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长沙方歌括按类方整理

抵当汤类背完,从头复习一遍.
 
虚劳腹痛小建中,悸衄亡血梦失精 小建中的证都在这里了
刘军:小建中是气血上的问题,所以在桂枝的基础上倍芍药加饴糖,柴胡桂枝干姜汤是脾阳虚的问题,故用干姜 心下悸,叉手冒心,用桂枝甘草汤,再加上烦,这个更进一步,是小建中,除了桂枝甘草,还是酸甘化阴的,还是柔肝缓急补气血的,再进一步,脉见结代了,那是炙甘草汤。结代脉凤翅有非常清楚的贴子论述。 脾阳虚而兼表者是桂枝人参汤,即理中加桂枝。兼气滞者, 脾气虚而兼滞者,有腹胀,是厚朴生姜半夏甘人参汤证 脾气虚而兼腹中痛者,那是兼血虚,脾虚是本,气血生化不足是标,小建中证
 
麻杏石甘汤 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一个对方,一治热一治寒。 其汗多且臭又粘稠,有阳明白虎的意思,但不是很烦渴引饮 有内热故去桂枝,加石膏 昨天复习桂枝汤类,发现加单味药的就加葛根和加附子两个.都是精液虚。一个升津液,一个补阳,阳生阴长也。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C64 邪热迫肺,肺失清肃,故见喘息。肺热蒸腾,逼迫津液外泄,故见汗出。因此,汗出而喘是肺热的明征。 不恶风寒,是表无寒邪,身大热,也没有烦渴证,又把阳明内热上迫于肺之喘排除在外了, 不是无汗而喘,故也不能用麻黄汤。这样就把太阳病表证之喘排除在外了方中麻黄不配姜桂,是因为并不以其发汗,而是以其宣肺平喘。无论寒喘、热喘,只要配伍得宜,麻黄都可以用。 麻黄配石膏,清宣肺中郁热,可以治疗热喘。石膏剂量用到半斤,超过麻黄用量的一倍,清肺热的效力就显而易见了;杏仁降肺气之逆,佐麻黄以平喘咳;甘草调和诸药,补中益气。根据临床经验,肺热重者,可加羚羊角粉;痰热壅盛,痰鸣气促者,可加黛蛤散或鲜枇杷叶;喘而大便不下者,可加瓜萎皮、炙桑皮;大便燥结者,可加大黄,使下窍通则上窍利而喘自愈;肺气不利,憋气胸闷者,可加甜葶苈以泻痰热。如果麻疹不透,疹毒内陷,以致喘促不安、鼻翼煽动,唇甲紫绀,可用五虎汤,就是麻杏甘膏汤加上等好茶叶,同时用三棱针点刺耳背紫色络脉出血,往往都有效。总之,只要随证化裁,多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6栀子豉汤: 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后豉法煎奇。
37.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栀豉原方效可夸。气羸二两炙甘加。若加五两生姜入。专取生姜治呕家。 38. 栀子浓朴汤 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 39栀子干姜汤 十四山栀二两姜。以丸误下救偏方。微烦身热君须记。辛苦相需尽所长。 40. 枳实栀子豉汤 一升香豉枳三枚。十四山栀复病该。(伤寒论只以大病后劳复者六字该之。不着其病形。)浆水法煎微取汗。食停还藉大黄开。(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41 栀子柏皮汤里郁业经向外驱。身黄发热四言规。(身黄发热之外无他证。)草须一两二黄柏。
 
栀子豉汤 太阳病。一类是太阳表证,不是麻黄汤证就是桂枝汤证,治疗以汗法为主。一类是邪气传里,传到阳明可形成白虎汤证,传到少阳可形成小柴胡汤证,本经传本腑可形成五苓散证。栀子豉汤证不是传经,而是通过另一种途径传变,是邪气由表传到胸或上脘。邪气传里必先胸,太阳之气受气于胸中。 表热郁于胸部,如果再和有形之物相凝结,就叫实烦,譬如大结胸证;如果没有夹杂有形之物,就叫虚烦。 以虚烦不得眠为主症 方中栀子苦寒,能导心火以下行;体轻,又能寓宣于清。也就是说,栀子既能清内热,还能解火郁。豆豉解表宣热,降利胃气。相比而言,方中栀子主降,豆豉主宣,栀子降中有宣,豆豉宣中有降,得其阴阳寒热升降的作用,才能散郁开结。 栀子:气味苦寒无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查皮)鼻,白癩、赤癩、疮疡。 焦:生栀子用於泻火;炒栀子、栀子炭(炒炭)用於止血;栀子衣用於清肺及皮表之热;栀子仁用於清内热、去心烦。黄芩偏用於泻中、上二焦的火热;黄连偏用於泻心、胃的火热,并能燥湿;黄柏偏用於泻下焦膀(胱)、肾的火热;栀子可用於泻上、中、下叁焦的火热。 注意栀子有使大便溏泄的作用,大便虚泄、无湿热证者均忌用 淡豆鼓寒,能除懊浓,伤寒头痛,兼理瘴气 豆鼓有二种制法,一种用青蒿、桑叶制,性寒;另一种用苏叶、麻黄水拌制的,性温,发汗的力量较强。
 
37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热郁胸中,可以伤气,故气虚,少气是呼吸微弱,为虚,短气是呼吸急促,为实。因为火郁,故不用黄芪人参,而用甘草以缓之,兼能益气,又不助热。 郁热迫胃饮上逆,故有呕,还是因为火郁,故不用燥烈的半夏,而用生姜降逆止呕。还能散胃中的水饮。与栀子相配,即能发火郁,又能散水饮,还能和胃健脾。

38. 栀子浓朴汤 朴须四两枳四枚。十四山栀亦妙哉。下后心烦还腹满。止烦泄满效兼该。热入胸中,故心烦,甚则卧起不安, 热入胃脘,胃气不利故腹满。热与气结,别无阳明之满,无腹痛便秘,故用此方清热宣郁,利气消满。实际就是小承去大黄(因无腑实,仅是气滞,故去)热已入里,迫及脘腹,故不用豆鼓之宣透。而用栀子清热除烦,厚朴枳实利气消满。 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枳实,气味苦寒无毒,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力,轻身大风在皮肤中,枳实寒入足太阳膀胱经,清湿热。 寒热之邪结于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寒水之经也,枳实入之,苦以泄结也。止痢也。 所以脾不受湿困而长股长肉也。泄滞气,则正气益。轻身也。 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 厚朴,气味苦温无毒,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叶天士:苦入心,温得南方之气,入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温散肝经风邪,故主头痛,心虚则悸,肝虚则惊,此达肝清心也。苦泄温行,入于心肝二经,故去气血痹死肌.三虫,湿所化也,味苦燥湿,故去之。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呕胃痛,火降小便。生用清热,炒黑止血,姜汁炒烦呕,表热或便溏用皮,内热用仁 栀子,气味苦寒无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查皮)鼻,白赤疮疡。叶:气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味苦入手少阴心经。心主血,其华在面。心火乘肺,故鼻红色 陈:五内邪气,五脏热邪也。
 
39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C84 热扰胸膈兼中寒下利的证治 胸隔有热,中焦有寒,是本证的辨证要点。 伤寒在表,大下徒伤中气。太阳之邪在表不解,故见身热不去;邪热已有入胸中之势,故见微烦, 言“微烦”者,指比上述之心烦不得眠,或心中懊侬,反复颠倒之证略轻而已。 大下之后,脾阳受伤,运化失职,故当有续自下利之证。原文虽未记载,然可从以下两方面认识。其一,以药测证,认为方中用干姜温寒,故知本证当有腹满时痛、下利等中焦虚寒之证,其二,医以丸药下之,苦寒攻伐,势必损伤脾胃之阳,因而导致中焦虚寒之象,自不待言。栀子清热除烦,干姜温中止利。这是寒热并用的方法。本证与黄连汤证同具上热下寒之机,相较之下,各有特征,彼以腹痛欲呕吐为主,而本证以烦热下利为主。 干姜味辛,表解风寒,炮苦逐冷,虚寒尤堪。 气味辛温无毒,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生者尤良。
 
补充桂枝汤疑似证与禁忌证: 江尔逊: (一)太阳表证营卫不和,有发热,汗出,恶风寒,头身疼痛、脉浮等表现时,应作如下鉴别::1.太阳中喝或阳明经热:亦见发热,汗出,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身重疼痛,脉微弱、或乳或洪大(后二脉均兼浮象),但常伴大烦渴,口千舌燥,舌红苔黄等象,则为桂枝汤证所无,且桂枝汤证之浮缓脉与乳脉或洪大脉均明显不同,故二者可以区分,(据《伤寒论》第26、173,174条及<<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第25、26条)2.阴盛格阳,可见发热,出汗,恶寒,四肢疼痛,但此系阳气欲脱之汗,必汗出淋漓,如油如珠,不似太阳中风汗出不甚且质不稠粘.阴盛格阳者,尚兼阴寒内盛,阳气式微如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腹中拘急,脉微细或洪大无根之象,凭此不难识别(据《伤寒论》352条).3.阴阳两虚证:素禀弱质,于伤寒病初,可见脉浮自汗出,微恶寒之象,类似桂枝汤证•但更有心烦、小便数、脚挛急等阳气不足,阴液亏耗之征。则为桂枝汤证所缺如,而桂枝汤犹有发热症状且一般状况尚可,仔细认识,二者不致棍淆。(据《伤寒论》29条)
(二)营卫不和,主要表现为发热、汗出者,当行下列鉴别: 1.余邪恋表之营卫不和(97),与内伤杂病营卫不和
(54》,虽均见发热汗出,且治疗方药一致,但两者病机及,善后措施不同,故需要鉴别。前者为不典型太阳中风证,即•太阳中风残留证,特点为病程较短,有太阳中风病史和解表
治疗史,最后尚遗发热汗出症,治应继用桂枝汤解肌和营卫,以祛残留余邪,邪去正可安,后者则因内在的阴阳失调,表现为外在的营卫不和,起病缓慢,病程多长,无表证病史和相应治疗史,且发热汗出呈阵性发作,其治虽也用桂枝汤,但重在化气调阴阳以和营卫,而于热除汗止之后,尤须谨察阴阳所在而燮理之,使阴平阳秘,疗效始能巩固。.(据《伤寒论》第97、54条) 2.邪热雍肺:亦见发热汗出,仲景叮咛“不可更与桂枝汤”,说明二者之间有易混淆之处。其间区别到在于热雍于肺者,必肺失宣降而伴咳嗽气喘,且兼舌红、苔黄、脉数等热象,四诊合参,两者可以分瓣。(据《伤寒论》第63、167条)'”; 3•太阳温病,变为风温:可见身灼热,自汗,脉阴阳俱浮。但因风温为病,热邪充斥表里,故尚兼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等壮火食气及热扰神明、熏灼肺胃之象,而太阳中风残余证之发热汗出。无内热表现,故可识辨。(据《伤舞论》第6条)4.少阳阳明合病:亦有发热汗出之症,但尚兼胆气郁遏,中焦气结,升降淆乱之呕吐下利,心下痞硬等象,全面分析,此与桂枝汤证之无里证表现者,可以鉴别。(据伤寒论》170条)5.阳明外证:表现为发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若属阳明经热,其与枝桂汤证的识别,请参阅与“太阳
中喝或阳明经热之鉴别条.(据《伤寒论》187条) 6.阳明府实:可见发热汗多,但每兼不大便,绕挤痛或腹满痛,烦躁发作有时,甚或澹语,舌质干红,舌苔黄燥,甚则焦黑起刺,脉迟或沉实有力等燥热内结、蒸腾外达之象,凭之可与桂枝汤鉴别•‘据《伤寒诊》255条.7 .厥阴下利,有阴无阳:可见发热汗出症,但此非厥退热来,阳气恢复之兆,而系阴盛格阳,阳气外亡,阴阳离绝之象,故其发热必热势较盛,汗出不止且如油如珠,为脱
绝之汗,脉必洪大无伦而按之则无,或细微如丝难于寻按,此与桂枝汤证之发热汗出而全身情况尚可者有所不同(据《伤寒论346条) 8、杂病阴虚火旺:常现潮热、盗汗之象。但潮热多发于午后或傍晚,上午不发热,盗汗为目合则汗,且多兼五心烦热,两颧红赤,口干咽燥,尿赤便结,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病程较长等表现,可与病程较短,又无虚火上炎症征之桂枝汤证发热汗出相鉴别。
(三)以发汗解后复烦、‘脉浮数为主要表现时,应别于五等散证。后者有时亦表现出发汗后见脉浮数、烦闷之象,但多兼口渴,小便不利,或揭欲饮水、水入即吐等太阳蓄水表现,这些均为桂枝汤证所无,据之则二者可以鉴别.(据《伤寒论》第57 72、71。74条)
(四)发汗后,大汗出,当用桂枝汤者,须作下列鉴别:.1.白虎加人参汤证:两者均有服用桂枝汤治疗史,及大汗出、脉洪大表现,但后者尚兼大烦渴不解.舌质红,苔黄燥而干等胃热津伤征象,凭此可与桂枝汤证之大汗出、脉洪大,而无内热者相区别。(据《伤寒论》26条)•2.桂枝加附子汤证:亦有发汗治疗史及漏汗不止表现,与第25条之枝汤证类似,但其人阳气素弱,且兼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阳虚津伤之象,据此,
二者鉴别不难。(据《伤寒论》21条)
(五)桂枝汤证以其气上冲为主要表现时,当与下列证候鉴别:1厥阴寒热错杂证:可见气上冲胸。但尚有消揭,心中热疼,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等寒热相兼表现,且无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脉症,据之可别于桂枝汤.(据伤寒论》324条)2.瓜蒂散证:可见发热,汗出,恶风,寸脉微浮而病如桂枝证,且见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则更易与桂枝汤证之其气上冲相似,但前者尚兼胸中满而烦,胸中痞硬等痰气塑阻胸隔之象,则为桂枝汤证所无,故可与桂枝汤证相分辨。(据《份寒论》第171、354条)3.伤寒误施汗吐下法,阳虚阴逆,可见气上冲咽喉之症,但有迭经误治病史,且病情沉重,更兼虚烦,脉甚微,心下痞粳,胁下痛,眩冒,经脉动惕等阴阳气血俱损之象,其后发展,可成痿证。桂枝汤证则无上述表现而其气上冲仅系误下之后,正气未致大伤,尚能抗邢外出的征象,必全身情况不恶,且脉浮缓可助识别。(据《伤寒论》165条)4.刚痉欲作之葛根汤证:太阳表实,寒束津伤,欲作
刚痉之葛根汤证,因正气内存,不容邪留,奋力逐邪出表,亦现气上冲胸;但尚见无汗尿少、
口噤不得语等表气不宣、里气失降、筋脉劲急之象,此与桂枝汤证之其气上冲,而多,兼表虚者,可以区分。(据《金眨要略•痉湿喝病》第12条)5.苓桂术甘汤证:因误治伤中,水气上逆,可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但常伴小便不利、起则头眩或不动亦眩冒欲仆、心悸气短等气化不利,水气上凌之征,此皆桂枝汤证所不备故二者鉴别不难。(据《伤寒论》67条)6 .伤寒阴阳易病:大病新瘥,余邪未尽之人,不节房事,重耗其精,热势复炽而炎上,可见热气上冲胸,热扰清空则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更兼身重少气,少腹里急,引阴中拘挛,膝胫拘急等精气亏乏之象,则与因太阳误下而其气上冲之桂枝汤证有别,(据《伤寒论》391条) 7苓桂味甘汤证:阳气素形不足之人,复感外寒引动支饮,:若误用小青龙汤发散太过,外寒虽可暂解,但每致阳气更伤,虚阳上越,更兼水失阳制、乘势上逆,遂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状、并常伴手足厥逆、手足痹,小便难,时复冒等阳虚不能温养四末及水气内动之象,凭之可与桂枝汤证之其气上冲相别。〔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6条)
三、禁忌证
凡与桂枝汤证似是而非者,或索案阳盛阴弱者,均不可与桂枝汤。 (一)发热、恶寒,汗不出,脉浮紧之太阳表实证,不可与也。(据《伤寒论》17条) (二)太阳表证,迭经误治,变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伤寒论》16条) (三)发热汗出,但脏有他病,不可与桂枝汤 (据伤寒54条) (四)妊娠恶阻因于开热犯胃,或痰浊中阻者,不宜用 (五)阴阳两虚,见脉浮,自汗出,微恶寒,心烦,小便数,脚挛急者,不可误与桂枝汤。据伤寒29条) (六)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酒客每多湿热内蕴,若用桂枝汤姗助湿生热,易生呕吐。推之,则纵非酒客,而素有湿热内伏,常感胸院痞闷,舌苔黄腻者,程枝汤皆不可与。(据《伤寒论18条) (七>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此言内有蓄热者,禁用桂枝汤。(据《伤寒论》20条) (八)素有阴亏之咽喉干燥者,疮家久延,脓血流漓而气液耗损者,常多汗出而津液亏竭者,久患淋病,热蕴下焦明津劫伤者,失血家,或妞血、或吐血,或便血、或崩漏产后亡血等等,因阴血亏乏,营气虚竭,汗源不充,故忌发汗,不仅禁用麻黄峻剂,即桂枝汤亦忌轻投。(据《伤寒论》第85、86、.87、88、89 90条)刘军:刘渡舟总结为:疮淋吐呕血汗寒.
 
40 枳实栀子豉汤酸浆水:炊粟米熟,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酸生花,取清者便是。其性凉善走,能调中宣气,解烦渴化滞物。 栀子解热除烦,重用豆鼓宣散透邪。为栀子豉汤,再加枳实宽中行气消

痞。大黄配枳实为小承气汤的一半栀子厚朴汤去豆鼓之轻宣,用厚朴配枳实,重在行气宽中,消胀泄满。本方重用豆鼓,重在清宣胸脘之郁热,并配枳实泄满,更有清浆水,取其调查中和胃,

更适于差后复热, 豆鼓:青蒿桑叶制则寒,麻黄制则温,发汗力强。

41栀子柏皮汤:阳黄:身目小便俱黄,色鲜明,为湿热蕴结中焦,肝胆疏泄不利,故必有无汗小便不利,以方测证,当还有心烦懊恼。口渴苔黄,脉濡数,滑数等。 本证实热不重,亦无腹满便秘,故

不用大黄通下,而用栀子清热燥湿,又因外无表证,;这[故不用麻黄连轺亦小豆, 这三个方,一个是清热,一个是下法,一个是汗法。 栀子清热利湿,在上焦,柏皮坚阴清热燥湿,偏于下焦, 甘

草,抵制两花的苦寒,又可扶正脚丫发热,是下焦有热。 阳明篇为什么有一个湿热发黄的问题,一个讲燥热,一个讲湿热.燥热是承气类,湿热是茵陈类 同时讲寒湿,前面提了几条,后面有一条,

是与湿热作对比的。所以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正气不衰在阳明,衰了就在太阴,有表里寒热虚实,互相对照,以加强国辨证思想的理解。
 
42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痞君须记,八两大黄取急消。 131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阳之邪陷下,与体内之水结在高位,项亦强如柔痉,但有个前提,是心下硬满而痛,水

热结在高位,影响到项部经脉,所以痛,热气蒸腾,所以汗出,下之水液流通,颈项和心下也不硬满疼痛了 大黄别于芩连,在于他可以泻下热结,芒硝咸寒,可以软坚散结,这两个药是治邪热坚固凝结的,所以大承气,大陷胸都用

他, 泻邪的,大戟芫花甘逐平,甘逐是最峻烈的上三药合起来就是大陷胸汤,丸的话,又加上葶苈杏仁,热在高位,不光在心下,还包括胸脯,甚至于项背胸胁,都是硬满而痛,还可能有短气,所以加上葶苈泄肺,杏仁利肺,就

是利胸。合上面的三药,使水饮不存温药不能凉吃,所以要温顿服之,蜂蜜有黄白两种,这里用白的,甘而缓之,使药效恋于上,甘草也可以,但是和甘逐反,故用白蜜,所以能一宿才下,病在上,下太急了,邪就不尽,且用量

小,才弹丸那么大,这叫峻药缓用,是治上焦的一个策略 以下为度,不可过剂

43大陷胸汤:一钱甘遂一升硝,六两大黄力颇饶,日哺潮热腹满痛,胸前结聚此方消, 134 太阳病,脉浮而动粗数,浮而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

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第一段,表未解不可用大

陷胸汤,第二段,误下后,气上冲者,当与桂枝汤,这里不上冲而内陷,心下硬满而痛,则为结胸,热与水结也,如果不与水结,而是与湿热,则出现黄疸,表现出来的先兆就是但头汗出,齐颈而还。小便不利. 动数,跳得很急,

不是无头尾而动摇那个动风热之邪欲入里,阳气盛,阳欲入阴则微盗汗出 脉数急为有传经之征,盗汗出在少阳,但反恶寒则犹在表 变迟:就是变慢了,并不是迟脉,为什么慢了,因为误下热与水结了,短气:气有所

阻碍,不是少气,少气是虚<同礼》夫间有遂,是说田间有水渠,通水用的,所以叫甘遂 得快利,止后服 有腹膜刺激征的压痛,反跳痛,腹股长紧张这是结胸,无此征只有腹压痛及日哺所潮热,谵语,不大便的,是大

承气 赫万山:大承气是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大陷胸去枳实厚朴(不用承顺腑气)而用甘遂,专事利水清热 华夏樵翁:出汗部位不同,满痛部位不同,痛的程度不同 135伤寒六七日,强求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

者,大陷胸汤主之 结胸之证,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沉潜水蓄阴经病主水主里 石硬:板状腹大承气泄燥热,只限于肠胃,而且不能遂水, 但结胸,无大热:既没有少阳的往来寒热,也没有阳明的蒸蒸发热

,因为与水结了嘛,所以热不显先煎大黄,使其缓恋于上函授讲义:数虽为热,但未能与有形实邪结合,阳邪较盛,有入里之势,寐则卫气行于阴,行于里则表气不固,故见微盗汗出, 水热结于胸中,阻塞气机,故膈内

拒痛胸为气海,邪阻气机不利,故见短气与承气之别:舌上不燥,柯氏:太阳误下,热实结胸也,大阴误下,寒实结胸也。

44.十枣汤大戟芫花甘遂平,妙将十枣煮汤行,中风表证全除尽,里气不和此法程 152太阳中风,下利呃逆,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这是结胸的最后一个类证,拿来和结胸的心下石硬的水热互结对比的 有水,三焦不利

,在上则呃逆,头痛. 在下则下利,右中则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咳嗽,翻身,出大气都痛, 在肌肤则营卫不和而汗出,水邪影响营卫不和,和桂枝汤不同, 水饮影响胃气上逆则呃逆,注于肺,肺气不利则短气,不恶寒就是没

有表证了四面八方的证状都有,在辨证时就要抓住主要的,胁下就是根本。小青龙治水,是在心下,这是胁下,这是仲景治水的两个方结胸是在心下,这个是胁下,在边上,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在阴阳的道路上, 躺下水

上涌就难受,坐起来就要好点 金匮:咳烦胸中痛 总之:胸下痛,心下坚满,咳逆短气而呕,引胁下痛,这几个证抓住了。病人往往脸发青,黛黑,因为与肝和水有关嘛用大枣,如用小枣则要加倍,胡氏说:得煮成湖状,去

皮核,加三药5分至7分,慢慢加量,以快利为度,早晨空腹用。 用人参黄芪行不,不行,都没有大枣的补气补液力好,甘草也不行,反药。 据悉:十枣汤有耐药性,北方医话有单用甘遂胶囊的,还有医家用甘草煮了胶囊再晒干打

粉的装胶囊的,还有用清热利肺饮的,以及控涎丹的。 赫万山:有热用大陷胸,无热但水的,用十枣(刘军:因为去了芜花加了六两大黄嘛,当然就加了泄热的力量,而同里泄热,这就是方子的加减法,随证化裁)

45小陷胸汤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与上条大陷胸对比,部位就是在心下胃脘,不按他痛的不重,浮则有热而浅,滑者为痰,比大结胸的心下到少腹硬满而痛不近,脉

沉紧要浅。黄连清热不如大黄还能泻下,半夏治痰饮,甘遂却还能祛水,栝蒌润下,还有点活血止痛的作用,象复元活血汤,栝蒌葱白白酒汤都用他。而芒硝是泄热破结软坚的, 小陷胸汤是三味,大陷胸汤也是三味,栝蒌要用大

的,而且要煎成条先煎,服后泻下一些粘液就好了。中医有个治乳痈的方孑,大栝蒌一枚,酒当归五钱,15克,白芷六克,乳香没药各三克,萱草甘草各十克,用一半黄酒,一半水煮,效果很好,也是取活血止痛。

46 白散 巴豆熬来研似脂。只须一分(去声)守成规。更加桔贝均三分。(去声)寒实结胸细辨医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

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C149水结于表,与水结于里的结胸证相对比,寒实结胸与热实结胸相对比,以体现水结有表、里、寒, 热不同 阳?就是指表,应该有发

热恶寒用凉水喷一喷,或者用凉水洗一洗来降温 被劫,当时热可能稍微退一点儿,但是不能根本解决,所以它不得去 张仲景用三个形容词说明发热很严重了 :弥更益被凉水这么一刺激,皮毛腠理一收敛,热出不

去了,郁了 寒凝于外,热郁于里,所以肉上就起了一些像米粒的点儿 想着喝水,还又不能喝水,这反映热被劫,还在表,还未完全入里,这和五苓散的那个表证不解、小便不利、膀胱蓄水、消渴比较,这个症状是轻的。文蛤

散能够清在表的阳郁之热.又能行皮下之水,对于这个症状是适合的。若不差,说明病重药轻,也可能有心烦、口渴、小便 不利等症,可能要有一些太阳蓄水的情况,病重药轻,就与五苓散。 文蛤就是海里的海蛤,海蛤上头有指

纹的就叫做文蛤.文蛤咸寒,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能够运肺经,治咳逆上气、喘急烦闷,有利肺祛痰的作用;第二个,就是有利小便,治浮肿、行水气的作用,实际上就一个作用,一个是治肺,一个是利水,一个是开水之上源,祛痰

,治肺气上逆,下边就利小便、利三焦,所以能治水肿。这个证,阳气闭郁使皮下的水液停滞不行,所以外边没有汗,里边还高烧不退,想着喝水又不能喝,水热之邪在表,还未完全入里,先给吃文蛤散;如果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

、也渴了,那就要吃五苓散,这是一证两方,有轻有重。 寒实结胸没有烦渴,没有发烧,没有那些热实结胸的所有的热证,没有热证不等于没有实证。比如脉,大结胸脉是沉紧的,寒实结胸脉也是沉紧有力的,不是个虚脉,沉迟、

沉弱就是脏结。 大便不能泄,大便泄可不能吃这个三物白散。巴豆是一个辛热有毒之 药,能够攻逐寒性的水饮痰湿凝结。贝母和桔梗,一个是开结的,一个是开肺气的. 贝母这个药有开邪气的凝结,能治胸中的气结,也有化痰

行水的作用。桔梗走气分,能够开提肺气。肺气一利,胸中的气结也开了,再加上巴豆的大而有力的热性的攻寒逐水白饮就是大米汤,为什么用米汤送面药?因为米能和胃,使巴豆之毒还有点儿节制.半钱匕现在多少分量?现在量就

是三分,身体差一点儿吃二分,吃一分半。 巴豆热而有毒,一吃热东西,它就行它的药力,力量就更凶猛了。如果泄得太多了,喝点儿凉粥,缓解巴豆的力量,同时粥还有养胃气的作用,这个药特热,有时候嘴里还长疱,口腔黏膜

起疱。 脉也沉紧,大便也是有一些不通才可以吃,这一点就是关键。
 
47瓜蒂散

病在胸中气分乖,咽喉息碍痞难排。平分瓜豆还调鼓,寸脉微浮涌吐佳。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香鼓用一合,…

寒,广义叫邪,狭义叫痰,痰这个字从名医别录才有的…

胸为阳位似天空。是阳气聚集的地方。胸中有痰,阳气受阻,营卫是从胸中开发的,所以卫阳也不利,就出现如桂枝的发热汗出,但不是桂枝证,因为头不痛项不强,(刘军:这里告诉我们一个排除表证的方法),这是胸阳不利导致表气不和,比如大结胸证,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也是病在胸,阳位受邪,所以出现一些类似伤寒的病证。…

古书记载: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则死。上部就是寸脉,下部就是关尺,无脉就是沉。这里寸脉微浮,就是邪在阳位。有上越之机,但又吐不么,此乃胸中有寒痰。爪蒂和赤小豆分别捣筛,取一钱匕,就是三分亡血虚家不可与,…

瓜蒂又叫苦丁香,特苦,瓜蒂苦寒善能吐痰,消身肿胀,并治黄疸。…气味苦寒无毒,治大水,身面四肢浮肿,下水,杀蛊。赤小豆平,活血排脓,又能利水,退肿有功。…气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排痈肿脓血,…豆鼓清宣引药上浮,是个辅药。…吐时要避风,以免汗出当风。另用宽一点的布带孑勒紧胜子,这样才能用力,第三吐时有头晕,所以闭目以待之。吐不止者,用大葱白熬汤喝,吐不出的,少少加量,也可以探吐以助吐。也可吃一块糖。正气虚,身体不好的,不能用吐法。
 
48.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C157 呕而发热.柴胡证具,汗吐下利小便均禁, 为什么不在腹中痞而在心下,因为胸为阳腹为阴,脾气该升不能升 胃气该降不能降,气机在这个夹界地带就塞车了,呕是有痰,所以叫痰气痞, 不是柴胡证,因为只是心下而不是胸胁闷,不是结胸,因为只是痞硬,不硬满而痛, 主证有点呕, 因为胃气不降,大便不调,因为脾气不升,还有痞,是气痞,不象结胸,是水结。 本经说半夏治伤寒寒热,心下坚,胸胀咳逆,用在这里正好治心下痞,本方实为小柴胡减柴胡, 因为不是病在少阳而是脾胃,把生姜换成了干姜,减了一味药,换了一味药, 这个方有三组药:半夏干姜辛甘发散脾气 黄芩苦寒降胃气,甘草人参大枣甘调脾胃,脾为阴胃为阳,此三组药调和阴阳,实为调和脾胃,这为后世治疗脾胃病开了道法门,寒热并用,以免治寒碍热治热碍寒, 用点香砂六君汤又觉得烧心返酸,换成点黄连,又大便稀了,总之不能好,吃半夏泻心拉白诞,所以叫痰气痞,吃小陷胸汤拉黄诞,
49.附子泻心汤 上条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个热痞,本条i则出r现恶寒汗出,是个寒热痞,下蕉有寒不能温表,阳虚不能摄阴则汗出,上焦心胃有热,故用大黄黄连泻心胃之热,又用附子温阳固表,此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所以出现这种上热下寒的证状, 用开水泡三黄,专煮附子,然后把两种汤兑服,这是扶阳为重泻热为
 
为轻,寒热并行不悖的方法,
 
学习中,这些资料要能综合下载就更好了不过这样学习起来也很不错,谢谢你的分享,
 
50.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C165这条说水气痞,脾胄气虚而有水湿,痞,干噫食臭,肠鸣音亢进,还有点下利, 有点胁痛,有水,所以和五苓散放一起,但他比五苓散多了消化不良:干噫,食臭,腹中雷鸣,水饮明显的加上四钱茯苓,12g. 半夏泻心汤加上生姜,生姜量大,用四两,健脾胃之气,去饮,干姜只用一两, 这里是痞硬,痞得更厉害,所以增加生姜,干姜加生姜,增加辛以散之的力量,
 
艾美; 说:
艾美 发表于 2012-8-1 23:28
学习中,这些资料要能综合下载就更好了不过这样学习起来也很不错,谢谢你的分享,

笔记而已,共同学习,
 
艾美; 说:
艾美 发表于 2012-8-1 23:28
学习中,这些资料要能综合下载就更好了不过这样学习起来也很不错,谢谢你的分享,

笔记而已,共同学习,
 
艾美; 说:
艾美 发表于 2012-8-1 23:28
学习中,这些资料要能综合下载就更好了不过这样学习起来也很不错,谢谢你的分享,

笔记而已,共同学习,
 
艾美; 说:
艾美 发表于 2012-8-1 23:28
学习中,这些资料要能综合下载就更好了不过这样学习起来也很不错,谢谢你的分享,

笔记而已,共同学习,
 
以上是手机误回,多出来的请版主删节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