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痰治咳
周衡 湖南中医学院
中医常谓:“无痰不作咳”,是说停聚肺中之痰乃咳嗽的直接动因。
由于痰的阻滞,妨碍肺气宣肃,肺气被激,冲击其痰,出于气道,于是发为咳嗽。因此,辨明痰的性质、数量、颜色、嗅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就成为治咳的一个重要前提。
痰是津液所化。平时由脾转输入肺的津液,因肺气的宣散作用而呈“雾化”状态,即所谓“上焦如雾”,又赖肺气的肃降,将此雾化的津液源源不断地输布三焦,所以肺脏得以保持其空旷清净,司呼吸主气之用。
如各种外源或内生的邪气干犯于肺,使其宣肃功能失常;或从脾胃注入肺的津液过多,肺气难以净化,都会导致痰浊留滞,触激肺气,发生咳嗽。
据临床所见,咳出的痰有多种,须加以辨治如下:
(一) 寒痰色白而清稀,无异臭。
此因寒性凝滞,肺中津液失于雾化所致。
如咳出的痰量不多,又兼有鼻塞、声重、恶寒等表证者,属于单纯的外感风寒;
若咳痰较多,或夹有泡沫,苔白而滑,常是外寒与内饮相兼,即《内经》谓:“形寒寒饮则伤肺”的外内合邪证。
治疗寒痰,应用温化法。
外寒凝滞者,可选用桔梗、陈皮、白前、金沸草等温性祛痰药,再酌加苏叶、防风、荆芥等辛散解表即可,常用杏苏散加减。
如属外寒内饮合邪,可用干姜、细辛、半夏配少量五味子,既祛痰化饮,又可防其辛散耗气。在此基础上,再加用麻黄、桂枝、生姜等辛温解表。此即小青龙汤加减。
验案1
肖某, 女性,34 岁, 湖南长沙市人,2012 年12月7 日初诊。
因受凉咳嗽5 天,以夜间为主,伴有恶寒,头痛,咳出大量白色泡沫痰,喉痒但不痛,不汗出,无胸闷,不发热,无口苦、干,时有呕吐痰涎,纳食差,夜寐差,月经正常,白带色白,平素较多,大小便正常,体胖,舌苔薄白略腻,脉浮滑。
诊断为咳嗽,
辨证为内饮为主,兼有外寒,治宜温化寒饮,解表散寒。
选方小青龙汤合茯苓甘草汤与苓桂术甘汤:麻黄5 g (先煎10 min, 去上沫), 桂枝10 g, 白芍10 g,干姜5 g,细辛3 g,法夏9 g,炙甘草6 g,五味子6 g,茯苓20 g,白术10 g,生姜3 片。
4 剂,日1 剂,水煎服,分3 次温服,每次150 mL。
二诊,3 天后前来调理体质(妇科白带疾病),诉其咳嗽已愈。
按语:本病例患者体胖,属痰湿体质,受寒后故外寒引动里饮,出现咳嗽,时有呕吐痰涎,纳差,此仍胃阳虚停饮之证;发病在冬季,感受风寒之邪,邪从皮毛而入,肺合皮毛,寒邪犯肺,影响肺的宣发功能,故而咳嗽,喉痒;寒主收引,故恶寒,头痛;夜寐差,乃咳嗽甚不能入睡。
苔薄白腻,脉浮滑亦是外寒里饮之佐证。因现在教科书中规定不能用大剂量细辛和半夏(细辛用量1~3 g;半夏用量3~10 g),故而取其小青龙汤合茯苓甘草汤及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化饮兼解表寒,可谓丝丝入扣,谨合病机,故而治病之效,立竿见影
(二) 热痰质粘稠,色白或黄,多有腥臭,咯出不爽。
此因热邪蒸灼,津液被浓缩甚或腐败而成。
一般为外感风热伤肺,故常兼有发热、微恶风、咽痛、舌苔薄黄等表热证;
如呛咳阵作,咳则面赤、引胸胁痛。脉弦数,证属肝火犯肺。
治疗热痰,应用清化法。
因风热伤肺者,可选用瓜萎、竹茹、冬瓜子等清热祛痰药,再加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等疏散风热,常用桑菊饮加减;
如属肝火犯肺,可用海蛤壳、海浮石、贝母等化痰,再加青黛、山栀、桑白皮清肝泻肺,常用二母宁嗽散、黛蛤散加减。
(三) 湿痰色白或灰而质粘腻稠厚,量多,易咯出。
由于脾失健运,饮食浊气反从胃脉上注于肺所致。多兼有胸闷、脘痞、呕恶、苔腻等症。
如痰色转黄,夹有腥味,则湿痰已经化热。
治疗湿痰,应用燥湿法。
一般以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等药为主,兼脘痞有食滞者,加莱菔子、苏子、神,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如痰湿化热、则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再加黄芩、知母、桑白皮、鱼腥草、芦根等清泻肺热,常用清金化痰汤、苇茎汤加减。
(四) 燥痰色白而粘细,量少,难以咳出,剧咳时可震破肺络而夹有血丝。
由于“燥胜则干”津亏失润所致。但其成因又有燥邪与阴虚之别:
兼微寒、身热、舌红干苔薄、脉浮数者,为外感温燥;
兼恶寒、无汗、苔薄白而干舌不红者,为外感凉燥;
见午后潮热额红、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干无苔者,证属阴虚内燥。
治疗燥痰,应用润化法。
凉燥宜温润化痰,以紫菀、冬花、百部为主,再酌加轻宣散邪之品,如荆芥、防风,常用止嗽散加减;
温燥宜清润化痰,以贝母、瓜蒌皮、梨皮、杏仁为主,再酌加桑叶、薄荷、香豉等疏风达表,常用桑杏汤加减;
阴虚燥咳,则可在清润化痰的基础上,重用沙参、麦冬、百合等润肺滋燥,若带有血丝,再加生地、茅根、藕节等凉血止血之品。
以上简略地谈到了治痰与治因两个方面。
此外,治疗咳嗽还应善于治气。治气之法大致有三:
一是注意升降。当咳嗽而胸闷不解,痰难以咯出时,可稍加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启动郁结之肺气,以利祛邪;
若咳而兼喘,则稍用厚朴、杏仁以利肃降。
二是注意敛散。凡外感咳嗽或痰多者,一般应禁用收敛药,以防“闭门留寇”;
若剧咳不止,痰亦不多,则可在化痰药的基础上,选佐诃子、五味子、罂壳等敛肺药以镇咳。
三是注意补泻。一般咳嗽痰多者均禁用补气药或养阴药,但气虚症状明显、痰多咳而无力者,可酌加党参、白术等益气助肺;
如虽痰多而舌质龟裂、口唇焦干者,可加当归、熟地等滋阴养血。如六君子汤、金水六君煎之剂。
以上所述都应在临床实践中,结合前人的理论和经验,细心加以体会。
周衡 湖南中医学院
中医常谓:“无痰不作咳”,是说停聚肺中之痰乃咳嗽的直接动因。
由于痰的阻滞,妨碍肺气宣肃,肺气被激,冲击其痰,出于气道,于是发为咳嗽。因此,辨明痰的性质、数量、颜色、嗅味,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就成为治咳的一个重要前提。
痰是津液所化。平时由脾转输入肺的津液,因肺气的宣散作用而呈“雾化”状态,即所谓“上焦如雾”,又赖肺气的肃降,将此雾化的津液源源不断地输布三焦,所以肺脏得以保持其空旷清净,司呼吸主气之用。
如各种外源或内生的邪气干犯于肺,使其宣肃功能失常;或从脾胃注入肺的津液过多,肺气难以净化,都会导致痰浊留滞,触激肺气,发生咳嗽。
据临床所见,咳出的痰有多种,须加以辨治如下:
(一) 寒痰色白而清稀,无异臭。
此因寒性凝滞,肺中津液失于雾化所致。
如咳出的痰量不多,又兼有鼻塞、声重、恶寒等表证者,属于单纯的外感风寒;
若咳痰较多,或夹有泡沫,苔白而滑,常是外寒与内饮相兼,即《内经》谓:“形寒寒饮则伤肺”的外内合邪证。
治疗寒痰,应用温化法。
外寒凝滞者,可选用桔梗、陈皮、白前、金沸草等温性祛痰药,再酌加苏叶、防风、荆芥等辛散解表即可,常用杏苏散加减。
如属外寒内饮合邪,可用干姜、细辛、半夏配少量五味子,既祛痰化饮,又可防其辛散耗气。在此基础上,再加用麻黄、桂枝、生姜等辛温解表。此即小青龙汤加减。
验案1
肖某, 女性,34 岁, 湖南长沙市人,2012 年12月7 日初诊。
因受凉咳嗽5 天,以夜间为主,伴有恶寒,头痛,咳出大量白色泡沫痰,喉痒但不痛,不汗出,无胸闷,不发热,无口苦、干,时有呕吐痰涎,纳食差,夜寐差,月经正常,白带色白,平素较多,大小便正常,体胖,舌苔薄白略腻,脉浮滑。
诊断为咳嗽,
辨证为内饮为主,兼有外寒,治宜温化寒饮,解表散寒。
选方小青龙汤合茯苓甘草汤与苓桂术甘汤:麻黄5 g (先煎10 min, 去上沫), 桂枝10 g, 白芍10 g,干姜5 g,细辛3 g,法夏9 g,炙甘草6 g,五味子6 g,茯苓20 g,白术10 g,生姜3 片。
4 剂,日1 剂,水煎服,分3 次温服,每次150 mL。
二诊,3 天后前来调理体质(妇科白带疾病),诉其咳嗽已愈。
按语:本病例患者体胖,属痰湿体质,受寒后故外寒引动里饮,出现咳嗽,时有呕吐痰涎,纳差,此仍胃阳虚停饮之证;发病在冬季,感受风寒之邪,邪从皮毛而入,肺合皮毛,寒邪犯肺,影响肺的宣发功能,故而咳嗽,喉痒;寒主收引,故恶寒,头痛;夜寐差,乃咳嗽甚不能入睡。
苔薄白腻,脉浮滑亦是外寒里饮之佐证。因现在教科书中规定不能用大剂量细辛和半夏(细辛用量1~3 g;半夏用量3~10 g),故而取其小青龙汤合茯苓甘草汤及苓桂术甘汤以温阳化饮兼解表寒,可谓丝丝入扣,谨合病机,故而治病之效,立竿见影
(二) 热痰质粘稠,色白或黄,多有腥臭,咯出不爽。
此因热邪蒸灼,津液被浓缩甚或腐败而成。
一般为外感风热伤肺,故常兼有发热、微恶风、咽痛、舌苔薄黄等表热证;
如呛咳阵作,咳则面赤、引胸胁痛。脉弦数,证属肝火犯肺。
治疗热痰,应用清化法。
因风热伤肺者,可选用瓜萎、竹茹、冬瓜子等清热祛痰药,再加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等疏散风热,常用桑菊饮加减;
如属肝火犯肺,可用海蛤壳、海浮石、贝母等化痰,再加青黛、山栀、桑白皮清肝泻肺,常用二母宁嗽散、黛蛤散加减。
(三) 湿痰色白或灰而质粘腻稠厚,量多,易咯出。
由于脾失健运,饮食浊气反从胃脉上注于肺所致。多兼有胸闷、脘痞、呕恶、苔腻等症。
如痰色转黄,夹有腥味,则湿痰已经化热。
治疗湿痰,应用燥湿法。
一般以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等药为主,兼脘痞有食滞者,加莱菔子、苏子、神,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如痰湿化热、则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再加黄芩、知母、桑白皮、鱼腥草、芦根等清泻肺热,常用清金化痰汤、苇茎汤加减。
(四) 燥痰色白而粘细,量少,难以咳出,剧咳时可震破肺络而夹有血丝。
由于“燥胜则干”津亏失润所致。但其成因又有燥邪与阴虚之别:
兼微寒、身热、舌红干苔薄、脉浮数者,为外感温燥;
兼恶寒、无汗、苔薄白而干舌不红者,为外感凉燥;
见午后潮热额红、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干无苔者,证属阴虚内燥。
治疗燥痰,应用润化法。
凉燥宜温润化痰,以紫菀、冬花、百部为主,再酌加轻宣散邪之品,如荆芥、防风,常用止嗽散加减;
温燥宜清润化痰,以贝母、瓜蒌皮、梨皮、杏仁为主,再酌加桑叶、薄荷、香豉等疏风达表,常用桑杏汤加减;
阴虚燥咳,则可在清润化痰的基础上,重用沙参、麦冬、百合等润肺滋燥,若带有血丝,再加生地、茅根、藕节等凉血止血之品。
以上简略地谈到了治痰与治因两个方面。
此外,治疗咳嗽还应善于治气。治气之法大致有三:
一是注意升降。当咳嗽而胸闷不解,痰难以咯出时,可稍加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启动郁结之肺气,以利祛邪;
若咳而兼喘,则稍用厚朴、杏仁以利肃降。
二是注意敛散。凡外感咳嗽或痰多者,一般应禁用收敛药,以防“闭门留寇”;
若剧咳不止,痰亦不多,则可在化痰药的基础上,选佐诃子、五味子、罂壳等敛肺药以镇咳。
三是注意补泻。一般咳嗽痰多者均禁用补气药或养阴药,但气虚症状明显、痰多咳而无力者,可酌加党参、白术等益气助肺;
如虽痰多而舌质龟裂、口唇焦干者,可加当归、熟地等滋阴养血。如六君子汤、金水六君煎之剂。
以上所述都应在临床实践中,结合前人的理论和经验,细心加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