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学《伤寒》每日一贴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篇25条,末句作“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找了许多时间,也没有
[理解]太阳病,刚开始服桂枝汤,应该微微汗出,这里却是大汗出,脉洪大,然而桂枝汤的脉象应该是什么?继续与桂枝汤,方法如前法(啜粥等)。如果外表像疟疾,一天发烧两次的,出汗表证就解了,应该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属白虎加人参汤。
太阳篇26条,末句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理解]服桂枝汤发汗,本应“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今反大汗出,汗生于阴而出于阳,使邪热转属阳明,阳明热盛,热甚、渴甚、烦甚,里热蒸腾,气血充盈,所以脉洪大,所以用白虎加人参汤。为什么叫白虎汤呢?一是白虎为西方金神,秋金得令,而炎气自除;二是里面或因为有石膏为白色。加人参的目的是大汗之后,救津液,滋润躁气的。
本条与上一条的文字相似,但是区别在“大烦渴不解”上。上条虽然脉洪大,然而表证未变,病仍在表,所以与桂枝汤,如前法,这里却是病侵入阳明。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与四逆汤。
太阳篇29条,末句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理解]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是病在表,属于太阳表虚证;小便数与自汗出又反映阳虚不能摄守津液;心烦,阴虚液亏血少,心神失养,则生烦躁;血被汗夺,筋无以滋养,则脚挛急,以上症状,应当扶阳解表,然而医生不顾正气虚,见恶寒等症从太阳论治,遂使阴阳两虚,阳虚不温,则手足厥逆;伤阴不润,则咽中干;里气不利,故吐逆,所以1、先作甘草干姜汤,扶其阳,2、待阳回厥愈足温之后,再投芍药甘草汤,以复其阴,筋脉得以濡润,挛急得以缓解,其脚即伸;3、若在治疗中阳复太过,或过用热药,都能重伤阴液,导致胃中燥热的谵语证,可少与调胃承气汤,和胃而止谵语;4、若治疗中误用发汗攻表之剂,一汗再汗,甚至用烧针劫汗,致使阳气损伤更甚,病情转入少阴,而见厥逆吐利等症,应急用四逆汤回阳救逆为宜。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
太阳篇46条,“此当复发汗”为“此当发其汗”,“服汤已”为“服药已”,末句为“麻黄汤主之”。
[词解]1、微除:略有减轻;2、目暝:暝,目不明也。目暝,闭目懒睁,不喜强光刺激;3、剧者必衄:剧者,病情严重。衄,泛指出血,此处指鼻出血;4、阳气重:阳中之邪气,指阳邪郁遏。
[理解]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是太阳麻黄汤证,虽然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还应当用麻黄汤发汗。及已经服汤药后,病虽微除,而其人发生热烦,眼睛怕光看不清,甚至流鼻血,邪热随血而解。其中原因,是由于热邪之气重,所以应该用麻黄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属桂枝汤证。
太阳篇57条,末句为“宜桂枝汤”。
[理解]伤寒病用麻黄汤发汗表邪已解,或因余邪未尽,或因身体虚新感外邪,半日许又出现烦热、脉浮数,所以可更发汗,但因为已经发过汗,用药宜缓不宜峻,用桂枝汤。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属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太阳篇62条无“属”字,最后为“主之”。
[理解]伤寒发汗后,身疼痛,是由于邪气骤去,阳气暴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脉沉迟,为气血不足,营阴损伤,经曰“其脉沉者,荣气微也”,“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所以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扶正为主,驱邪并用。桂枝汤驱未尽之邪,加芍药生姜人参以补气血之不足。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太阳篇63条“杏子”为“杏仁”。
[理解]伤寒发汗后,不可再用桂枝汤(黄坤载说只是大概,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救表宜桂枝汤;又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章,解表宜桂枝汤),还有说“不可更行桂枝汤”应在“无大热者”之后。
本证主要是发汗不得法,以致于邪热不解,内迫于肺,肺失清肃,导致发喘,常伴有咳嗽、口渴、舌苔薄黄、脉数等症;“无大热”是指外无大热,邪热郁盛于里。所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肃肺热。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属桂枝甘草汤。
太阳篇64条,末句为“桂枝甘草汤主之”。
[词解]叉手自冒心:冒,按捺、覆盖之意,两手交叉覆盖,按捺悸动部位。
[理解]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心阳则伤心气虚,产生心悸,所以叉手覆盖按捺心胸部位,临床此类患者还有胸满、气短、心前区憋闷不适等症。治法以温补心阳为宜,所以用桂枝甘草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太阳篇65条,末句为“茯苓桂枝干草大枣汤主之”。
[词解]奔豚:形容气上冲如豚之奔突。《难经》云:(奔豚为)肾之积名,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此言奔豚,乃肾气发动,乃欲作奔豚之状,非真脐下有积如豚也。
[理解]发汗后心气虚而肾气发动,原因是心在上而主火,肾在下而主水,心阳足则能震慑肾水不泛,若过汗损伤心阳,则不能震慑肾水致蠢蠢欲动而欲作奔豚,欲作,待作未作。所以需要扶阳补土,温通心阳,化气行水,用茯苓桂枝干草大枣汤。
 
发汗后,腹胀满者,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太阳篇66条,末句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理解]发汗后,亡阳则邪气乘虚而入脾脏,脾胃津液不足而腹胀满,所以需要健脾温运,宽中除满,用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
 
发汗后,腹胀满者,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太阳篇66条,末句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理解]发汗后,亡阳则邪气乘虚而入脾脏,脾胃津液不足而腹胀满,所以需要健脾温运,宽中除满,用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
太阳篇68条,末句为“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理解]太阳病,发汗后,病情有所变化,反而恶寒加重,这是阴阳两虚的原因,所以需要附子补阳,芍药补阴,阴阳两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需要注意的是表证恶寒与虚证恶寒的区别:表证恶寒当见脉浮、发热等证,而虚证恶寒不见脉浮、发热证,盖畏冷怕寒。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属调胃承气汤证。
太阳篇70条,末句为“与调胃承气汤”。
[理解]原为太阳表证,发汗后,病情传变,有虚实两端,虚者每见恶寒,乃因发汗损伤正气,阳虚失于温熙所致,芍药甘草附子汤治之。若汗出不恶寒但热者,邪入里而成胃实,不可峻攻,用调胃承气汤泄热和胃。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属五苓散。
太阳篇71条,末句为“五苓散主之”。
[词解]1、胃中干:胃中津液亏乏;2、消渴: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的症状,并非杂病中的消渴病。
[理解]太阳病发汗,应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而今大汗出,导致两种结果:1、大汗损伤津液,使胃中津液亏乏而干,胃不和则烦躁,卧不安,口渴欲饮,此时表证已解,只需少量频饮,津液渐复,胃气自能调和,则病愈。2、若汗不如法,表证未解,仍然出现脉浮、身有微热、邪气入里,影响膀胱形成蓄水证,小便不利是其主要表现,同时津液不得上承而有口渴,用五苓散。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属五苓散证。
太阳篇72条,末句为“五苓散主之”。
[理解]经过发汗之后,仍见脉浮数,烦渴者,由于此条是上接上条,上条所述的“小便不利,微热”证应也有,用五苓散。有注家认为“脉浮数”后应有“小便不利”,若无属阳明内热口燥之烦渴,属于白虎汤证。
 
伤寒汗出而渴者,宜五苓散;不渴者,属茯苓甘草汤。
太阳篇73条,“宜五苓散”为“五苓散主之”,末句为“涪陵甘草汤主之”。
[理解]本条用对比的方法,论述膀胱蓄水与胃虚停水两证的鉴别要点,在于口渴不口渴。太阳病经发汗后,太阳之气受伤,膀胱气化不利,水津不能输布上承于口舌而口渴,应通阳利水,用五苓散。若太阳病发汗后,胃中阳气损伤,胃失腐熟之权,以致水停中焦,水津商能敷布,故口不渴,有注家认为“不渴”后当有"心下悸”的症状,用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pǐ (一作僻)地者,属真武汤。太阳篇82条,末句为“真武汤主之”。
[词解]1、身膶动:身体肌肉跳动;2、振振欲擗地:身体站立不稳而欲扑倒在地,另有说法是发病时心慌头晕欲坐地自苏。
[理解]太阳病用药进行发汗,汗后发热不解,是汗后阳虚外浮于表的反应,阳虚则不能主水,水汽凌心而心下悸,上干清阳则头目眩晕,阳虚不能温养肢体,受水寒之侵,故一身肌肉跳动,身体不稳而欲倒地。用真武汤来温阳利水。本证应与苓桂术甘汤、五苓散作区别。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属生姜泻心汤。
太阳篇157条,末句为“生姜泻心汤主之”。
[词解]1、干噫食臭:即嗳气,并带有食物的臭味。2、腹中雷鸣:腹中噜噜响的声音,肠鸣音亢进。
[理解]伤寒汗出,表解之后,但脾胃受损,或素日脾胃虚弱,外邪乘虚内陷,导致“胃中不和,心下痞硬”,胃之所司者,水与谷,脾胃虚弱,则消化不力,转输不及,升降失职,清浊相干,气逆于上干噫食臭,迫于下则腹中雷鸣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化饮消痞。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属大柴胡汤。
太阳篇165条,末句为“大柴胡汤主之”。
[理解]伤寒发热,汗出不解,非太阳表证不解,而是病入少阳、阳明不解。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阻滞,邪结经脉,则心中痞硬。木邪克土,胆逆犯胃,则见呕吐。下利乃热结旁流之侯,即阳明躁结已成,热迫津液从旁而下,故用大柴胡汤以下里热。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阳明篇233条,“须”字前有“当”字。
[词解]导:为治法之一,有因势利导之意,如津伤便秘者,用润滑类药物纳入缸内,引起排便叫导法。
[理解]阳明病本自汗出,若又发汗,必致津液损伤,况且病人小便自利,津液偏渗于前,胃肠干燥,无以滋润,“此为津液内竭”,则大便硬,然而也不能攻之。应当待其自欲大便时,用蜜煎润窍滋躁,导而利之;或用土瓜根宣气通躁;或猪胆汁清热润躁,以上三种都可以作为引导方法。为什么不说用麻仁丸呢?麻仁丸治胃热,屎结于回肠之内,这里屎已经到肛门“自欲大便”。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