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知要----中医不传之秘,能得多少全凭个人领悟。

我已经全部读完你的博文了,希望我来评论吗?如果同意我就开始。

(不同意我只说我自的思考论点不会评论别人的)
 
老老实实背典吧,能否成医看机缘悟性了。

这就是你的不传之秘吗?大师啊,不要再攻弄玄虚,到处恶意灌水。

就你这些不传之秘的家学之法,能够用于临床医疗实践吗?
 
阳虚 就是形不固守 阴虚 就是气氺精(物质)缺乏
阳亢 就是形不制化 阴亢 就是气氺精(物质)泛滥


时至今日,才将要明白所说。
 
中医药大学现在用的教材培养不出中医。
第一个错误,没有说清什么是“中医”。培养目标不清楚。通“人”“术”“药”懂“理”是医,通“术”无“理”是巫(祝),通“药”对症是户,通“术”“药”的是工。不通“人”的是妖。
第二个错误,没有说清楚什么是药,也没有说清楚什么是毒。造成的结果就是用毒比药多。

一个学生四年中医药大学读下来,不知什么是“医”,什么是“药”,这就是大家在面对的现实。不信就请找教材,看看医 药 毒 定义。

天下文章一大抄,总得把对的抄上吧。要想成为中医,现行教材一本都没用。看看从《内经》抄的对比一下

教材 评价 内经原义
阴阳对立统一 -- 扯淡--阴阳统一不对立
五行相生化 -- 扯淡- 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五藏是五脏- 扯淡- 五藏 五脏 五体 阳三部 五神 五气 五氺 阴三部
你说的教材里的这些内容,昨晚我看了晚上想了一夜,今早上起来就拿中基仔细对比,发现你说的错误是不存在的,比如为了学生理解教材把五藏包括五脏和精气神,而而且还贴别指出中医的藏象划分是根据功能来的,不知先生何以不认真研读教材呢
 
至于《伤寒》 更是没个看,本来是头象,只讲了两堵墙。张仲景本序是在“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为理)胎胪(为数)、药录(为药),并平脉辨证(为诊)”基础上才有“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伤寒教材是“对症”选方,违背张仲景原序“并平脉辨证”的立方之本。

今伤寒教材问题:
辨证方法没讲明白:六经分外感,脏腑详内伤,八纲杂病相。(假定学生都有张机的基础?通《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之理,识《胎胪》之数,精《药录》之药)
四诊“症状” 更没讲清:以表象带四诊,拿个“症状”就对方,苔脉神全不问,伤寒变热病,教起来简单学也不难,就是治不好病人,患者惨。
“并平脉辨证”也没讲:寸尺浮太阳,阳明俩都长,皆玄找少阳;沉细自太阴,俱沉少阴傍,微缓厥阴藏,寸尺不一样,两经传化忙。(假定学生四诊皆精通?)
您说的这个伤寒论问题,我正在看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的视频,都有脉诊,以及症状都清楚表述,不知先生您何以对教材如何憎恶呢
 
除了这点外您对中西医的对比真是很精辟,
 
中医的每个概念都在书上写的清清楚楚,想学中医得花点时间背背中医经典。
如果能在下列时限内背下:《黄帝内经》(两年)《伤寒杂病论》(六个月)《神龙本草经》(四个月)《难经》(一年)《针灸甲乙经》(六个月),该可以做个不错的医生(中工)。
如果有机缘,会得见《外经》《药胪》《囟脈》(三个月),上工可期。
如果只是对中医感兴趣,知道开药方大于十一味伤身就够了。
您这里所说的书是指古时的四大经典么,那么古今语言障碍难道不是妨碍今人学习不得依靠教材
 
中医药大学现在用的教材培养不出中医。
第一个错误,没有说清什么是“中医”。培养目标不清楚。通“人

不甚理解你说的话,五不是指数字五,那又是什么,教材把对的抄上这就可以啊
 
前问前辈现在已然站在中医的什么高度?
 
不知道该怎么说

伤寒杂病,神农本草 才那么几个月伤寒论 几千字。刘渡舟先生就研究了几十年。。他都还说每次看还能有新的领悟。才那么几个月, 你以为背下来就会了?

内经 两年 难经 一年? 难经 81难 篇幅都很短 而且相对内经易懂多了。。内经 162 篇。。
时间安排上极不合理我想 搂住 自己也没背好
自己都没实践过的东西,你怎么就能保证能成中工? 不负责任

再说,搂住是否已通读所有教材?, 若没有,那你和那些不了解中医就排斥贬低中医的人有什么区别?

其实想来,搂住只不过是想表达一下观点而已。
--教材不行,要重视背诵经典
重视背诵经典这个观点,已经是无数次被表达过, 观点是好
但搂住是否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或补充,或建议,或体验??
 
中医不是领悟,而是发现它的自然规律,为什么这么多年中医就没得发展,这个问题,在经典中就能看出来的,首先是阴阳五行理论不正确,导致医生发现不了病的变化,二是四诊合参,辨证的不正确,应该是切脉,不管什么病都在病脉中变化着,它的传导,走向,脉形。而最关键的问题是,宇宙的自然规律是阴,中,阳,它进入人体又生成杂病,所以四个主,就是人体整体的疾病源头,人体的疾病分;神志病,诬医治。外伤病,西医治,外感冒病,中医治。人体疾病的三种治疗方法;无形病,部位病,实质性病,因为中医不知道切脉,所以只能是问病,而病人只知道部位病,而治病要先治病的源头,就是无形病,伤寒,温热,风热。这是要切脉才能发现的。它在人体的传导才会体现部位疾病,部位疾病传,才形成实质性又一部位病。中医的局限就是理论不正确导致的。
 
经典不是用来背的,死记硬背,不能运用,有何价值?
经典是拿来读的,一遍又一遍的读,读到理解了悟出来了,自然你就会用了。古人有称此为“细细把玩”,确有真意。
余不才,未进过任何一所医药大学,只凭兴趣,第一遍泛读,第二、三遍精读,以后各遍均结合实践读,慢慢可以到带有疑问地读,直到水乳交融,成为自己熟练掌握的、并且可以据证化裁的信手拈来。
任何一部经典,关键在自己的体悟,没有体悟,背得再熟,无丝毫实用。
 
中医是治病救人的医术,不是神术,不要叫得太玄了,且含沙射影,世界上就你能啊!
 
中医事业不死不活,慢慢的萧条凋零,不传之秘,带入坟墓去吧~~

内经中明确提到道不传无德之人。就连雷公要学针刺之法,黄帝都要与其入斋室,割臂歃血,亲祝祖师僦贷季而后传之。
 
按照这样的命题,谁也没有资格议论中医了,都是无道德的人,只有文章作者才具备道德学医人了,这样的提法,本人好害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