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读医札记(13):也来思考陆渊雷晚年

下面是我的跟帖:

我想,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事实:一个医术平庸的医生可以因为某种优势如宣传、人际关系、沟通方式等因素而出名,这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情况,病人多未必医术就好,确实如此,但是另一方面,一个医术超群的医生,虽然可能因为种种缺点而导致知名度低于预期值,但病人认得是疗效,长此以往,这样的医生还是会有应得的名气的,因此前一个结论的正确并不能导致第二个结论的正确性。至于医生所学的流派的差异,恐怕并不能对于病人的多寡起到主要作用。神秘玄虚确实可以提高知名度,这也是江湖医生常用的手法,也同样可以为庸医提高知名度,但我们讨论的是真正具有疗效的医生,对于他们而言,即使不善言辞或态度生硬,但从长远来看,实际上并不能影响他们的知名度。相信很多地区在历史上或今天,都有这样的恃才傲物的知名医生的。
至于陆渊雷先生固然有其处事待物的缺点,但一个医生的名气是靠病人捧起来的。老百姓要求医,达官贵人同样也要求医的,有了这个社会性基础,恐怕不会晚年门庭冷落。我认为,鼓吹中医的科学化是造成中医临床能力的下降的根本原因,而并不是方证对应造成疗效不高的,因为方证对应虽然不是中医临床的最佳境界,但也是中医临床的一种基本方法,其疗效也不至于使陆氏门庭冷落。
中医史上,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并不少见,近代以来,这种情况愈益明显,许多著作颇丰的医生却门可罗雀,还有许多热衷于创立新说的高职人士临床能力却不敢恭维。我认为,学习中医的归宿一定要落实到临床能力上面,那种只能说不能干的假大空现象应该努力杜绝,否则不但延误别人也会延误自己的一生。
 
在中医逐步走向科学化从而中医临床本身也走向西化以后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中医临床疗效的下降已经在普遍困扰着中医界,无论是大医生还是小医生,这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实际上是目前困扰中医界的当务之急,大家都在苦苦思索着摆脱困境的出路。目前风行的火神、来自日本汉方医学的方证对应都以其简单易学赢得初学者的青睐。还有人在神秘主义的玄学中找出路,这些情况都是这种努力的反映。
我认为,中医临床疗效问题的解决在于回归经典,回归古人辨证论治的传统方法。如果中医本来就没有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得心应手的疗效,如果古人也是在这种困境中过日子,那么我们还学它做什么?我坚信,古人不我欺,今天中医临床疗效的大幅下降,完全是由于近代科学主义思潮造成的结果。近三十年来正是中医在形式上的大发展时期,而临床能力的大幅下降也恰好发生在这个时期,难道不正是说明了中医教育所造成的恶果随着老一辈医家的陆续离世,而终于呈现出来了吗?
 
我是一名基层的中西药工作者,用中药加西药,可以治疗好一些病人,可是单纯地用中药或者西药,就不如中医或者西医了。我也很苦恼,不是不想用中药,是用中药的水平不行。
 
我特别高兴到看到这贴。这才是高水平的论。孙曼之老师和各位都能不离题地论。我认为中医是实践学
科。已形成独立系统,中医之道不离“辨”。若背离其系统,不遵其道,将疗效下降。这一点是肯定的。
中医要生存,必须培养大量高水平临床家。至于“门庭”是否“热”。因素有多。但疗效是“根”,价值是“本”。
 
医有良而不名,有名而不良,古来如是。
真金不怕火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固亦其常。
一时风气或有所偏,物极必返,成败后人评。中医教育也是一样。
 
若谓门庭若市则医术高,当年胡万林可谓门庭若市,加上无良文人柯云路写《发现黄帝内经》进行推波助澜,更是

说得在理,孙先生好象说陆渊雷败在笔扫千军,又好象说是败在搞“中医科学化”,没弄明白他的用意。
 
千言万语,疗效是硬道理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陆先生晚年潜心学佛修密,已放弃业医,故门庭冷落。
 
现在中医之所以疗效底下,与中医的理论与临床断层无不关系--清末西方思潮的介入,民国的大肆传播到建国后的崇洋媚外,5.4运动到60~70年代的中医打击从未停止,传统中医的临床大断层---造就了----【邯郸学步】的恶果!
 
现在中医之所以疗效底下,与中医的理论与临床断层无不关系--清末西方思潮的介入,民国的大肆传播到建

有一定道理。支持。
 
中医生存到现在的几千年中,从未有现在的穷景与尴尬-是真正的苟延残喘!现代生活的我们(二十世纪20~70年代)的人,还亲眼看到过真正中医(传统中医)的“把脉”看病,而今后的人们又有多少人真正见过“真正”中医(传统中医)的把脉看病?大多是道听途说而已!即使是真正见过中医(传统中医)看病的也已经是寥寥无几,就现在的真正中医而言技术都大打折扣,顶多也就是《内经》中的“下工”也就不错了,更不用说中、上之工了,中医在消亡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一些前辈们所谓的“中医现代化、科学化”盲目性所致的恶果!
 
才发现这贴,不得不跟一下了。楼主犯了想当然的毛病。陆渊雷1955年去世,当时可没有网络,没有论坛,连交通都不便利。说实在的如果即使现在信息交流方便了,楼主的水平,死后三十年,恐怕连一个有点名气都够不上。
至于陆渊雷的临床水平,他本身从不自夸,不象有些人只要治好了一点小病,有个有效的验案立刻网上到处发,无效的提都不提,看着个个神医。
不过陆氏论医集讲桂枝用药标准的时候,为了让大家信服,陆渊雷还是提了对自己治病效果的统计的。摘录如下。

摘自陆渊雷论医集,论医家畏用桂枝,自己用桂枝的试验。

而且在下的试验,有一件特别便宜机会,你道是什么?原来普通病家,吃了甲医用药的不对,甲医自己永远不会知道。在下却在一个小小善堂里送诊给药,来者都是贫苦阶级,即使服药不对,苦于无钱另请高明,只得依旧来请教在下。在下把前次的原方留下来,查问服药后情形。若是服药后病势大减的,就在原方上打上两个圈儿做记号。服药后逐渐减轻的,打上一圈。服药后病势转增的,打上一叉。不变不动的就不做记号。如此记了一个月,把出来统计,打双圈的只有十分之二,单圈的却有十分之五,叉儿的也有二十分之一,其余是无记号的。至于服药后霍然全愈的,不来复诊,不能叫他送还原方,就不在统计之内了。

读者诸君要开口批驳了:“陆渊雷休得夸口,病人吃了你的药也有马上呜呼尚飨的,这原方上本该打上两个叉儿,只是死尸无须复诊,你也不在统计之内了。”

诸君不消费心,陆渊雷药死的人,自有公安局统计得明明白白,因为上海改称特别市后,市政府的工作非常努力,公安局恐怕市民有被人谋害,匿不告发之弊,凡遇装棺材出棺材时,局里印有报告表格,须由诊治过的医生签字盖章,证明因某种疾病而死。在下平日施诊,夏秋间,常每日三四十号,深秋以后,至少也有十余号。自从公安局立下死亡报告书的章程以后,丧家拿我药方,来签字盖章的,屈指不到十人。其中死得出于意料之外者,只有一大个中年男子,其病胸胁苦满而呕,在下开了一剂小柴胡汤,服药后不到两小时死了,弄得在下莫名其妙。后来打听方知,其人本患某种急性热病,刚刚轻快些便动了房事,因此复病。可是诊察时病人病家俱未实告,在下也自惭脉理肤浅,三个指头上诊不出是女劳复,白白地送了一命,至今心上抱歉。其余死的,都是久病重病,早经说明性命危险,不足为异。
……
吹牛标榜,希图推广生意经,在下最是引为深耻,不屑做的。诸君读在下的医学文字,不止一天了,在下对于治病成绩,可曾吹过一次牛?如今要公布用药标准的实验,为取信于读者起见,故敢不避嫌疑,先说一说治病情形,这是希望读者诸君自己会用药,不是在下自己吹牛拉生意,差可以告无罪吧。
 
关于临床疗效和名气,再附上 中医人生 古塞 先生讲治癌经过的一段文字。现在很多所谓有名的神医,恐怕也就是古塞小有名气未进抗癌小组前的水平吧,自以为水平高而已,当时古塞先生认为治癌我手到拿来所以上报国家成立抗癌小组,成立后才发现不足而改进,现在的名医有几个敢去治需要西医抢救的病人。陆渊雷是始终于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而且从来没宣传过自己。因为陆渊雷的医书讲述的是科学,科学是无论谁去实践都会有同一结果的,不会因为陆渊雷自己的临床效果而改变其正确性。

下边引文 古塞先生治癌经验
我在民间就是运用日本汉方家的方法去治癌,不过用药的份量比他们大3~5倍。……就这样,春来秋去,我在社会上渐渐地有了治癌的名气,连周围的邻居也称我“陈医师”了。后来进了抗癌小组,摊子大了,病人多了,情况就复杂了。我慢慢地才知道,日本汉方家的方法只是适应于稳定期的癌症病人。面对发热、呕吐、出血、腹痛、昏迷、休克的病人是力不从心的,开始的时候都是由西医药抢救,慢慢地我寻找到了刚才给你讲的抓主诉、抓主症的方法。这一个治疗方法,使用的还是“方证相对应”的路子,就是“病之所在与方之所主,其揆一也”的方法,但是它已经跳出了日本汉方家的藩篱,重新回归到张仲景的怀抱。
 
为何没人写建国后陆渊雷的遭遇呢,当时和余云岫一同进京后的不同对待以及前后的变化呢,脱离了历史背景,整个推断毫无意义。
 
不太了解历史,不过我理解孙老师的意思是这个陆渊雷提倡中医科学化,害了中医,自己医疗水平又不行,所以虽然名闻一时,老了病人学生都少.
 
本帖最后由 手甘者 于 2014-12-13 22:36 编辑

无意中发现这个帖子,忍不住说上几句:
“医门冷落,学人无多,卓然出群,渊雷而已。今乃奄然殂化,芳流歇绝,不其惜乎”。
孙曼之先生完全没有读懂章次公这句话,并在曲解的基础上发表随后的长篇大论。
"医门冷落,学人无多"是指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这一门冷清凋落,学习中医的人没有几个。学人还有一解:即学究天人。
"卓然出群,渊雷而已"是指在不多的学习钻研中医的人中,陆渊雷是特别突出的。
后面句子的大意是,这么突出的人现在也死了,没了。真是可惜啊!

孙先生想当然地把"医门"狭隘地当成陆渊雷家的门庭;"学人"当成陆渊雷的学生。又不结合上下文,错解了章次公的话。

学中医者,文字功夫至为重要。不然,即便著作等身,也都是梦幻泡影。可不慎乎!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陆先生晚年潜心学佛修密,已放弃业医,故门庭冷落。

记得孔老二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可能就是这么种心情吧。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