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长沙方歌括按类方整理

51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C166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胃虚,痞利俱盛, 下利数十行 ,说明很严重,半夏及生姜泻心都没有强调下利的严重性。 下之痞益甚,说明不是胃家实的结热,而是胃中虚,脾气不升,而致一系列证状, 甘草用四两,补中气,应该有人参,重点补脾胃。 痞利盛而心烦,古人说是客气上逆痞,客气就是胃中不消化的水谷之气上逆,所以有时出现口腔和肛门溃烂,还可能癌变。 和甘露消毒饮均是湿热,但本方偏于脾胃之虚。
 
52.旋复代赭石汤 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C169
旋覆代赭石汤方
心下痞硬噫不除 一赭二参三草复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切 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一条是讲由于肝气不和、脾胃虚弱、痰气上逆引起的心下痞硬。汗下后胃虚,生痰,肝也趁机来犯,于是痞硬,噫气 噫气不除,一是医生结了生姜泻心还不解,二是意气了痞不饮之而解,三是说噫气不断。 泻心汤没有治肝的,这比生姜泻心的噫气要重,不是甘草泻心的干呕,所以不能用。旋覆花,花本来是上的,本经说他咸,所以能下肝气和肺气,疏肝理气,破结气治痞。金匮里面也有旋覆花汤治肝着。代赭石是个重坠的药,光旋覆花疏肝不行 ,还要代赭石潜降,一疏一镇为主药。半夏生姜辛开散结建胃去痰治心下硬,吐下后伤脾胃,所以有姜草枣三个甘药补中气。 治痰有姜夏 ,疏肝有旋覆花代赭石,补脾胃有姜草枣。 去渣重煎,一天三次。 代赭石用一两。生姜用五两,重在建脾去痰,比例一矢,代赭石多了就药力直下了。这是病在中蕉治在下蕉,就没有效果。代赭石孕妇忌用。 现代有用治噎隔反胃,当重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心下痞硬只有噫气也可以用。
 
52.旋复代赭石汤 五两生姜夏半升,草旋三两噫堪凭,人参二两赭石一,枣十二枚力始胜。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C169
旋覆代赭石汤方
心下痞硬噫不除 一赭二参三草复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切 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一条是讲由于肝气不和、脾胃虚弱、痰气上逆引起的心下痞硬。汗下后胃虚,生痰,肝也趁机来犯,于是痞硬,噫气 噫气不除,一是医生结了生姜泻心还不解,二是意气了痞不饮之而解,三是说噫气不断。 泻心汤没有治肝的,这比生姜泻心的噫气要重,不是甘草泻心的干呕,所以不能用。旋覆花,花本来是上的,本经说他咸,所以能下肝气和肺气,疏肝理气,破结气治痞。金匮里面也有旋覆花汤治肝着。代赭石是个重坠的药,光旋覆花疏肝不行 ,还要代赭石潜降,一疏一镇为主药。半夏生姜辛开散结建胃去痰治心下硬,吐下后伤脾胃,所以有姜草枣三个甘药补中气。 治痰有姜夏 ,疏肝有旋覆花代赭石,补脾胃有姜草枣。 去渣重煎,一天三次。 代赭石用一两。生姜用五两,重在建脾去痰,比例一矢,代赭石多了就药力直下了。这是病在中蕉治在下蕉,就没有效果。代赭石孕妇忌用。 现代有用治噎隔反胃,当重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心下痞硬只有噫气也可以用。
 
甘草汤类方歌(四首) 53.甘草汤甘草名汤咽痛求,方教二两不多收,后人只认中焦药,谁识少阴主治优。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C325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虚火上炎。什么是阴火,不是胃火也不是肺火,没有恶寒发热,便秘咳嗽等,咽喉充血不严重,舌红少胎,小便短赤。就是少阴之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不要用寒凉药来伏他,要用甘寒药滋阴清火, 就是甘草汤,其他地方都是炙甘草只有这个是生甘草,甘寒而平,滋阴降火,解少阴的虚热,还能解毒止痛。 外科有个海底发,就是在会阴处生了个肿物,这是热毒在阴分,就是用生甘草二两熬膏敷之。
 
53.炙甘草汤结代脉须四两甘,枣枚三十桂姜三,半升麻麦一斤地,二两参胶酒水涵。
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c186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子仁半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太阳传入少阴而阴阳两虚。 心动悸,加个动字,说明跳得厉害。原来有桂枝甘草汤的心下悸,没有动字。 樊正阳老师有文:结脉代脉和促脉,止无定数为结,有定数为代,缓而时止为结 ,数而时止者为促,如脉促胸满者为胸中阴弥,寒实。但促而无力为阳虚.如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这是正虚为主,邪气为次,心为君,打到宫廷了。要先补气血。甘药补中,气血生于中蕉,为气血生发之源。还有生地麦冬阿胶麻仁滋阴润燥补血,血得补即可养心。 阴得阳才化,桂枝生姜清酒化阳推动血脉,还能使生地等阴药不滞。吃多了要肿要泻,滋阴药很多。 加上五味子效果更好。 汉朝时没有白干酒,都是米酒,像醪糟之类的酿成的酒,那种酒古代分成两种,一种是白米酒,叫清酒。一种黄米酒叫浊酒。 从太阳之发热恶寒到少阴,上篇结束,因为太阳与少阴为表里,从抵抗到正气虚衰,太阳可以诱发手少阴心的气血虚衰,足少阴的阳气虚衰,四逆证
 
55.甘草附子汤 术附甘兮二两平,桂枝四两亦须明,方中主药推甘草,风湿同驱要缓行。
175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 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C184 掣痛:拘挛痛,桂枝附子汤身体疼烦,难以转侧。是风寒湿侵犯肌肉。本证则是犯关节,骨节烦疼,牵制疼,不得屈伸。恶寒汗出为表阳虚,寒湿滞于关节故痛而不利,湿邪内阻,三焦不利,在上就短气,在下小便不利,溢于肌肉就肿。 用甘草是欲其缓。
 
56:甘草干姜汤 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C30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阳虚加外寒,故汗出恶寒脉浮,阴血虚少,不能养心,故心烦。不能养筋脉,故挛急而痛。医生只看到外寒而用桂枝,阴阳更虚,外寒故手脚了,阴虚故咽中干,虚阳外扰故烦。 阳生阴长,阴不能速生,阳可能立亡,故先扶阳。 甘草大于干姜,一是扶胃阳,一是监制干姜的燥性,没有用附子,也是因为有阴伤。而且还是用炮姜。 《朱氏集验方》用此方治脾胃阳虚,气不摄血的吐血不止、脉迟身凉等证,方名二神汤,足见此方既可扶阳又能摄阴。
 
57芍药甘草汤
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烁,苦甘相济即时伸。 成无已: 脾不与胄生津以溉四旁,故用甘草补中,芍药以和太阴之液,刘渡舟:
二药相合,酸甘合化为阴,可以养血平肝,缓解筋脉拘挛, 善治血脉拘急疼痛,对于因血虚而引起的两足痉挛性疼痛或腓肠肌痉挛性疼痛不可伸者多有良效,故有?去杖汤的美称。
 
刘军; 说:
刘军 发表于 2011-6-16 12:05 9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10桂枝加厚

葛根:发汗解肌,第二,疏通经脉的凝滞,第三,生津液,涧经络,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58.芍药甘草附子汤:
一枚附子胜灵丹,甘芍平行三两看,汗后恶寒虚故也,经方秘旨孰能攢。芍药甘草化阴助营阴。附子扶阳虚。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这是说的赤白芍两个的功能)。 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 坚筋骨,壮肌肉,倍力气。金疮肿毒。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 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C71
 
59.当归四逆汤 三两辛归桂芍行,枣须廿五脉重生,甘通二两能回厥,寒入吴萸姜酒烹。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C365脉弱是阳虚,通脉四逆和通脉四逆加葱白都可用。脉细却是血虚,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就像摸着一个细线,甚至就像蜘蛛丝。细主血虚、阴虚,和脉微主于阳虚就不一样,所以这种手足厥寒属于血虚。经脉血虚受寒,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出现寒厥,叫血虚寒厥。不以附子扶阳,而以当归补血。就是桂枝汤去生姜,加上当归、细辛、通草组成的,一共七味药。加当归以补血通脉。肝脉血虚受寒,寒 滞肝脉,所以必须加桂枝、细辛、通草通阳以散寒,当归、芍药相配还有调和营卫、调和气血的作用。这个方子大枣用得最多,用二十五枚,赵本作十二枚;细辛祛寒止疼,能治骨节疼,能开痹气。脉细欲绝,所以用细辛以祛其寒邪,同时又怕它伤血,所以多用大枣补津液,补脾胃,使细辛不会发生流弊。
治冻疮,四逆汤的疗效就很好。一方面吃药,一方面用药渣子趁热敷在外面。血虚有寒也会头疼,尤其连着眼睛目眶都疼,脉弦而细,舌质淡。
总之,血虚有寒 ,脉细。
 
干姜汤类方歌(三首) 61干姜附子汤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C62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这一条论述阳虚阴盛烦躁的证治。阳虚则 阴盛,盛阴搏击弱阳,故见烦躁不宁。阳旺于昼,阴旺于夜。白天人体的弱阳得到天阳相助,能与阴争,故见烦躁而不得眠;晚上阴气用事,弱阳无力与盛阴相抗衡,故见夜而安静。 烦躁多见于阳热证,如太阳病有不汗出而烦躁或反烦不解,阳明病有大烦渴不解,少阳病有心烦喜呕。此处虽见昼日烦躁,但不呕,则知非少阳病;不渴,则知非阳明病;无表证,则知非太阳病。三阳无邪可言,而又见沉微之脉,沉主里病,微为阳衰,是少阴真阳衰微,阴寒独盛之象,说明昼日烦躁不得眠属于阴证无疑。肾为阴阳之根,如果阴盛阳衰至甚,阳气难藏,就有离根之险。根之虚阳外越,被逼于上,为戴阳;被格于外,为格阳,两者均是阳亡的先兆。戴阳于上,面红如妆;格阳于外,身大热而欲得近衣。这一条说身无大热者,就是说尚有微热,说明残存之阳幸而没有完全外越。因此,以干姜附子辛热纯剂急煎顿服,力挽残阳于万一。
干姜附子汤由干姜、附子组成。姜、附都是大辛大热之品,能复先后天脾肾之阳。附子生用则力量更加峻猛。一次顿服,使药力集中,收效迅速。本方加上甘草就是四逆汤,加上葱白就是白通汤。没有阴盛阳郁之象,故不用白通汤;阴寒很盛,顷刻就要亡阳,治当急温,故也不用四逆汤。本证阳气暴虚,阴寒独盛,寒极发躁,残阳欲亡,故不用甘草之恋缓,单取姜附之迅猛,急以扶阳抑阴为先。
葱白,色白味辛,入肺,主治金疮溃败。葱白在伤寒里用于通阳破阴,像太阳化冰。在葱鼓汤里还有发散之用。



生附一枚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补充:当归四逆,59.当归四逆汤 60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三两辛归桂芍行,枣须廿五脉重生,甘通二两能回厥,寒入吴萸姜酒烹。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C365脉弱是阳虚,通脉四逆和通脉四逆加葱白都可用。脉细却是血虚,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就像摸着一个细线,甚至就像蜘蛛丝。细主血虚、阴虚,和脉微主于阳虚就不一样,所以这种手足厥寒属于血虚。经脉血虚受寒,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出现寒厥,叫血虚寒厥。不以附子扶阳,而以当归补血。也体现桂枝
汤加当归的意思,加当归以补血通脉。肝脉血虚受寒,寒滞肝脉,所以必须加桂枝、细辛、通草通阳以散寒,与当归、芍药相配还有调和营卫、调和气血的作用。就是桂枝汤去生姜,加上当归、细辛、通草组成的,一共七味药。这个方子大枣用得最多,用二十五枚,赵本作十二枚;细辛祛寒止疼,能治骨节疼,能开痹气。脉细欲绝,所以用细辛以祛其寒邪,同时又怕它伤血,所以多用大枣补津液,补脾胃,使细辛不会发生流弊。
治冻疮,四逆汤的疗效就很好。一方面吃药,一方面用药渣子趁热敷在外面。 血虚有寒也会头疼,尤其连着眼睛目眶都疼,脉弦而细,舌质淡。。 现代医 的雷诺病,女性多见,就是手指头特凉,颜色变青了,有的还变紫色,特难受,到夏天还带大手套。这个病不好治, 当归四逆汤是有效的,至少能减轻症状。
总之,血虚有寒 ,脉细。 * 痛,当归四逆汤效果是很好的。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C366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二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大枣二十五枚,擘吴茱萸三升

上九味,以水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血虚寒厥兼内有久寒的治法, 加吴茱萸、生姜以温肝胃之寒 。 为什么加味不用咐
子、干姜这些热药,而用吴茱萸、生姜、桂枝、细辛这些 药?因为虽然都是寒证,但是经的特点不一样。少阴以阳 虚为主,阳虚的寒证是水中的火不足了,可以用干燥之药如干姜、附子;厥阴是个体阴而用阳的脏,肝藏血,所以 它怕燥药劫阴,虽然是有久寒了,也只用吴茱萸、生姜, 不用附子这一类药。为什么乌梅丸里有附子?因为乌梅丸 是以酸敛的乌梅为君药,可保肝之体,是个有制之师。临床治肝经之寒的时候,要注意燥药的运用。如果血虚有寒,光知道祛寒,不知道血虚,用燥药就伤血,这就得不偿失了。《伤寒论》六经为病的治疗各有特点,和相关的生理病 理是分不开的。 。
 
62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芩连苦降籍姜开,济以人参绝妙哉,四物平行各三两,诸凡拒格此方该。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饮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C373
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这一条论述寒热错杂格逆的证治。陈修园的歌就是说凡是格逆而吐的,寒的热的它都能治。虽然是这么说,但是在治疗上要有所侧重。如果是寒格,干姜剂量大一点儿,芩连的剂量小一点。是热格为什么加上干姜,因为有热格,加上点儿辛味药投其所欲,使其不发生格拒,这也是中医治疗的策略。当然,胃热脾寒,脾胃不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热并用也是可以的,要活用。如果脾寒胃热,上面有吐下面还有腹泻,那干姜和芩连的剂量就得相等,所以这个方子就看怎么样来加减化裁。 寒性的格逆没有热的,可以用丁萸理中汤,这种寒性呕吐就不是食入即吐了,而是时间比较长的,数为客热不能消谷,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属于寒性的,吐得晚。食入口即吐而有热象的
 
63理中丸 吐利腹疼用理中,丸汤分两各三同,术姜参草刚柔济,服后还余啜粥功。脐上筑者白术忌,去术加桂四两治;吐多白术亦须除,再加生姜三两试;若还下多术仍留,输转之功君须记;悸者心下水气凌,茯苓二两堪为使。渴欲饮水术多加,共投四两五钱饵;腹中痛者加人参,四两半兮足前备;寒者方内加干姜,其数亦与加参类;腹满应将白术删,加附一枚无剩义,服如食顷热粥尝,戒勿贪凉衣被置。
386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C402 理中丸方

人参 甘草,炙 白术 干姜以上各三两

上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 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一条论述霍乱病的两种证治。

头痛,发热,身疼痛,这是表证。如果发热较为突 出,渴欲饮水,小便还不利者,这是湿邪所致的三焦不利,表里不和,治疗当用五苓散。五苓散外能解表,内能利水湿。如果恶寒较为突出,并不口渴者,这就是脾胃虚寒证,治疗当用理中丸。理中者,燮理中焦之阴阳也
,方中白术配干姜以去寒湿,人参配甘草以补中益气。这两首方剂对
霍乱效果很好,后世总结为 五苓分其清浊,理中温其阳气。服法启示我们吃理中丸要用开 水和丸,连汤带药渣子温服,吃到肚子发热为止。吃药后发热有好几种,有的后背发热,有的前额发热,有的周身发热,有的小肚子发热,有的尾巴骨发热还瘙痒的,有的整个肚子热。吃理中汤肚子要热,热就是脾阳之气恢复了。要是腹中还没热,说明药轻病重,益至三四丸以肚子发热为准 吃完药以后不仅要喝热粥,还要盖上被子,使水谷之气来辅助胃阳,祛除寒邪,伤寒论》中吃完药要喝热粥的方子有两个,一个是桂枝汤,一个就是理中汤的加减。
其一,如果吐得厉害,中焦有寒,有吐有下,理中汤里要加丁香和吴茱萸,叫丁萸理中汤,增强降逆止吐作用。其二,中焦的下利,太阴之气为湿,寒湿下利,如果下利对两个腰眼觉得冷痛,屁股蛋子发沉,尾巴骨发酸,理中汤里要加苍术和附子,叫苍附理中汤,增强祛寒除湿作用。其三,寒湿下利有时伴小便少,湿是黏腻之邪,湿是阴邪,所以小便就少,有湿了三焦就不利,理中汤里要加茯苓和泽泻,叫苓泻理中汤,增强温脾利湿作用。理中汤还有一个名字叫人参汤。
 
赤石脂汤类方(二首)
64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余粮各一斤,下焦下利此汤欣,理中不应宜斯法,炉底填来得所闻。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
余粮汤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C167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 禹余粮一斤,碎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去滓,三服。

这一条论述下焦不约的下利滑脱证治并兼论治利四法。
心下痞硬这个症,后汉时期的医生往往犯错误,把它当作胃里的凝结、胃家实证,用了泻法来治。这个问题提出来,我们要注意了,我们在临床也不要犯这个错误。下焦下利就是肠子滑脱,由于一次、再次的泻下,大肠没有收缩,下焦不能约束了,这个就叫做下焦下利,大肠滑脱了,下利不止了,顺着屁股流了,就得用涩药、固涩之药,
吃了赤石脂禹余粮汤以后,复利不止,下利还是止不住。如果这时候小便不利者,是水湿渗于大肠,清浊不分,阑门不利,这时候要利小便以实大便,清浊也就分了。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
从上边来看,仲景告诉我们治下利有四个方面:痞利,用甘草泻汤;寒利,用理中;下焦滑脱下利,用赤石脂禹余粮;小便不利,水走大肠,当利其小便,应当用五苓散。这是治利的四个法则。
我们在临床上认为光吃汤也不行,研点儿赤石脂的面,越细越好的细面,拌一拌,用药汤给送下去,固肠止泻效果更好寓意草》的作者喻嘉言就很体会张仲景的意思,他有这么一个病例。这个人下焦下利,大肠不约,他就是用赤石脂、禹余粮研成细面,吃饭的时候撒上点儿,拌饭吃,那你想想得吃多少,这样才能够把下焦固住。
赤石脂性温而涩,有三个作用,一个是益气的作用,一个是调中的作用,一个是固下的作用。固者就是收缩,坚固下焦。
 
65桃花汤 一斤粳米一斤脂,脂半磨研法亦奇,一两干姜同煮服,少阴脓血是良规。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30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C321
少阴病下利清谷,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我们在临床上看到过这样的病例,开始的时候是腹泻,后来可能会出现嗓子疼、口里生疮等虚热上升的症状,也有的以前没有脓血,后来下利就便脓血了,控制不住,有—些滑脱症状。它不是里急后重的便脓血、有黏液,那属于白头翁汤证、黄芩汤证的热性下利,而是少阴的虚寒下利,最后继发的便脓血,血色发黯,大便滑脱不禁,这是下焦不约而里寒也。
赤石脂是个固涩之药,能治下焦滑脱的便脓血,因此它和下重难通不是一回事。下重难通是排不出来。这个下利便脓血 是控制不住。同时,这种下利往往见于续发,先有寒性下利,后来出现大便里带脓血,血色发黯,同时大便有点儿 滑脱的倾向。
第C321条的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肚子疼,为什么肚子疼?因为有寒。为什么小便不利?因为腹泻伤了津液。赤石脂是用一斤,中药汤里是用半斤,另外半斤研成 细末,用细箩筛—筛,药汤里还要和上赤石脂细末,然后再吃。因为下焦下利,大肠不能约束,光喝汤药不行,
 
66四逆汤
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C30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四逆汤以附子为主,重在温少阴以回阳救逆,方中附子是生附子。同时,佐以干姜、甘草,取其效速而且力大持久。本方常被用于阳脱、亡阳的急救。有关其主治及适应证,可与少阴病篇的论述合参。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C95
因为脾肾之气已不固,如果强发虚人之汗,不仅发不出汗来,而且还会拔阳气之根,出现亡阳之变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C238
表热为标,少阴阳虚有寒,格阳于外,故而发热,汗出,是里寒造成的表热。阳气浮于外,故脉浮;里面阴寒甚,故脉迟。阴寒生于内,阳气不能腐熟水谷,故下利清谷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C337
少阴病已经是寒证了,脉沉就是一个阳虚之脉。这时候就不要再观望了。是不是还下利清谷,是不是还手足厥逆,不要想那么多了,少阴有亡阳的危险,就急温之吧,赶快用四逆汤。为什么?这就是治中有防。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这一条说明,胸中有阳虚的手足厥冷、干呕,阳气不能够蒸化而出现寒饮,这是虚性的,和胸中实是不一样的。胸中实,阳气不虚,阳气是闭郁的,所以一个用吐法,一个用温法。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 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C367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C368
第C367条?大汗出,热不去?是亡阳的表现。如果是实证、热证,大汗出以后热就要减去,大汗出而热不去 就意味着阳气不能潜藏于内,反亡失于外。凡阳之亡于外必然是阴之亡于内,里寒外热,所以有内拘急。肚子里拘急,腹肌往里拘挛,拘挛就带有疼痛难受的表现,反映寒邪盛,寒性收引。因为阳虚而寒盛,四肢是诸阳之本,阳虚寒盛,寒邪浸淫于内外,所以不但内拘急而且四肢也疼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这也是阳虚的症状。 因为有手足厥冷,应该和当归四逆汤证做比较,一个是血虚而厥,一个是阳虚而厥。
377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 治。四逆汤主之。C392
小 便复利,这是一个鉴别诊断说明水的代谢谢还是很好的,不可能有些停水、蓄水的症状。先有身微热,而后又出现手足厥冷,这是阴邪胜于阳气。阴邪占了主导地位也就是说阳气不能胜阴,阴寒内盛。这个发展的趋向是阴邪盛的趋向,是阳气不利的趋向,就是正虚而邪盛,所以这个病难治。不过也不是一个不治之 证 郭雍的《伤寒补亡论》,其中关于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和吴茱萸汤,介绍了这么几个原则。要是呕吐下利而且烦躁的,不论他是什么情况,先用吴茱萸汤。要是呕吐下利厥逆,脉微欲绝者,那就用通脉四逆汤。呕吐下利,如果出现厥冷、厥逆,赶快用四逆汤。这条就是见厥了,所以要用四逆汤治疗。
 
67四逆加人参汤四逆原方主救阳,加参一两救阴方,利虽已止知亡血,须取中焦变化乡。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 加人参汤主之。C401
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法服。
恶寒脉微,阳虚而有寒。寒盛故,复利,利止,不是病好了而是津液内竭,所以称为亡血也。这里的血
是广义的,代表阴、津液。津液内竭,利无可利,它就止了。治疗用四逆汤加人参,四逆汤补阳,人参补血补津液。阳气、阴液恢复,病才能好。这里的下利只是个例子,临床不要局限于下利,呕吐也可以,人参补肺脾之气以生津液,补脾以生血液,故白虎汤证出现大烦渴要加人参。附子补肾,人参补脾,
刘渡舟治过一个产后大出血的妇女,脸色像黄纸,眼睛睁不开,看不见东西,脉似有似无,很急,就用一味独参汤,将一两人参浓煎,喝下以后鼻子上就见汗,眼睛随后就睁开了,下边血也止了。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C404 这里应当是四逆加人参,四肢拘急,由于既吐且利,不但阳虚寒盛,而且津液也不能够滋润筋脉。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这也是亡血的一种表现,发热是阳气外浮,
 
68茯苓四逆汤生附一枚两半姜,二甘六茯一参当,汗伤心液下伤肾,肾躁心烦得媾昌。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C70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一条论述误治后阳虚烦躁的证治。 下利、四肢厥冷、烦躁。其中,烦躁这个症状比较突出。这是由于误汗或者误下之后,不但伤了阳气,也伤了脾气。阳虚则阴 盛,阴阳相搏,故见烦躁 大青龙汤的煎服法后有?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可以印证这一条,包括干姜附子汤证那一条。久病见到烦躁,往往是阳气将亡,阴气独盛。是很危险的一个现象。相比而言,干姜附子汤证是脉沉微,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身无大热者,已有亡阳的征兆,烦躁通常较重。茯苓四逆汤证是烦躁者,只是阳虚,烦躁通常较轻。 四逆汤回阳救逆,人参、茯苓补中益气,茯苓还能安神定志。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不像干姜附子汤?顿服?以急温,刻不容缓。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