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长沙方歌括按类方整理

刘军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4/05
帖子
2382
获得点赞
101
声望
63
年龄
49
1. 桂枝汤 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藉粥之功。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KT KT 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3. 桂枝加附子汤 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4.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5.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6.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7. 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8.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补充内容 (2011-6-16 09:45):
9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
水利邪除立法新。


补充内容 (2011-6-21 10:49):
1 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这个化是什么意思。2恶寒在表发汗解肌,在肾为里则加附子 3。头项强痛发汗解肌可也,发展到背,强得更凶时,则要加葛根升提精液。 4。若阳虚里寒,则芍药酸寒有碍温阳.

补充内容 (2011-8-16 18:32):
太阳中风,大汗出,脉洪大,容易被误认为是白虎汤证, 差别在烦渴与否

补充内容 (2011-10-2 10:47):
干呕发热而咳。此发热不同于小柴胡的寒热往来,此上表寒之热,伴恶寒无汗也。
 
9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10桂枝加厚朴

杏子汤: 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11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

三两新加汤汗后身疼脉反沉。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12桂枝甘草汤
属性 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13小建中汤属性 .建中即是桂枝汤。倍芍加饴绝妙方。饴取一升六两芍。悸烦腹痛有奇长。


补充内容 (2011-6-26 13:57):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后更正为: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二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补充内容 (2011-6-26 14:00):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麻杏石甘汤及一对方,此寒而彼热也,此苔白而彼苔黄也。得自某医话,忘出处了,好象是杏林集叶。

补充内容 (2011-6-30 15:40):
桂枝甘草辛甘化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化者,温化,助也

补充内容 (2011-7-30 12:53):
虚劳腹痛小建中,悸衄亡血梦失精 小建中的证都在这里了

补充内容 (2011-8-21 16:28):
去桂加茯芩白术专利水,水行则气自外达也。五芩散有桂化气以行水也。气化水自行也

补充内容 (2011-8-21 16:38):
刘氏说临床上治喘,寒饮射肺者用小青龙汤,肺热作喘者用麻杏甘石汤,桂枝加厚朴杏仁 以证见脉浮缓、有汗者为准 叶天士只加杏子而不加厚朴,效果也很好

补充内容 (2011-8-28 18:22):
白术附子汤:后世用白术来治便秘的由来。去桂加苓术者,表已解也。 此去桂加术者,防其伤津也。樊师指点而解此惑。
 
14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已名汤。蜀漆还加龙牡藏。五牡四龙三两漆。能疗火劫病惊狂。 15 桂枝加桂汤:气从脐逆号奔豚。汗为烧针启病源。只取桂枝汤本味。再加二两桂枝论。 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二甘一桂不雷同。龙牡均行二两通。火逆下之烦躁起。交通上下取诸中。 17桂枝附子汤 .三姜二草附枚三。四桂同投是指南。大枣方中十二粒。痛难转侧此方探。 18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大便若硬小便通。脉涩虚浮湿胜风。即用前方须去桂。术加四两有神功。(身重 痛不能转侧。风湿病也。前方治风胜于湿。此方治湿胜于风。) 19 20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倍芍转输脾。泄满升邪止痛宜。大实痛因反下误。黄加二两下无疑。 21 桂枝人参汤 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后煎痞利尝。桂草方中皆四两。同行三两术参姜。

补充内容 (2011-7-12 14:19):
方14比方16多了蜀漆(祛痰),生姜大枣(调查和营卫) 主证上多了惊狂,卧起不安,更重一些

补充内容 (2011-7-21 13:18):
方17 桂枝附子汤是桂枝加葛根汤的更进一步,栝楼桂枝汤又进一步。津液已很明显虚了,到全身了。

补充内容 (2011-7-30 12:17):
桂枝加芍药汤,乃脾胃气血不和,与太阴四逆证比是不叶不自利益甚,那是脾虚而有寒湿。 不属于太阴病有湿热。因为它未涉及小便不利、手足自温不是阳明的胀满疼痛、腹满不减、腹痛不减。减不足言。


补充内容 (2011-7-30 12:23):
区别于厚姜半甘参汤证不同之处在于两个方面:后者以胀为主,矢气肠鸣得解,在气分而此在气还在血。且脉弦(这是指标之二)如刀刃,弦在肝,细在血,故加芍药。土中泻木这法也。

补充内容 (2011-7-30 12:37):
此方再加饴糖为小建中,由气血不和,而至脾气虚:腹痛,心慌,心跳,脉无力,面色苍白 腹痛时往里窜

补充内容 (2011-7-30 12:40):
此方有两个发展:1如大实痛,而无谵语潮热蒸蒸发热,是太阴气血不和,加了点阳明的实证。则用此方加大黄调和脾胃,轻泻阳明,轻于调胃承气, 2。达到脾气虚,则加饴糖为小建中证。另个还有加归加芪等

补充内容 (2011-7-30 12:43):
更正:不吐不自利益甚

补充内容 (2011-7-30 12:53):
以上刘渡舟的解说:示给我们一个临床辨证之法,就是揆度尺衡 两相比较,排除法

补充内容 (2011-7-31 12:14):
还教给我们一个方法,看病势

补充内容 (2011-8-3 15:45):
1。泻心汤证表解乃可攻痞,此是表里同解。 2。葛根芩连也是协热而利,那里表里皆热,脉促也。 3后下桂枝,则不受其他甘草参术泫腻药影响面走表

补充内容 (2011-8-3 18:17):
学到这里想起今古子治小儿咳嗽案,用的是二陈加桂,后来换杏仁 这种加桂法来自 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汤是理中加桂,用于太阴虚寒兼表, 可见,有经验的人,活用起伤寒来的巧妙
 
22 麻黄汤: 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覆休教粥到牙。 23大青龙汤: 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24小青龙汤: 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若渴去夏取蒌根。三两加来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25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补充内容 (2011-9-12 15:37):
1,麻黄汤要注意比例,否则影响发汗效果,反过来,调整比例,就会调整发汗力度了。看来本坛有用麻黄汗不出而啜粥的,有温敷的,所以无须啜粥,但可以粥到牙也。

补充内容 (2011-9-12 15:42):
麻黄8证,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发热恶寒,脉浮紧,无汗而喘.总结起来是诸痛,寒热,六脉浮紧,无汗而喘

补充内容 (2011-9-12 15:42):
灵枢经〃经脉》所说:膀胱足太阳之脉,……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筋主束

骨而利机关,太阳?主筋所生病?,故太阳感寒则身疼,骨

节疼痛。


补充内容 (2011-9-12 16:03):
无汗而喘 可 和肺热汗出而喘作鉴别。特别是摸背,发热干燥。


补充内容 (2011-9-18 12:52):
不汗出而烦燥为大青龙,表寒内热。若兼见渴而引饮,那里白虎,若兼见脚冷脉微,那是少阴之燥。

补充内容 (2011-10-4 10:28):
小青龙证若偏于喘而喘重者,那是厚朴麻黄汤证

补充内容 (2011-10-4 10:38):
小青龙望诊依据:水色:水寒郁遏阳气,则面色多见青色或黧黑之色,或下眼睑处出现青黯之色寒饮阻滞,营卫气血运行不利,则面部可出现对称性的色素沉着,谓之水斑;水气停留于皮下,则见面部虚浮,眼睑轻肿,

补充内容 (2011-10-4 10:38):
谓之水气 寒饮之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痰,落地成水;二是咳吐冷痰,自觉痰凉如粉,痰色似蛋清样半透明,而且连续不断。相比而言,燥痰或热痰胶粘难吐,不难鉴别 天气暖和时则病情缓解,天气寒

补充内容 (2011-10-4 10:39):
冷时则发作加重 。小青龙汤的使用禁忌在《金匮要略》中却有明文,这是详于后而略于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

补充内容 (2011-10-4 10:39):
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这一条详细记述了小青龙汤的使用禁忌和误服本方后的变证,以及救治方法。尤在泾对这一条做了很好的

补充内容 (2011-10-4 10:40):
解释

补充内容 (2011-10-5 12:41):
麻杏石甘汤 和桂枝加厚朴汤是一个对方,一治热一治寒。 其汗多且臭又粘稠,有阳明的意思,但不是很烦渴引饮 有内热故去桂枝,加石膏

补充内容 (2011-10-27 16:42):
阳热郁于上,故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咽喉不利吐脓血。 下有寒故下利不止,药味少以免治寒碍热,治热碍寒, 黄芩石膏清肺胃之热,桂枝干姜温中通阳气,当归养血,知母、天冬、葳蕤滋养肺胃津液 甘草、白术

补充内容 (2011-10-27 16:46):
草配上干姜又能温中,全方有宣上、温下、温中、宣透阳郁的作用。 乌梅丸的寒热并用偏于收敛,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寒热并用偏于降逆,热格寒于外,食入即吐,麻黄升麻汤的寒热并用偏于宣发,上有咽痛吐脓血下有下利

补充内容 (2011-10-27 16:46):
因为方中只有麻黄升麻这两味药量重点。黄连汤和半夏泻心汤的寒热并用是偏于和中的。上吐下利。 伤寒论中的寒热并用就包括这四个方面。 临床中怎么分别是上热下寒当和中,还是阳郁于上当宣郁。

补充内容 (2012-1-1 13:22):
适才看古道瘦马的贴子,升麻非是升阳,而是清热解毒利咽。
 
桂枝汤类方背完,准备从头复习一遍。进度象蜗牛,不过也不求快。我属于慢工那种,不一定会出细活。
 
我家有好几本伤寒的书,是清代陈修远的,有这本,可惜都是文言繁体字。
 
我家有好几本伤寒的书,是清代陈修远的,有这本,可惜都是文言繁体字。

网上很多电子版的
 
昨天复习桂枝汤类,发现加单味药的就加葛根和加附子两个.都是精液虚。一个升津液,一个补阳,阳生阴长也。学到桂麻合汤类,明白两方相合要看各自方证的比例来合。常规合法是古道老师说的那种:同样的药取量大的.
 
26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黄病姜翘二两麻。一升赤豆梓皮夸。枣须十二能通窍。四十杏仁二草嘉。
27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二两细辛同。附子一枚力最雄。始得少阴反发热。脉沉的证奏奇功。
28 甘草麻黄二两佳。一枚附子固根 。少阴得病二三日。里证全无汗岂乖。 29麻黄升麻汤 两半麻升一两归。六铢苓术芍冬根据。膏姜桂草同分两。十八铢兮芩母萎。


补充内容 (2011-10-12 17:14):
黄病亮黄,热大于湿,有三;兼表者麻黄连翘赤小豆,瘀热在里,渴饮水浆腹微满有阳明之渐,小便不利而黄,表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仅有里热则茵陈蒿汤,无明显表里证者,桅子柏皮汤证。刘军认为桅子清郁热,热不在阳

补充内容 (2011-10-13 10:35):
麻黄杏仁解表利肺气调水道。梓皮连翘赤小豆清热利湿,姜枣炙草建中安中。

补充内容 (2011-10-20 12:18):
84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285少阴病

,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6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阴虚或阳虚均不可发

补充内容 (2011-10-20 12:19):
这是张仲景给我们的警戒。所以感冒要看一下是不是有少阴, 是不是可汗,不然很危险的。 若服用以上两方,病仍不解,就应根据太阳病篇第C96条用四逆汤。这就有个过程,先用附子细辛,以细辛助麻黄通阳

发汗

补充内容 (2011-10-20 12:19):
发汗,又助附子温阳散寒。若过二三日,有点阳虚了,就不能用了,得加强温阳的力度,减少发汗的力度,把细辛换成甘草,助附子温阳。 这两个方用了还不行,就得用四

逆汤, 太阳篇第C96条太阳病,发热头痛

补充内容 (2011-10-20 12:20):
脉反沉;若不差,这 若不差 就是指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无效时,而且还有身体疼痛,就要用四逆汤。 什么时

候可汗,不可汗,什么时候当用四逆,这个不好掌握


补充内容 (2011-10-27 16:45):
阳热郁于上,故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咽喉不利吐脓血。 下有寒故下利不止,药味少以免治寒碍热,治热碍寒, 黄芩石膏清肺胃之热,桂枝干姜温中通阳气,当归养血,知母、天冬、葳蕤滋养肺胃津液 甘草、白术
 
陈老大也犯了个错误:明明麻黄升麻汤的升麻当归是1两1分,他编的歌中直接就换成了两半和一两,这个方子药多,直接用了3天时间,
 
是的,刘军兄心细,果然是升麻当归是1两1分。
这个歌好,正烦恼《伤寒》药方前记后忘,类歌则帮助记忆了。多谢点拨!
只是不知道此方歌与汤头歌有什么联系?
 
是的,刘军兄心细,果然是升麻当归是1两1分。
这个歌好,正烦恼《伤寒》药方前记后忘,类歌则帮助记

汤头歌是精选各家的,这个是陈修园编的伤寒论中的,我把他的顺序按类方,实际是刘渡舟伤寒方歌的顺序重排了下,这样可以看出各方的加减变化。汤头歌也是很有用的,但是不好用,不象伤寒那样有精确的指标。汗出脉浮缓就是桂枝了。汤头歌罗列主证一大堆,没有经验的一时还用不到位,用不到位就没有效了。伤寒原文我背了五年了,总是背前忘后,背后忘前。后来干脆背方,同时背原文。背方简单,而且可以总体把握伤寒,容易贯通些。
 
好东东、、、、中医的确难学、、、、
 
麻黄汤类背完,从头复习下下
 
葛根汤就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加麻黄、葛根。其中,葛根为主药,既能配麻桂解肌发表,又能升津液、濡筋脉以治项背强几几。 葛根 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表实 为什么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呢? 这里还有津伤,麻黄汤发汗力强,再加入葛根来升阳发表,恐怕汗出太多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既表现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太阳经表证,又有缘缘面赤、额头作痛、目痛鼻干、卧寐不宁的阳明经表证。金鉴总结的葛根汤证即阳明经证: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第C37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是偏于太阳 本条: 阳明之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胃肠之里 里气不和,升降失常,故而出现自发的下利或呕吐等证候, 若有呕吐加半夏,此示例也,见证而加。临床上表气不和影响里气不和的情况很多见,如桂枝汤证中有干呕,麻黄汤证中有呕逆。有的人一感外邪就吐利不止,现在称之为胃肠型感冒。对于这类病,治疗上应以解外为首要。外邪得解,里气自和。升降复常,吐利亦当自止本草经读 葛根条给加了个辛味,不知何据
 
葛根黄芩黄连汤 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既然是热利,那么大便粘秽、暴注下迫、下利肛热等证则在所难免 葛根味辛性凉,既可解肌热,又可清肠热,还可升胃肠津气。先煎葛根,是取其解肌清肠为主; 黄芩、黄连苦寒专清里热,坚阴以止利; 甘草扶中护正,调补下利之虚,助正以祛邪。 这个证是表邪少而里热多,可以说仅有三分表证,七分都是里证。 用于表里皆热的协热下利之证
 
桃核承气汤 血脉属于心,热与血结要影响到心,心神被扰,他就狂妄、烦躁狂乱 热随病减,也可以从下血解。 大腹下边或小肚子两边就是少腹 和五芩散均病在下焦,区别在于小便利否。 就是调胃承气汤,加上桃仁和桂枝两味药。热比瘀血盛,所以要泻热破结。大黄本身虽然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但是,它的力量是不够的,所以要加上桃仁,桃仁是一个滑利之药,能够行血,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力量不太大,要跟抵当汤里的虻虫、水蛭来比,力量还是小的,但是和大黄两个合在一起了,桃仁配大黄,力量也是很可观的, 加桂枝:是一个通阳、理气、止疼的药,要活血化瘀,就得理气,气得利,血就活 ,而且桂枝温,在大队寒药里更助其活血。 凡是血与热结的都可以用这个方子,不管是不是少腹为什么这个方和大柴胡合在一起,因为一个在气一个在血,两个方子合起来就是气血双理,治疗范围就广了,不管中间痛否,凡是带边性的疼痛,都可以用这个方子,如胁痛,小腿痛等 吃这个药的时候,要空肚子,这个要记住,这是关键的问题。后世逐瘀血的活血药都是根据这个法则,有的是第二天早晨一起来,现在说五点钟,没喝水没吃饭的时候就把药吃下去了,这样活血化瘀才有劲。吃饱了饭,再喝桃核承气汤,这个汤药力就不行了。伤寒外证已解,出现了小腹急结,小便是自利的,大便有时见黑色,就像是漆,其人如狂,这个就叫热与血结。 主要的症状就是两个,一个就是其人如狂,一个就是少腹急结。

补充内容 (2012-3-30 12:18):
桃仁气味苦甘平无毒,主治瘀血,血闭症瘕,邪气,杀小虫。
 
抵当汤证以逐血为主,桃核承气汤以逐热为主,二者有轻重的不同。少腹急结,血自下,下者愈,另一个是少腹当硬满, 瘀血发黄和湿热发黄:小便利否,瘀血则是暗黄,发狂。 用水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水蛭三十个,熬,熬当炒字讲。虻虫三十个也是炒,去脚,去刺。 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头皮上头发紧,就像裹了一层铁箍,善忘,脉滑《或涩》舌质绛暗黯,舌头边上有蓝色的瘀血斑。这是瘀血的常见表现 ,《内经》说瘀血在下使人发狂;瘀血在上使人善忘。 濒湖说: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热重于瘀的是桃核承气汤,瘀重于热的是抵当汤,瘀和热皆轻的,少腹满而不硬的,用抵当丸了,所以抵当丸证也没说还有如狂啊、发狂这些症状。丸者缓也。 237阳明蓄血也用抵挡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 血脉不利,影响心神,所以就喜忘。《内经》上有这么句话:"血病于下,气病于上。"气病于上故喜忘 大便虽然是硬,还容易解下来,颜色又黑又黏,就像漆,因为血主濡润,有滋润的作用. 257条说阳明病脉数有热,下之热不去,脉仍数,说明可能有瘀血与热相结,当用此方。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燥热为在气分。血分则有两种:一种是热与血结,一种就是258条的热迫血行,协热利证(258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也。)

补充内容 (2012-4-2 13:56):
虻虫:气味苦微寒有毒,主逐 瘀血,破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 水蛭:气味咸苦平有毒,主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症积聚,无子,利水道。
 
抵当丸卅五桃仁三两黄。虻虫水蛭廿枚详。捣丸四个煎宜一。有热尿长腹满尝。 明明二十个,陈老大又给弄成三十五个了 抵当丸是缓攻之法,但力量持久,连药渣都吃, 一剂分四丸,连渣都吃了,以后的大陷胸也是这样的煮丸法。 晬(zhui)时者,周时也.一天一夜,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若不下者,再更服 子宫肌瘤,月经不来的瘀血病,有一个方子叫下瘀血汤,就是没有水蛭,大黄、桃仁和虻虫,早晨起来空肚子吃药,吃完了以后?下如豚肝?,就是大便拉的就像是猪肝那样,病就好了。热重于瘀的是桃核承气汤,瘀重于热的是抵当汤,瘀和热皆轻的,少腹满而不硬的,用抵当丸了,所以抵当丸证也没说还有如狂啊、发狂这些症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