•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话杂谈 如何辨痰治咳_周衡 湖南中医学院

zhtian215

声名鹊起
杏叶会员
注册
2020/05/31
帖子
428
获得点赞
1920
声望
93
所在地
广东
如何辨痰治咳
周衡 湖南中医学院

中医常谓:“无痰不作咳”,是说停聚肺中之痰乃咳嗽的直接动因。
由于痰的阻滞,妨碍肺气宣肃,肺气被激,冲击其痰,出于气道,于是发为咳嗽。因此,辨明痰的性质、数量、颜色、嗅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就成为治咳的一个重要前提。

痰是津液所化。平时由脾转输入肺的津液,因肺气的宣散作用而呈“雾化”状态,即所谓“上焦如雾”,又赖肺气的肃降,将此雾化的津液源源不断地输布三焦,所以肺脏得以保持其空旷清净,司呼吸主气之用。
如各种外源或内生的邪气干犯于肺,使其宣肃功能失常;或从脾胃注入肺的津液过多,肺气难以净化,都会导致痰浊留滞,触激肺气,发生咳嗽。

据临床所见,咳出的痰有多种,须加以辨治如下:

(一) 寒痰色白而清稀,无异臭。
此因寒性凝滞,肺中津液失于雾化所致。
如咳出的痰量不多,又兼有鼻塞、声重、恶寒等表证者,属于单纯的外感风寒;
若咳痰较多,或夹有泡沫,苔白而滑,常是外寒与内饮相兼,即《内经》谓:“形寒寒饮则伤肺”的外内合邪证。

治疗寒痰,应用温化法

外寒凝滞者,可选用桔梗、陈皮、白前、金沸草等温性祛痰药,再酌加苏叶、防风、荆芥等辛散解表即可,常用杏苏散加减。

如属外寒内饮合邪,可用干姜、细辛、半夏配少量五味子,既祛痰化饮,又可防其辛散耗气。在此基础上,再加用麻黄、桂枝、生姜等辛温解表。此即小青龙汤加减。


验案1
肖某, 女性,34 岁, 湖南长沙市人,2012 年12月7 日初诊。
因受凉咳嗽5 天,以夜间为主,伴有恶寒,头痛,咳出大量白色泡沫痰,喉痒但不痛,不汗出,无胸闷,不发热,无口苦、干,时有呕吐痰涎,纳食差,夜寐差,月经正常,白带色白,平素较多,大小便正常,体胖,舌苔薄白略腻,脉浮滑。
诊断为咳嗽,
辨证为内饮为主,兼有外寒,治宜温化寒饮,解表散寒。
选方小青龙汤合茯苓甘草汤与苓桂术甘汤:麻黄5 g (先煎10 min, 去上沫), 桂枝10 g, 白芍10 g,干姜5 g,细辛3 g,法夏9 g,炙甘草6 g,五味子6 g,茯苓20 g,白术10 g,生姜3 片。
4 剂,日1 剂,水煎服,分3 次温服,每次150 mL。
二诊,3 天后前来调理体质(妇科白带疾病),诉其咳嗽已愈。

按语:本病例患者体胖,属痰湿体质,受寒后故外寒引动里饮,出现咳嗽,时有呕吐痰涎,纳差,此仍胃阳虚停饮之证;发病在冬季,感受风寒之邪,邪从皮毛而入,肺合皮毛,寒邪犯肺,影响肺的宣发功能,故而咳嗽,喉痒;寒主收引,故恶寒,头痛;夜寐差,乃咳嗽甚不能入睡。
苔薄白腻,脉浮滑亦是外寒里饮之佐证。因现在教科书中规定不能用大剂量细辛和半夏(细辛用量1~3 g;半夏用量3~10 g),故而取其小青龙汤合茯苓甘草汤及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化饮兼解表寒,可谓丝丝入扣,谨合病机,故而治病之效,立竿见影



(二) 热痰质粘稠,色白或黄,多有腥臭,咯出不爽

此因热邪蒸灼,津液被浓缩甚或腐败而成。
一般为外感风热伤肺,故常兼有发热、微恶风、咽痛、舌苔薄黄等表热证;
如呛咳阵作,咳则面赤、引胸胁痛。脉弦数,证属肝火犯肺。

治疗热痰,应用清化法

因风热伤肺者,可选用瓜萎、竹茹、冬瓜子等清热祛痰药,再加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等疏散风热,常用桑菊饮加减;

如属肝火犯肺,可用海蛤壳、海浮石、贝母等化痰,再加青黛、山栀、桑白皮清肝泻肺,常用二母宁嗽散、黛蛤散加减。

(三) 湿痰色白或灰而质粘腻稠厚,量多,易咯出。

由于脾失健运,饮食浊气反从胃脉上注于肺所致。多兼有胸闷、脘痞、呕恶、苔腻等症。
如痰色转黄,夹有腥味,则湿痰已经化热。

治疗湿痰,应用燥湿法。

一般以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等药为主,兼脘痞有食滞者,加莱菔子、苏子、神,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如痰湿化热、则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再加黄芩、知母、桑白皮、鱼腥草、芦根等清泻肺热,常用清金化痰汤、苇茎汤加减。

(四) 燥痰色白而粘细,量少,难以咳出,剧咳时可震破肺络而夹有血丝

由于“燥胜则干”津亏失润所致。但其成因又有燥邪与阴虚之别:
兼微寒、身热、舌红干苔薄、脉浮数者,为外感温燥;
兼恶寒、无汗、苔薄白而干舌不红者,为外感凉燥;
见午后潮热额红、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干无苔者,证属阴虚内燥。

治疗燥痰,应用润化法

凉燥宜温润化痰,以紫菀、冬花、百部为主,再酌加轻宣散邪之品,如荆芥、防风,常用止嗽散加减;

温燥宜清润化痰,以贝母、瓜蒌皮、梨皮、杏仁为主,再酌加桑叶、薄荷、香豉等疏风达表,常用桑杏汤加减;

阴虚燥咳,则可在清润化痰的基础上,重用沙参、麦冬、百合等润肺滋燥,若带有血丝,再加生地、茅根、藕节等凉血止血之品。

以上简略地谈到了治痰与治因两个方面。

此外,治疗咳嗽还应善于治气治气之法大致有三:

一是注意升降。当咳嗽而胸闷不解,痰难以咯出时,可稍加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启动郁结之肺气,以利祛邪;
若咳而兼喘,则稍用厚朴、杏仁以利肃降。

二是注意敛散。凡外感咳嗽或痰多者,一般应禁用收敛药,以防“闭门留寇”;
若剧咳不止,痰亦不多,则可在化痰药的基础上,选佐诃子、五味子、罂壳等敛肺药以镇咳。

三是注意补泻。一般咳嗽痰多者均禁用补气药或养阴药,但气虚症状明显、痰多咳而无力者,可酌加党参、白术等益气助肺;
如虽痰多而舌质龟裂、口唇焦干者,可加当归、熟地等滋阴养血。如六君子汤、金水六君煎之剂。

以上所述都应在临床实践中,结合前人的理论和经验,细心加以体会。
 
银翘解毒片能通治感冒吗_
——谈谈感冒的寒热辨治_周衡 湖南中医学院



感冒是一种四时常见病。有些医生或病人常用银翘解毒片治疗,结果有的病人治好了,有的人效果一般,有的人则完全无效。这主要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感冒发病与变化的气候有关,四时寒暑相移,南北冷暖有别,所以外邪也有风寒、风热之异;
另一方面与病人的体质有关,阳盛体质的人感邪后容易热化,阴盛体质的人感邪后则易寒化。

由于上述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就使感冒病在不同的病人或不同的病程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证候。

一般可分为寒证(风寒感冒)、热证(风热感冒)、寒热都不明显的轻证(俗名“伤风”)或寒热夹杂证(俗名“寒包火”)。

因此,中医治疗感冒,既要着眼于“病”,针对外邪致病用辛散解表的方法;还要区分不同的“证”,根据上述4种不同的证型,分别选用相应的方药,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由于银翘解毒片属辛凉性质,所以对风热感冒疗效好,对伤风轻证及寒热夹杂证则疗效一般,而对风寒感冒则无效甚至有害。由此可见,辨清感冒的寒热性质,乃是正确治疗的重要前提。

怎样辨别寒热呢?主要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体表寒热的轻重。

如病人明显怕冷
,并无身热感或稍有身热感的属寒证;

若感到明显身热,只稍觉怕风的属热证。应当指出,这里身热的微甚,主要是指病人的自我感受,并不一定与体温计测得的结果一致。
有的病人测得体温较高,而病人反怕冷,并不觉热,不少仍属寒证。

二是鼻咽症状。

若鼻塞流清涕、咽痒的属寒证;

鼻流浊涕、咽痛的属热证。

但也有病人咽痒与咽痛表述不清,可令其张口检查咽部,并试做吞咽动作,咽不红、吞咽不痛的属寒证;
咽红肿,吞咽觉痛的属热证。

三是口渴与否。

口不渴的属寒证;
口渴的属热证。

四是舌脉征象。

如舌质无改变,舌苔薄白而润的属寒证;

舌边尖红,舌苔薄黄或薄白而干的属热证。

至于脉象,一般浮而不数的属寒;浮数的属热。


但在寒证治疗过程中,由于辛温药鼓动正气向外驱邪,在尚未得汗时也可转为浮数脉,

另外,风寒感冒体温高时也可能出现数脉,但只要并无其它热象存在,就不要误为热证。

总之,只要能按照以上4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感冒的寒热属性是不难掌握的。

临床上除了明显的寒证与热证外,仅见稍微怕风、鼻塞流清涕、打喷嚏而寒热不明显的也不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伤风轻证。

另一部分病人,由于素体阳盛有热,又感受外寒,既见畏寒发热,鼻塞清涕出,又见咽痛,舌边尖红,脉浮数,这就是俗称“寒包火”的寒热夹杂证。

这两种证候也都应分辨清楚。

明确了感冒的寒热辨证,就可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进行针对性治疗。

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常用煎剂如葱豉汤、荆防败毒散,中成药如午时茶、姜枣冲剂;

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常用的煎剂如银翘散、桑菊饮,中成药如银翘解毒片、感冒退热冲剂;

表寒里热的“寒包火”证,应辛温散寒与宣肺清热两法并用,常用麻杏石甘汤加板蓝根,也可用中成药如防风通圣丸;

至于伤风轻证,一般辛温剂与辛凉剂都有一定效果,不过,多数病人由于无汗或汗少,仍以偏于辛温为宜。这就是《内经》中“发表不远热”的意思。

以上所述,是中医对感冒最基本的辨治方法。依法辨治,大多数病人是能及时治愈的。

但也有少数患者病情波动,疗效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是素体偏虚,正气不足,虽经药力发动,尚不能驱邪外出,甚至有伤正之虞。因此,根据体质加减用药也很重要。

若其人平时极易汗出,病时亦自汗、怕风明显,这是阳气不足,可减轻方中辛散药的剂量,酌加黄芪、党参以助正气;

如其人形体瘦弱,平时不易出汗,治疗后仍难得汗,多是津血不足,汗源不充,可在治疗方中酌加玉竹,麦冬等养阴生津。为了保证遍身微汗,且不因汗出表疏复感外邪,前人指出,服药后应多喝温开水,盖被保暖与及时揩干汗液,这些护理经验,也应当注意。
 
30岁以前常备【银翘解毒丸】,30岁以后常备【九味羌活丸】,60岁以后常备【参苏丸】。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