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长沙方歌括按类方整理

补充:8.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C28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十八铢 生姜一两三铢,切大枣四枚,擘 麻黄十八铢,去节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上七味,父咀。以五升水,煮麻黄一二沸,去口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 这一条论述表郁生热轻证的证治。太阳表证,发热多而恶寒少,表明寒邪束表日久,邪气已有化热之势。如果完全化热,就会出现但热不寒而反恶热的阳明里热证。现在它还有恶寒,因说明还没有完全 化热。?脉微弱?是与脉浮紧相比较而言的,也就是脉的浮紧之势已略有减轻,也反映寒邪已有化热之势。此无阳也,成无己注表证罢则无阳也, ,本方是桂枝汤加麻黄、石膏,并制小其剂而成。用桂枝汤加麻 黄解表开郁,加石膏清阳郁之热。 当表寒部分化
热,出现热多寒少,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汤都不适合,只能选此方辛以透表、凉以解热,也即辛凉解表之法。方名?越婢?有两种解释:其一,?越?有发越之意;?婢?同卑,指地位低下,力量弱小。越婢指发越之力如婢,不如大青龙汤发汗清里作用大。其二,外台秘要》把越婢汤称为?起脾汤?,认为这个方子有发越脾气,通行津液的作用。,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用麻黄六两,石膏半斤,汉制十六两为一斤,半斤就是八两了,一百二十多克,石膏比麻黄用的重,说明此方为辛凉剂。 风水之病,来势急剧,是因风致水,病在于表,故 有恶风表证。风水相搏,留于肌表而见全身浮肿。“脉浮不渴”,在第一条及第三条中曾讲风水 初起口不渴,但也可见口渴的。根据《素问’评热病论》中说风水有“口干苦渴”之证。可 见风水有渴有不渴。在这里应作脉浮而渴解,因内有郁热。尤在泾认为口渴是越婢汤证应有 的症状,但总的作用在于发越水气,而不在于渴与不渴。由.于内热炽盛,汗被热逼故续自汗 出。所谓无大热,应该是指表无大热,相对的说明热在里,否则怎能用石膏一类药呢?由此 可说明风水有内热的,热逼自汗,不论其口渴与否,如果诊断正确,则可以用越婢汤治疗。 方中石膏清其内热,麻黄、生姜发越水气,甘草、大枣和其中,共奏清内热散水气的功效。
风水日久,小便不利者,可加白术利湿,恶风甚可加炮附子振复阳气。越婢汤麻黄、石膏发 表而清热,姜、甘、大枣补土而和中也。”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C331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这一条是论述少阴病里寒外热的病理变化。里寒是本质,外热是假象。后世医家就把这种病理叫做戴阳
?少阴病,下利清谷?,清谷就是完谷不化,说明阳虚而寒已到了极点。脉微欲绝反映阳虚之甚。外热表现

为?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这就是格阳,因为阴寒很

盛,而阳气根于少阴,阴寒就格拒弱小的阳气,这叫无根

之阳,又叫虚阳外浮。这个热正是无根之阳的一个反映。

阳气在下焦藏不住了,被寒邪格拒而上戴于头面,脸上发

红,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张仲景把这个叫外热。这个病很严重,如果出一身大汗,那就会亡阳。或者再一喘,那阳气就外越了。从药物组成来看,通脉四逆汤就是四逆汤。为什么叫通脉四逆汤?因为它的剂量比四逆汤重。四逆汤的附子是一枚,通脉四逆汤的附子 是大者一枚。原来附子是六钱,大附子可能就是一两二,增加一倍多。四逆汤的干姜大概一两半,通脉四逆汤的干姜是三两,强人可四两。由于附子、干姜的剂量加大,祛寒破阴、招纳亡阳、温通血脉的作用也就强大了。因此,就叫通脉四逆汤。 葱白有通阳破阴的作用,能消解阴寒的势力,使阳气恢复。所以一个加人参,是通脉的,一个加葱,是通阳破阴的,这两点很重要。临床上阳虚之人突然发热,面色发红,可能是阳回,也可能是忘阳,后世的赵养葵、张景岳,有引火归原法,在干姜、附子里加牛膝、车前,这些都是从《伤寒论》的通脉四逆汤之下发展、引申而来的。
292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汤不及,先灸,然后用通脉回逆汤
370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C385
389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C405
 
70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生附一枚三两姜,炙甘二两玉函方,脉微内竭资真汁,猪胆还加四合襄。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入猪胆汁半合,余依前法服; 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这一条论述霍乱阴阳两虚的证治。下断,没东西可下,津液已竭。。猪胆汁是补体液的。为什么在少阴篇服了白通汤以后,这个人反倒没有脉,下利不止,心烦呕吐了?这不但是一个从治之法,而且要看到它伤阴了,光用白通汤补阳还不行,你还得给它补液,所以要加猪胆汁、人尿,就是这个道理。
 
71真武汤

生姜芍茯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咳加五味要半升,干姜细辛一两具;小便若利恐耗津.须去茯苓肾始固;下利去芍加干姜,二两温中能守住;若呕去附加生姜,足前须到半斤数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C86
要和五苓散证联系起来体会。少阴阳气亏虚,水寒之邪内盛,阳气外越,故见发热。肾为主水之脏,阳虚则主水无 权,阴邪搏阳,故见心下悸,头眩。阳虚阴盛,周身经脉 失于阳气的充养,故见身瞤动,振振欲擗地。以上就是水邪泛滥周身的典型证候。阳虚水泛证不但会出现头目眩晕,还会出现头疼。此方能扶少阴阳气以制水, 故原名玄武汤。后来因避讳才改为真武汤。真武汤证与五苓散证均为水证,应加以鉴别:前者是少阴水脏阳衰,司水无权而水邪泛滥,主症是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后者是太阳水腑气化失常而水液停蓄,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心烦等 阴虚有热的黄连阿胶鸡子黄与此相对。 阴虚有热有水的用猪苓汤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C330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第C86条也是真武汤证,是发太阳之汗伤了少阴之阳所致。太阳和少阴为表里,如果足少阴肾的阳虚寒盛,一般会是四逆汤证,或者是附子汤证,或者是白通汤证,就看它的寒邪程度的大小。如果不但有寒,而且还有停水,突出的症状还有小便不利和四肢沉重,就是有水邪的特点,这时候应该祛寒、扶阳、利水,应该用真武汤
附子汤能治少阴病的骨节疼痛,浑身疼痛,但是没有沉重的症状,可见少阴阳虚有寒,也可以出现营卫凝涩不通 的疼痛。真武汤证不但四肢疼痛,还以沉重为主,沉重在 前边,和附子汤的骨节疼痛是有区别的。水寒在上焦的渴,或者在中焦的呕,或者在下焦的下利,也可能出现周身性的水肿。 附子补肾阳,配生姜散阴寒。茯苓和芍药都有利小便的作用。白术健脾以治水。茯苓、白术、附子、生姜,这四味药都是燥烈之药,加上芍药不但助疏泄以利水,还有养阴的作用,使燥烈之药不至于伤阴,成为一个有制之师,既治疗水邪,而又防伤人阴气。
 
72.白通汤

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一两姜,全枚生附白通汤,脉微下利肢兼厥,干呕心烦胆尿襄。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C328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C329
白通加猪胆汁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四逆汤药力小了,比起其他阳虚,还多了阳气抑郁,故脉不但微,而且很沉伏。所以不用四逆,而用白通。
这种下利比较严重,不能用四逆汤。四逆汤只能扶阳,不能破阴。白通汤就是四逆汤去炙甘草的缓恋,加上葱白的破阴。?用四茎?就是四根葱白。方中附子、干姜扶阳祛寒,葱白通阳破阴。服药以后,脉就起来了,下利就止住了。白通汤和四逆汤不同,一个是以补阳祛寒为主,一个是以补阳破阴为主如果因为阴寒太盛,往往 对大热之药拒而不受,以致更加激发了寒邪的势力,因此服汤后证情反而加重。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过:?逆而从之,从而逆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在白通汤里加上苦寒的猪胆汁,咸寒的人 尿,来顺从阴寒之性,使它不相格拒,然后引阳入阴。同时,少阴病下利不但伤阳,而且伤阴。如果下利阴阳皆虚,白通汤扶阳有余,滋阴不足。单独治阳而不照顾 津液,就是不全面的。干呕、心烦、厥逆、无脉,是阴虚,这时候尽是附子、葱白、于姜,也是无能为力的。猪胆汁和人尿都是生物的代谢谢物质,能补体液,比草木的生津补液来得快,直接就被人吸收,吃了才有效。因此,这 不是一个单纯的格拒的问题,还有阴阳并虚的问题。
脉暴出,这是不符合生理的一个情况,恐怕是元气暴脱,残灯复明,难活一命了。?微续者生?,微续,以前没有脉,现在脉沉,微微的也有这么一点儿脉了,再过一会儿稍微又好一点儿了,微微的一点儿一点儿地由沉,就慢慢出来了。真阳已回,寒邪已退,符合病情的发展,符合生理上恢复的情况。
猪胆汁苦寒,它和黄芩、黄连、黄柏的苦寒不同,它是动物身上脏器的分秘物 ,所以这个苦寒不会伤阳气,解毒、清热、退烧、 通便,久服会泻。还有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猪胆汁是补体液的。人尿是咸寒的,有滋阴的作用,没有妨碍阳气的流弊。这就是人尿和猪胆汁的一大特点。
 
74附子汤

生附二枚附子汤,术宜四两主斯方,芍苓三两人参二,背冷脉沉身痛详。
30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C318
30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C319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 四两 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区别于白虎加人参汤证的?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伤气,气阴两伤,口中干燥而渴。背为阳之府,附子汤治阳虚恶寒,口中不干燥。为什么要灸之?因为少阴病很严重,要马上用灸法补阳气,避免阳气致衰败局面。然后,再用附子汤治疗。这是一证二方,且少阴病背恶寒表明阳气已虚,要用灸法立即补阳消阴,也给了用附子汤治疗的时间。此条是仲景告诉我们:少阴病在背恶寒时,阳气已虚,要见微知著。 后世有参附汤,为附子汤的变化方。附子汤以人参、附子为主,熟附子补阳以消阴翳(熟附子偏补,而生附子则补中有发),人参补气扶后天之本,以壮元气之衰。阳虚阴盛则动水生湿,方中加上茯苓、白术以运化水湿且健脾。桂枝去桂加上茯苓、白术以利水邪,通达太阳阳气。叶天士说:?扶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附子、人参补先天之气,加茯苓、白术利水湿,加芍药以制附子之过,防附子伤阴流弊。此方以扶正为主。第C319条为附子汤第二证。太阳和少阴之辨证差别由此条可见,若身体痛,骨节痛,见发热脉浮紧者,为麻黄汤证。现在加上手足寒,脉沉,反映少阴阳气虚,阴寒盛,阴寒凝滞,阳气不能充达于身体四肢,则身体骨节痛,手足寒。此证与太阳麻黄汤证有虚实之别、表里之分,所以此证要用附子汤补阳,补正气之虚衰以祛寒邪之凝滞。《伤寒论》中讲到几个身体疼痛,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皆可出现身疼痛,解表发汗即可;有汗后身疼痛,脉沉迟, 用桂枝新加汤;此条属少阴阳虚有寒,寒邪凝滞,手足凉而脉沉,用附子汤;若此条有?反发热?,则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 这些道理要搞清楚了,什么是表,什么是里,什么是寒,什么是热,什么是虚,什么是实,什么属于阴,什么属于阳,这样概念就明确了。这是附子汤的两条,一个是以阳虚的背恶寒为主,一个以手足寒,脉反沉,浑身疼痛 为主;一个是用它治阳虚的恶寒,一个用它治阴寒盛的浑 身疼痛,从这两个角度来说明附子汤的治疗作用和治疗范围。 附子汤能治少阴病的骨节疼痛,浑身疼痛,但是没有沉
重的症状,可见少阴阳虚有寒,也可以出现营卫凝涩不通的疼痛。真武汤证不但四肢疼痛,还以沉重为主,沉重在前边,和附子汤的骨节疼痛是有区别的。为什么沉重?水气泛滥,四肢疼痛,肩背酸凝疼痛,这些都是可以出现的。主水者,肾也。肾气、肾阳不能主水,水邪浩浩荡荡,随着三焦泛滥成灾,就变成了水病
 
75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亦须分,半升夏最除虚满,汗后调和法出群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C67

厚朴半斤,去皮,炙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腹胀满为临床常见症状,病机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大便燥结,腑气不畅,腹中痞满,疼痛拒按,是阳明胃家实证;便溏下利,腹中胀满,疼痛喜按,是太阴脾家虚证。但是,本条所说的腹胀满与以上两种都不同,是由于发汗损伤了脾气,或脾气素虚,因而运化水湿的功能低下,湿留生痰,痰湿中阻,气机被遏所致。以实证辨,有脾气不足的一面;以虚证辨,又有痰湿凝结,气机壅滞的一面。此证非虚非实,属于虚实夹杂之证。虚与实哪个突出呢?厚朴下气燥湿,消满除胀;生姜辛散通阳,健胃以散痰水;半夏和胃开结燥湿去痰。这三味药的用量均较重,以开痰气之滞。人参、甘草是半个理中汤,有健脾气有健脾气,促运化之能。如果单用消痰利气之药,恐怕会使脾气愈虚,因此必须配甘补;如果多配甘补,又恐怕使中满益甚,因此参、草之量都不宜过重。全方轻重配伍,共成三补七消之法,攻补兼施,堪称是虚中夹实证治之典范。厚朴苦温无毒,主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头痛。气血痹死肌。
去三虫。仲景所用为破积气,行於血。枳实破气,偏用於消积滞、除痞硬,兼能泻火。厚朴下气,偏用於消腹胀、除胃满,兼能燥湿。大腹皮下气消胀,兼能利水,偏用於腹部水肿。厚朴下气消胀,兼能燥湿除满,偏用於腹胀便结。大腹皮利水之力优於厚朴;厚朴下气之力优於大腹皮。苍术燥湿,能除脾湿、升清阳。厚朴燥湿,能除胃满降积滞。虽都能燥湿,但一升一降,各有不同。青皮破肝气郁结,治因怒胁痛。厚朴下胃肠积气,治胀满腹痛。厚朴花性味功用与厚朴大致相同,但药力较小,。兼能理肝气、治肝胃气滞、胃脘闷痛等,又是其特点。厚朴花偏用於上、中二焦,厚朴偏用於中、下二焦。厚朴生用偏於下气;姜汁炒用,偏於止呕。 元素谓∶寒胀之病,于大热药中兼用浓朴,为结者散之
问曰∶同是降气,何以杏仁、葶苈归于肺,而枳壳、浓朴归于脾胃哉? 答曰∶ 葶苈、杏仁色白属金,枳壳,浓朴皆木之质,木能疏土,故归脾胃。枳壳木实,味比浓朴稍 轻,故理胃气,浓朴木皮味比枳壳更重,故理脾气。观仲景用枳壳治心下满,用浓朴治腹满, 可知枳壳、浓朴轻重之别。
半夏 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76茵陈蒿汤
二两大黄十四桅,茵陈六两早煎宜,身黄尿短腹微满,解自前阴法最奇。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C248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这条论阳明病不从燥化而从湿化,热大于湿发黄的证治。 阳明热越汗出就化燥,汗不得出,热不得越就.从湿化,因为里有湿,热与湿合,湿邪郁遏,热邪不能向外蒸发
。什么是燥?什么是湿?一个在小便不利,一个在大便不利;一个周身出汗,一个但头汗出。这很有层次。咱们学习《伤寒论》也学学文法。渴饮水浆者?,就是热大于湿,因为热的证候比较突出,此为郁热在里,虽然是湿热,但是热比较大,就叫瘀热在里。茵陈、栀子、大黄。茵陈剂量要多一些,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要先煮茵陈。吃的时候就分温三服。因为原来这个病是小便不利,吃了茵陈蒿汤以后小便就当利了。尿色像皂荚汁状,色正赤。这个尿下来以后,经过一夜肚子就减了。意在言外,这个人还有腹胀,下文还有,?黄从小便去也?,黄疸从小便排泄出去了,就不发黄了。
茵陈蒿是寒凉药,能够清热利湿,利肝胆,所以能够治黄疸。每个药都有主导作用,清利湿热的药很多,但是治疗黄疸,哪个药都不如茵陈理想。所以茵陈蒿治疗黄疸,有点儿像特效药,非吃不可。黄疸分两种,阳黄、阴黄。就是阴黄有的时候干姜、附子加上茵陈蒿,也管用。所以岳美中岳老说:?中医有没有特效药??也有。他说:?那茵陈蒿治黄疸我看就是特效药。量要大一点儿,可以用到30g。6~8岁的小骇吃30g也可以。茵陈蒿没有什么副作用,剂量不要太小。这是一点。第二点,得了黄疸病的阳黄,浑身黄,全身亮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赤涩而短,是适于茵陈蒿汤的病证。除了用茵陈蒿汤外,要煮茵陈蒿水,用60~90g茵陈蒿煮水代茶,渴了就喝。
治阳黄要问两便,如果吃茵陈蒿汤,就问小便怎么样?如果小便还发红,即使肌肤的黄色去了,小便没改变过来,还得吃茵陈蒿汤,不能停药。什么时候小便的色淡黄了,不是那么很深了,就基本差不多了,再开几付,开上茵陈蒿当茶喝,巩固下来。大便色不发白了。一般黄疸的病人大便色发白。给吃茵陈蒿汤就要使大便由白而变黄,要记住了大便由白而变黄,有几次大便变黄色了,不拉白色了,小便由红黄变淡,这时候茵陈蒿汤就差不多了,能巩固住了。
为什么用大黄?因为这个病是湿热胶结。凡是有结的病,咱们过去讲了很多了,燥结、水热互结、血热凝结等凡是有结滞的,一定要用大黄。因为大黄能破结,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因为茵陈蒿汤证是热盛,口渴饮水,肚子还胀满,所以得用大黄来荡涤一下肠胃,破湿热的凝结。为什么用栀子?栀子是苦寒而轻的药,能利三焦、利小便、清湿热,能够辅佐茵陈使湿热从小便而出。所以茵陈蒿汤和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不一样,这个方子利尿的方面要多一些,泻下的方面要少一些,为什么?因为它是祛湿、是利湿热,不是下燥热,因此张仲景说小便当利,不说大便当利。疸黄疸严重了就变成黑疸成,-般是阴寒的,.也有湿热的,就可用。瘀血发黄不可用。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C273
第C273条应当与第C248条联系起来看,那条的茵陈蒿汤没说出来黄的颜色是什么样,同时也没说腹部的症状,没说出肚子胀满的问题,光说出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这条补充湿热发黄热大于湿,发黄的颜色是?身黄如橘子色?,身黄就像橘子皮的颜色,又黄又亮,带点儿红头,黄而明,黄而亮,不是暗黄,不是黑黄,这样才反映湿热。第二个是湿热发黄热大于湿,因为它有阳明证,口渴,腑气不利。湿热蕴郁,腑气不利,所以肚子有胀满,这个满比承气汤证腹满要轻得多,所以?腹微满?是一个对比之词。湿热虽然不是燥屎,也能使肠胃之气不利。湿邪凝滞,也是一种郁热在胃的反映,所以渴饮水浆。另外,肚子胀满,还有小便不利,身黄如橘子色。 不 光治黄疸,因为湿热不一定只表现为黄疸,也有身痒之类。
 
77
猪肤汤斤许猪肤斗水煎,水煎减半滓须捐,再投粉蜜熬香服,烦利咽痛胸满痊。

310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C324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之脉从肾上贯 肝膈,入肺中,寻喉咙,其支别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少阴的经脉是循于喉咙的。我们在麻黄汤的禁汗证里有?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因为少阴的经脉是滋润咽喉的,咽喉一干燥就是少阴阴亏不能滋润咽喉。再一发汗不就更伤阴了吗?咽喉和少阴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咽喉与肺有关系,因为鼻是肺的外窍,喉是肺的内窍,但是更应该要知道它和少阴有关系,少阴有病会反映到咽喉上来。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化的、发展的、运动的。第C324条是少阴病的寒性下利,如果寒随利减,热随利生,就会有津液不足的问题。虚热上熏则出现胸满、心烦、咽痛,但是这种热又与一般的实热不同,不是用苦寒药能够解决的。因为它是下利之后伤了少阴之阴,少阴的经脉之热上熏,所以用苦寒的药不但无效,而且还有坏处。对于这种在寒性下利的基础之上产生的虚热,我们叫做阴热、阴火,阴中之火。白蜜就是好蜂蜜、上等蜂蜜。?白粉五合?,白粉就是白色的米粉,?熬香?,熬就是炒,把白粉炒出香味来。?和相得?,把肉皮汤、蜂蜜和炒好的白粉搅和均匀了,?温分六服?,作六次把它吃完了。猪皮是甘寒之药,有滋阴清热作用,可养肺阴,滋肾阴,除客热,以治咽痛。白蜜是白色的好蜂蜜,润燥养血。 白米粉是五谷之一,能养胃气。因为下利以后,脾胃不足,所以用米粉以补下后之虚。本方既能够润肺,又能够滋肾, 清虚热,生津液,还能够治下后的脾胃之虚。 舌头红红的没有苔。猪肤汤用的时候要注意,只能用猪皮,不能带肉,尤其是肥肉。否则容易滑肠
 
78甘草汤投痛未瘥,桔加一两莫轻过,奇而不效须知偶,好把经文仔细哦。
311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 差者,与桔梗汤。C325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这一条论述少阴虚火上扰所致咽痛的治法。
什么叫阴火?阴火就是相火。王冰说:?壮水之主以治 阳光?,治疗不能用寒凉药来伏它,而是要用滋阴、补水、不是肺火胃火,没有恶寒、发烧、大便秘结、咳嗽等症状,只是嗓子疼痛。对于这种阴火上熏发生的咽痛,不要用苦寒之药,要用甘寒之药。生甘草甘寒而平,能清虚热,治少阴阴中之伏火。后世医家用生甘草熬膏,叫国老膏。甘草还有止疼、缓急、解毒作用。有一种外科病?海底发?,就是人的会阴部长了一个肿物,疼得厉害,大便的时候疼,小便的时候也疼。会阴在阴经,热毒在阴分,用什么药治啊?只用一味生甘草浓煎,起码是二两,就是60g,吃了就有效的,为什么?生甘草能够解少阴的毒热,所以在底下治?海底发?,在上边治少阴的咽痛。倘若吃了一味生甘草汤还不好,就是药力轻,热毒甚,要加上桔梗。桔梗稍微带点儿苦味,有开喉痹、解毒的作用。甘草和桔梗这两味药合在一起,能开喉痹,解毒,消肿。在临床上,我们看到少阴阴火的嗓子疼,疼得挺重的,但是和一般的阳热性的嗓子疼不一样,咽喉充血比较轻,多见细数之脉,舌红少苔,小便不利,而且有点儿发黄。用甘草汤也好,桔梗汤也好,都带有解毒的意思。
 
79 苦酒汤 生夏一枚十四开,鸡清苦酒搅几回,刀环棒壳煎三沸,咽痛频吞绝妙哉。
312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 者,苦酒汤主之。C326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上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上两条咽中痛都是肿痛,但是没破 苦酒就是醋,有解毒、杀菌、敛创面的作用,为主药。醋也有活血行瘀的作用,中医就叫解毒,现代医学就认为醋有杀菌消炎作用。鸡子白就是鸡蛋清,能止疼,利血脉,润咽喉,出声音。半夏能去掉创口上的一些黏液,开喉痹。根据很多文献资料来看,鸡蛋白有利血脉、止疼痛、出声音的效果。
古代刑罚里有一种叫笞刑,就是打板子。如果不给衙门一点儿钱,打的就是一种狠毒的板子,屁股不肿,但瘀血都在肉里,也就是杖疮。怎么办?就用鸡蛋白慢慢的轻拍,拍来拍去肉就暄起来了,屁股肿了,瘀血都散出来了,就好得快。再说出声音。过去的优人,现在叫戏剧演员,害怕嗓子哑,有一个方子就是喝鸡蛋清。一喝鸡蛋清,嗓子声音就出来了。鸡蛋清能出声音是来自于实践的。把半夏切成像枣核那么大的小块,用十四枚。有的注家反对,鸡蛋有多大点儿啊,十四个半夏恐怕盛不下。总之,半夏用的很少。 余亲见治重舌,
敷生半夏,立即消破,即知咽喉肿闭,亦能消而破之矣。(((伤寒论浅注补正·辨少阴病
 
80半夏散及汤
半夏桂甘等分施,散须寸匕饮调宜,若煎少与当微冷,咽痛求枢法亦奇。
313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C327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风寒客于少阴之经,引动痰涎所致 散风寒用桂枝,去风痰用半夏,和中扶正用甘草。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就是煮散法。一般要 用汤,用散恐怕不现实。因为半夏和桂枝呛嗓子。
 
81乌梅丸
六两柏参桂附辛,黄连十六厥阴遵,归椒四两梅三百,十两干姜记要真。米梅药蜜杵为丸 先食饮服禁生冷
338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C352
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
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 蜀椒四两,去子 桂枝六两 人参 六两 黄蘖六两
上十味,共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
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 臭食等。
开头就把厥阴的脏厥描述出来,和蛔厥加以鉴别。?脉 微而厥?反映阳虚而阴盛,所以手足厥冷。到了七八天,寒邪增加,阳气也更虚衰,不但手足厥冷,皮肤都发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躁就是自己躁动不安,无暂安时者?指躁的程度没有片刻安宁的时候。?此为脏厥?,
蛔厥的厥和脏厥的厥不同,脏厥的厥主要在手足的厥逆,蛔厥的厥在吐逆之厥,往上吐得厉害。另外,蛔厥的手脚也有厥逆,但这不是必然的、经常的。结合近代的胆道蛔虫症来看,蛔厥疼得厉害,手足也厥冷,但是主要在吐。
脏指胃肠。蛔是一种寄生虫,有喜温畏寒的习性,为避寒就温而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须臾就是短暂的时间,时间不长它就止住
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治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由肝的阳气抑郁到一定的程度,郁积而发?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即第一条的证候;另一个是治蛔厥。肝体阴而用阳,肝体阴是说肝藏血,血为阴;用阳指肝主疏泄。它在寒邪的抑郁之下,木火之气上冲,肝体阴不足,所以用乌梅味酸入肝,保肝阴,敛肝气;当归甘润微香,补血养阴,同乌梅一起养肝阴,补肝之体。黄连、黄柏苦以泄之,泄肝之用。黄连、黄柏都是苦寒之药,能够泻火,能治?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这和少阴病治法不一样。少阴 病阳虚绝对没有用苦寒药的,厥阴病可以用,为什么?一 个是在肾,一个是在肝。附子、细辛、桂枝都是辛温之药, 炮附子补阳而有守,不像生附子补中有发。厥阴病阳气是 虚的,桂枝和细辛有散寒作用。附子以补阳,桂枝、细辛以散经中之寒邪,人参补中益气。厥阴病是个寒热错杂证,重点在肝经,所以加一些热药,补阳的,散寒的,兼而有 之。
在过去五经病中,从太阳到少阴,药里都没有当归。只有到了厥阴经,乌梅丸里有当归,下面还有一个当归四逆汤也加上当归了。这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因为当归甘润,有点儿香味,能够养血,入肝,所以至厥阴肝经才有这个证药。我个人认为乌梅丸远远不止于伏蛔、安蛔,还能够杀
蛔。蜀椒和细辛通过麻痹而起到杀虫的作用是很显著的, 不光是蛔虫,就是地上爬的蜈蚣也有效。据说中医有些救急的方子,譬如蛇入嘴里,尾巴在外头,往外拔不出来,就在蛇尾巴上拉一个口子,撒上花椒,塞进花椒粒,蛇就退出来了。买了好人参后的储藏方法一个是用硫黄熏,再有一个就是在周围放上细辛,夏天人参就不生虫子了。现在中西医结合用乌梅丸不那么复杂,大都就用四味药,乌梅、黄连、川椒、甘草,治胆道蛔虫,效果挺好的。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苦酒就是醋,用苦酒要泡乌梅一宿。为什么用苦酒?因为乌梅都是干巴在核上头,光有乌梅核,所以必须要用苦酒泡乌梅,这肉就脱下来,才能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了,连饭带药都捣成泥,所以乌梅丸里有饭。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还得放上蜜,杵?三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空肚子吃,?服十丸,日三次,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古人说要放饭、放蜂蜜,因为蛔在里面,得给点儿饭、蜜等香甜之品,诱而杀之。饭还可和中养胃气。乌梅乌梅丸又主久利。乌梅有酸敛的作用,又有附子、人参,所以久利不止,寒热错杂,脏腑冷暖,下焦不约,适合用乌梅丸。
脏厥是指厥阴的脏寒证,阳气将要亡了,所以脉微、厥冷,甚至皮肤发冷,有躁而无烦,这个病是很危险的。蛔厥也烦,但它是有时烦,有时候不烦,蛔厥也手足厥冷, 但不是很严重的,主要有呕吐,有吐蛔,同时这个病有一吃东西,?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的特点。《伤寒论》蛔闻食臭出?这句话给后世治蛔虫病提供了一个治疗的方法,譬如《普济方》治蛔虫的药有的用猪头肉送的,有 的用果子送的,有的用点儿香油,这样?投其所好?,给一些诱饵,蛔才能把药吃下去。《儒门事亲》里有一个医案,说农村打疯狗,把脑浆 喷在树上头。这时候天还很热,有一个妇女有虫病,要回 娘家,虫子闹腾,她就走来走去,离这个树就很近了,狗脑叫太阳一晒,就有一种味道,她闻见了很难受,就晕厥了,觉得有个东西在往上爬,叫?蛔闻食臭出?,爬出一条虫子来,据说还是红色的,就奔狗脑子去了。她赶快起来把虫子踩死。这样的记载很多,古人的治疗是丰富多彩的。
乌梅丸的寒热并用偏于收敛,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的寒热并用偏于降逆,麻黄升麻汤的寒热并用偏于宣发,黄连汤和半夏泻心汤的寒热并用是偏于和中的。寒热并用就包括这四个方面。
厥阴病的寒热错杂证,体现在厥阴篇里就有三个方面,一个是乌梅丸证,一个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一个是麻黄升麻汤证。这三个方证虽然都是寒热并用,但是又有各自特殊的方面。乌梅丸寒热并用,它主要在酸收,所以它能够治蛔厥,能够治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热并用,它主要在苦降,所以它治呕吐,是治呕吐的一个最理想的方药。麻黄升麻汤虽然也是寒热并用,但它能够宣发郁遏的阳热,所以它治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这样的一个厥利,吃这个药要出汗,汗出再解。这是寒热错杂证,是少阴篇所没有的。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
 
81白头翁汤
三两黄连柏与秦,白头二两妙通神,病缘热利时思水,下重难通此药珍。
371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C386
白头翁二两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C388
这两条论述厥阴热利的证治。怎么知道它是热利?—个是下利黏液,有脓血便;另一个是有下重,有口渴,乐意喝水。湿热之邪伤了肠道,大便黏秽,或者杂见脓血,脉见沉弦,舌苔黄腻,小便发黄,这个就是肝不疏泄,湿热下排,所以有里急后重这样一个特点。脉见沉弦,或者沉弦而滑,这种利就叫厥阴热利,黄连厚肠胃,善治痢疾。黄柏寒以清热,苦以燥湿,在清热的同时还能够滋养肾阴。秦皮也是入肝经的,稍微有点儿涩,清肝胆之热,去湿热里还稍微带点儿收敛的意思,还能治目疾。白头翁是白头翁汤的主药,善治毒痢,是治毒热痢疾的专药。临床上用白头翁汤治痢疾,例子很多,不胜枚举。不过,属于温病下利伤阴下焦不约的,就是一甲煎证,只能用生牡蛎敛阴,不能用白头翁汤。大家在临床上要是遇到阴虚性的下利,舌头红红的,没有苔,舌头上尽是些裂纹,还腹泻,必须加上点儿牡蛎,用点儿石斛,用点儿生山药,得给它养胃阴,养胃肠之阴,固下焦,那就好了。千万不要用苦寒的药。
刘老在一个医院带俩同学实习,一个病人下利,里急后重,脉跳得也快,滑数,就告诉进修的同志,说你给开个白头翁汤,因为它是热利。吃了白头翁汤以后,这个人又来了,说是吃药见好,怎么见好?拉的似乎有点儿轻了,一摸他的脉,脉还是滑数,我看他舌苔,舌苔黄了,跟着我的这位同志就说?刘老师,是不是再给他开白头翁汤,说得加大黄,他就问我什么道理?我说你看一看,吃白头翁汤为什么舌苔还发黄?就是说肠子里有滞热,光用清法不行的,白头翁汤有黄连、黄柏、白头翁、秦皮,非泄不可的,一泄这热就有出路,才能好,所以开了小承气,加上一点儿其他的药,吃了一拉就好了。?下之黄自去?,一泻下以后舌苔的黄就掉了。我们在临床治疗下利用?通因通用?,下利而用大黄、枳实并不新鲜。张洁古、李东垣 都有芍药汤。?芍药滞下便脓血,腹痛芩连芍药归?,芍药汤有一个加减法,就是?大便频数,而下重难通者,加大黄?,它也得加大黄。因为湿热凝结成利,不加点儿大黄,肠子里的凝结是去不掉的,所以大柴胡汤治呕吐而下利,属于实热性的,这个不足为怪的。
我们在临床上看到过这样的病例,开始的时候是腹泻,后来可能会出现嗓子疼、口里生疮等虚热上升的症状,也有的以前没有脓血,后来下利就便脓血了,控制不住,有—些滑脱症状。它不是里急后重的便脓血、有黏液,那属于白头翁汤证、黄芩汤证的热性下利,而是少阴的虚寒下利,最后继发的便脓血,血色发黯,大便滑脱不禁,这是下焦不约而里寒也。怎么办?应当用桃花汤治疗。桃花汤既能去虚寒,同时也能固滑脱,就是涩肠固脱,这是填补下焦之法。
热性下利的特点一是口渴,一是下重。厥阴篇还有实性下利,呕、谵语、腹满、下利,用小承气汤。寒热错杂下利用麻黄升麻汤和乌梅丸。
 
82吴茱萸汤
升许吴萸三两参,生姜六两救寒侵,枣投十二中宫主,吐利头疼烦躁寻。
243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C255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这条是讲一证两辨治法。胃气虚寒,食谷欲呕,与上焦有热而呕吐的辨别。
阳明胃中焦的虚寒。虚就是胃气虚,寒就是有寒邪,那么虚就不能够腐熟,寒就要上逆,所以吃了东西以后不能腐熟消化,而寒邪反要上 逆,所以这个人就要?欲呕?。不但欲呕,有的时候还可以吐。《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就讲呕、吐、哕,吴茱萸汤也治呕吐。这条属于阳明的中焦虚寒、胃气虚寒,当用吴茱萸汤主之。这个方子非常管用。
这意思说完了。但是张仲景这是一证两辨,借着这个事还要再说一个问题。说什么?说一个上焦的呕吐。病在上焦,不是在中焦虚寒的,而是上焦有热的。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中焦虚寒也能作呕,上焦有热也能作呕。这是不同的,寒热不同性,所以这个治疗也是不同的。
吴茱萸是一个大热之药,是个辣药,辣里带苦味,又辣又苦。辣就是辛了,辛能够散寒,辛又能够健胃,它又苦,苦又能够降,所以吴茱萸是治胃寒的呕吐最理想的一个药。因此,阳明病的中焦虚寒的上逆,就用吴茱萸汤治疗。这个方子少阴篇、厥阴篇也有,因为吴茱萸不但入胃,也入足厥阴肝经。这个方子里生姜剂量很大,生姜是六两。为什么用这样大的剂量的生姜?生姜配吴茱生姜健胃止呕,散寒理气,辅佐吴茱萸散寒。人参、大枣养津液、养胃气,补中益气。因为是个虚寒证,要用点儿甘温的补药。这个方子里不用甘草是一个特点。因为呕,就不用甘 草了。吴茱萸汤也治连呕带下利的,呕和下利同时出现,但是呕吐比较重的,也管用;也治疗呕吐,不吐东西,吐 出一些水,就是吐一些水沫沫、涎液,这个方子是很好的。在内科里用它治虚寒型的胃痛,胃脘疼痛呕吐。这个方子还能够治醋心,就是酸心,就是泛酸。酸心有热的,也有寒的,用吴茱萸这个药,能够制酸,对于胃酸效果很好。 所以阳明病用吴茱萸汤就是温中降逆,散寒止呕。到了少阴篇吴茱萸汤还能治烦躁。
 
83烧裩散
近阴裆裤剪来烧,研末还须用水调,同气相求疗二易,长沙无法不翘翘。
392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C408
烧裈散方
上取妇人中裈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裈当烧灰。
这个病一方面是正气虚,因为男女性交伤了人的肾气、元气。正气、气血、精力本来还没完全恢复,犯了房事了,正气就要受伤。正气一受伤,就会身体重,少气;阴中受伤,阴分也受伤了,就会少腹里急,牵引阴中拘挛、膝胫
拘急。另外,有一种伤寒余下的毒热又能够互相感染,随着阴经而传染给对方,所以他有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的症状。这是毒热由阴经往上冲的一种症状,同时也说明他阴分还有热。阴阳易的重点症状就是头重不欲举,如同《素问〃痹论》说的肾痹?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这是阴阳易很突出的特点。阴阳易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小腹拘急。小肚子里往一块儿拘急,还牵引着前阴,阴中里也拘挛,同时这人没有劲,少气,气就像不够用。这就是阴阳易的主证,包括头重,少腹拘急,引阴中痛,浑身没有劲,少气。后世将这个病分为两型,一个叫热型,一个叫寒型。刚才所说的都是热型,也有一些寒型的,譬如吐利属太阴,手足厥逆属少阴。总之,有兼寒,有兼热的。要是兼寒的,阳虚而有寒,就用四逆汤、理中汤来送烧裈散;如果兼热,就用竹茹、天花粉、白薇这一类的药来送烧裈散。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3-11-3 16:05 编辑

84牡蛎泽泻散
病瘥腰下水偏停,泽泻蒌根蜀漆葶,牡蛎商陆同海藻,捣称等分饮调灵。
395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C411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 泽泻 栝蒌根 蜀漆洗,去腥 葶苈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服。
这一条论述大病差后,水邪凝聚腰下的证治。水气就是水肿,水肿从腰以下作肿的,用牡蛎泽泻散来治疗。小便一不利,水就和湿相和,所以腰以下就肿。上肿多风,下肿多水,下肢肿多是水湿,石水这一类的,所以下肢肿,腰以下肿。这个病还可以出现腹水,肚子有水。脉一般都是沉而有力的,沉是主水,?沉潜水蓄阴经病?,主有水;有力就说明正气还不大衰。海藻、牡蛎有软坚的作用,软坚以去水,尤其是对于肝的不利效果好,所以肝硬化腹水的时候,我们用这个方子效果比较好一些。海藻、牡蛎有点儿咸寒,咸能软坚,寒能清热以利水。葶苈泻肺以利水,商陆根的泻水比大戟、芫花、甘遂的劲儿要小一点儿,比车前子、泽泻泻水的劲儿要大一点儿。总之,商陆根是个泻水的峻药,它是苦寒以泻水,能够泻三焦之水,泻利三焦。葶苈子配上商陆根,从上到下,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之水那就荡然无遗,从小便就利出去了。这里还加上蜀漆,蜀漆这个药没有,一般都是用常山代替。蜀漆是常山的苗,药还是接近一些。这个药能祛痰,截痰,在上面能吐,在下面也能泻。咱们前面讲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就是去胸部有痰水的,它能去痰水,开痰水之结。再加上泽泻,泽泻利水通淋,也是利水的。从这个药味来看,走而不守,是泻的多,都能利水软坚,利水泻热,破逐水邪,力量还是可观的,劲头还比较大,所以这里又加上瓜蒌根。瓜蒌根就是天花粉,这个药一方面有生津液的作用,在泻水的同时再加上生津液的药。另外,瓜萎根这个药能活血脉,还有清热的作用。我们过去讲柴胡桂枝干姜汤,牡蛎和瓜蒌根就是一个对药,桂枝配干姜,瓜萎根配牡蛎,这四个药再加上柴胡、黄芩、炙甘草,就叫柴胡桂枝干姜汤。牡蛎和瓜蒌根相配,既能够养肝阴,又能够软坚消痞,治疗早期肝硬化、肝肿大很管用。
目前我们用牡蛎泽泻散就是针对肝硬化腹水,因为这方子里有海藻、牡蛎和瓜蒌根,对于肝肿大有消痞的作用,有软坚的作用,同时又有行水的作用。再加上葶苈子、商陆根、泽泻,这个方子既能够利三焦之水,又能够消痞软坚,又能够泻热。因此,腰以下肿而不见于风的,不是风水,这个方子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治肝硬化腹水,它的力量也很好,但是没有十枣汤那样快。在临床治疗肝硬化腹水,你要用上十枣汤,大小便一定下水,下不来的你再稍增加一点儿分量,以前用四分,四分不行用五分、六分,七分了一定要下来,那没有问题的。牡蛎泽泻散可就不行了,有的时候下不来,所以它的力量比十枣汤要缓和一些,比一般的利水药又峻烈一点儿,是界于中间。因为它这里有商陆根,所以十枣汤是大便小便一起下水,而牡蛎泽泻散侧重于小便。
我们在临床辨证的时候,大病瘥后,腰以下有水气,要分清虚实。如果属于肾气虚,或是脾气虚的,这个方子是无效的不但没有效,你要吃了反倒有不良后果。那就要健脾以利水,或者说是温肾阳以利水,吃济生肾气丸、实脾饮这一类药,不能用牡蛎泽泻散。牡蛎泽泻散是治实性 水的,有水还有热,脉沉而有力,小便不利,肚子胀,下肢肿,用手按着发硬。如果按之如泥,肚子一摸发软,这 个方子它就不好用,所以这个方子治实证,不治虚证。若气虚为肿,则头面皆肿;若脾虚不运为肿,则兼见院腹胀满。此则脉见沉实。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3-11-12 22:28 编辑

少阳阳明合病:亦有发热汗出之症,但尚兼胆气郁遏,中焦气结,升降淆乱之呕吐下利,心下痞硬等象,全面分析,此与桂枝汤证之无里证表现者,可以鉴别。(据伤寒论》170条)厥阴下利,有阴无阳:可见发热汗出症,但此非厥退热来,阳气恢复之兆,而系阴盛格阳,阳气外亡,阴阳离绝之象,故其发热必热势较盛,汗出不止且如油如珠,为脱
绝之汗,脉必洪大无伦而按之则无,或细微如丝难于寻按,此与桂枝汤证之发热汗出而全身情况尚可者有所不同(据《伤寒论346条)杂病阴虚火旺:常现潮热、盗汗之象。但潮热多发于午后或傍晚,上午不发热,盗汗为目合则汗,且多兼五心烦热,两颧红赤,口干咽燥,尿赤便结,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病程较长等表现,可与病程较短,又无虚火上炎症征之桂枝汤证发热汗出相鉴别瓜蒂散证:可见发热,汗出,恶风,寸脉微浮而病如桂枝证,且见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则更易与桂枝汤证之其气上冲相似,但前者尚兼胸中满而烦,胸中痞硬等痰气塑阻胸隔之象,则为桂枝汤证所无,故可与桂枝汤证相分辨。(据《份寒论》第171、354条) 1厥阴寒热错杂证:可见气上冲胸。但尚有消揭,心中热疼,饥不欲食,食则吐蛔等寒热相兼表现,且无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脉症,据之可别于桂枝汤.(据伤寒论》324条 2.瓜蒂散证:可见发热,汗出,恶风,寸脉微浮而病如桂枝证,且见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则更易与桂枝汤证之其气上冲相似,但前者尚兼胸中满而烦,胸中痞硬等痰气塑阻胸隔之象,则为桂枝汤证所无,故可与桂枝汤证相分辨。(据《份寒论》第171、354条)3.伤寒误施汗吐下法,阳虚阴逆,可见气上冲咽喉之症,但有迭经误治病史,且病情沉重,更兼虚烦,脉甚微,心下痞粳,胁下痛,眩冒,经脉动惕等阴阳气血俱损之象,其后发展,可成痿证。桂枝汤证则无上述表现而其气上冲仅系误下之后,正气未致大伤,尚能抗邢外出的征象,必全身情况不恶,且脉浮缓可助识别。(据《伤寒论》165条)4.刚痉欲作之葛根汤证:太阳表实,寒束津伤,欲作
刚痉之葛根汤证,因正气内存,不容邪留,奋力逐邪出表,亦现气上冲胸;但尚见无汗尿少、
口噤不得语等表气不宣、里气失降、筋脉劲急之象,此与桂枝汤证之其气上冲,而多,兼表虚者,可以区分。(据《金眨要略·痉湿喝病》第12条)5.苓桂术甘汤证:因误治伤中,水气上逆,可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但常伴小便不利、起则头眩或不动亦眩冒欲仆、心悸气短等气化不利,水气上凌之征,此皆桂枝汤证所不备故二者鉴别不难。(据《伤寒论》67条)6 .伤寒阴阳易病:大病新瘥,余邪未尽之人,不节房事,重耗其精,热势复炽而炎上,可见热气上冲胸,热扰清空则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更兼身重少气,少腹里急,引阴中拘挛,膝胫拘急等精气亏乏之象,则与因太阳误下而其气上冲之桂枝汤证有别,(据《伤寒论》391条) 7苓桂味甘汤证:阳气素形不足之人,复感外寒引动支饮,:若误用小青龙汤发散太过,外寒虽可暂解,但每致阳气更伤,虚阳上越,更兼水失阳制、乘势上逆,遂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状、并常伴手足厥逆、手足痹,小便难,时复冒等阳虚不能温养四末及水气内动之象,凭之可与桂枝汤证之其气上冲相别。〔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6条)
 
5.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味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 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汗多有亡阳亡阴之殊,亡阳者身凉,亡阴者身热,临证时当审辨。凉亡阳者,宜附子与萸肉、人参并用;热亡阴者,宜生地与萸 肉、人参并用), 肠冷泄泻,下焦阳虚阴走,精寒自遗,论者谓善补命门相火,而服之能使心脉跳动加速,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补益也。 种附子于地,其当年旁生者为附子其原种之附子则成乌头矣。乌头之热力减于附子,而宣通之力较优, 故《金匮》治历节风有乌头汤;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有乌头赤石脂丸,治寒疝有乌头煎、乌头桂枝汤等方。若种后不旁生附子,惟原种之本长大,若蒜之独头无瓣者,名谓天雄,为其力不旁溢,故其温补力更大而独能称雄也。今药局中所鬻之乌附子,其片大而且圆者即是天雄,而其黑色较寻常附子稍重,盖因其力大而色亦稍变也。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
附子
生于根下,与枝叶皮核不同,故不入中上焦,其色纯黑而味辛烈,秉坎中一阳之气所生,单 从下焦扶补阳气,极阳极阴,皆有毒。附子之烈,正以其纯是坎阳之性,可以大毒。附子与 肉桂之性不同,肉桂是补火,秉于地二之火气者也;附子是助热,热生于水中,是得天水之 阳。故附子纯入气分以助阳,为肾与膀胱之药,火锻则无毒,水中之阳毒遇火则散,亦阴阳 相引之义。今用盐腌以去毒,使附子之性不全非法也。凡温药,皆秉木气,惟附子是秉水中 之阳,为温肾达阳之正药。盖秉木火者,为得地二之火,秉水中之阳,是得天一之阳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