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迎春阁”医述 (连载)

第四章 鼻病
肺开窍于鼻,涕为肺之液,故鼻部的许多疾病当从肺辨证论治。但肝气不疏常影响肺之气机宣肺肃降;土能生金,肺气的生成及宣发有赖与脾的转化与运输;心火多邢金,心火旺盛时常有鼻部的表现;金水相生,肺金之病又常波及肾水,由此可见鼻部疾病的治疗更须调节整体、服务局部。
 
1.常见鼻炎、鼻窦炎
鼻炎、鼻窦炎多因素体积热,外受风寒或风热之邪诱发,痰热淤积于鼻部或鼻旁各窦部,致使局部气血淤滞不畅,引起鼻粘膜肿胀发炎,鼻旁窦腔发炎或化脓。在病的初期患者常会因为有头痛、鼻塞、发热、流鼻涕等症状而认为是感冒,因此在感冒初期或当感冒经治不愈的时候要考虑本病。
感冒与鼻炎、鼻窦炎临床表现的不同主要在头痛方面。感冒头痛多为钝痛多在头顶或头两边,其痛常不受时间和体位变换的影响,鼻塞时多时断时续遇热可减轻,流清鼻涕、打喷嚏时常伴有高热畏寒、四肢酸痛、咳嗽等症状,观察鼻粘膜多不红或红而不肿。鼻炎、鼻窦炎之头痛多为胀痛,且常伴有头晕、头昏沉不清的感觉并常在晨起或下午加重。额窦发炎时头痛多在前额或仅感觉头部胀闷不清,常流黄稠鼻涕,患者诉说病情症状时常用手触摸前额,发炎较甚时可引起呕吐,而怀疑是胃肠疾病。上颌窦发炎时头痛也可能在头两边但常伴有两眼胀痛(两眼胀痛要与高血压、青光眼相鉴别)或眉棱骨痛。筛窦发炎患者时常感觉面部胀痛不适或有瘀肿且以鼻部周围较重,或只感觉鼻腔内有鼻涕而不能擤出。蝶窦发炎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头后颈部胀痛。鼻窦炎头痛有时也随体位的变化加重或减轻,同时也常在迎风、遇寒时加重,有时鼻窦发炎时患者只感觉头后颈上部位胀痛。
鼻炎之鼻塞多为持续现象,在体内火盛或受热时加重,受风寒时由于寒性收引,鼻粘膜收缩症状反而可能减轻,但流鼻涕可能会加重。鼻炎、鼻窦炎鼻涕多为黄粘稠状,常随头痛加重而增多,观察鼻腔可见鼻粘膜充血水肿、鼻甲肥大,发热多为长期低热,多无畏寒、四肢酸痛的症状。过敏性鼻炎也常有打喷嚏的现象但多为持续阵发性的且较少流清鼻涕。
小儿经常诉说头晕者多是鼻窦炎所致,但作CT或核磁有时却不能检查出来。
近年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嗜食辛辣者增多,日日饮酒者常见,主动或被动吸烟者与日俱增,外加环境气候的不断污染恶化,鼻炎、鼻窦炎已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一种。常见鼻炎、鼻窦炎多是因局部湿热淤滞致病,其病机多为外感或内生湿热之邪淤积阻滞于鼻部及其周围组织,影响局部气机、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运行不畅则局部之湿热之邪不能得以随气血的运行祛除排泄。如遇患者嗜食生冷或医者过用苦寒,寒敝湿热,气血失畅湿热不除,或患者继食辛辣,久居恶劣环境续增其湿热之邪,常会导致本病久治不愈或愈后复发。
据其病机鼻炎、鼻窦炎的治疗当以疏风散热,解毒化痰利湿为主,兼以疏理气机,并要结合时令气候及患者的整体情况做适当的药物配伍,切忌过用苦寒。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要注意温阳益气法的正确应用。嘱患者忌辛辣,慎风寒,少饮冷,戒烟酒,少抠鼻,积极避让被污染环境。
该病由于治不得法或治不彻底、饮食不当,常易反复发作。窦腔内脓液较多,头痛甚或发热不退者要及时引流排泄抽出脓液。经过治疗症状不见减轻或逐渐加重者,应当择时采取手术或其他适当的有效治疗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痛苦。在不能明确诊断时要随时结合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苍耳子有毒,临床当慎用。
常见鼻炎、鼻窦炎方:谷精草 连翘 桔梗 白芷 辛夷 通草 益智仁 甘草。
方用谷精草、连翘、辛夷疏风散热、解毒通窍,白芷、桔梗开窍利痰湿,通草活血利湿可减轻鼻部粘膜充血水肿现象,也有利于鼻窦腔部痰湿、脓液的引流排泄,益智仁温阳健脾利湿防寒凝而不利于邪热的祛除,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无论鼻炎、鼻窦炎、鼻息肉、鼻甲肥大等均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结合其他兼症和环境气候的变化灵活加减应用。过敏性鼻炎患者可加防风、蝉蜕、荆芥等祛风止痒,流清鼻涕有风寒之象者可加细辛解表散寒,由于治疗不当过用苦寒而致寒凝瘀滞或素体脾肾虚寒者可加干姜、附子等温阳之品,舌淡苔薄素体脾虚者可加山药、党参、黄芪益气健脾,脾虚湿阻舌苔厚腻者可加滑石粉利水渗湿或加藿香、佩兰、苍术等芳香醒脾化湿,肝郁气机不利者可加枳壳、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理气,鼻旁见有黄结痂、舌尖红,心火盛者可加黄连、栀子、麦冬清热泻火。
 
2.鼻衄
鼻衄常见于炎热的春夏季节或干燥的秋冬季节,或过食煎炒、辛辣、膏粱厚味、滋补营养内生湿热之人,尤以青少年多见。因炎热、干燥或内生湿热煎熬烧灼津液,使体内津液匮乏,机体缺少必要的营养水分。春夏之交心火旺盛,心主血,热在血脉,迫血旺行破络而衄;秋冬之交,燥金主时,津亏肺燥灼伤肺卫之脉络,血溢脉外而衄。患者鼻衄多伴有口干、鼻干,思饮冷,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易口舌生疮等症状。另外夏秋炎热季节,血液旺行,血管常处于膨胀状态,若此时贪凉饮冷过食寒凉之物或身被寒袭,寒主收引使机体血管过度收缩也常会导致鼻衄的发生,更严重者可能会导致脑溢血脑中风的发生。因其病机主要是血热旺行,损伤脉络,血溢脉外。因脾不统血、肝不藏血、气不摄血而致鼻衄者临床较少见,故治疗当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兼以疏理气机以通血络。嘱患者忌辛辣,多饮水,少生气,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过食膏粱厚味等易生内热之物,特别是小儿、老人在炎热的夏天要多饮水,少食煎炸焙烤之物,忌贪凉和过度饮冷。
临床要注意与其他容易引起鼻出血的诸如鼻部肿瘤、血液病等相鉴别。
鼻衄方:白茅根 藕节 仙鹤草 地榆 三七 生地 丹皮 茯苓 益智仁 甘草。
方用白茅根、藕节、生地、丹皮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三七、地榆、仙鹤草祛瘀止血防血止留瘀,茯苓、益智仁温阳健脾利湿疏通脉络使血行常道而不外溢,甘草调和诸药。不可过用苦寒。临床兼有高热者可加芦根、石膏、知母清热养液退热,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泻热通便,口舌生疮、小便短少而疼痛者可加黄连、栀子、竹叶清热解毒利湿凉血,贪凉饮冷损伤脾胃,舌淡苔薄脉弱者可加干姜、乌药暖脾养胃,素体气血亏虚者可加太子参、山药、白扁豆等益气健脾,素体阳虚畏寒者可加附子益阳不惧其上焦之热。
 
1. 常见口疮
口疮(口腔溃疡)为临床常见多发疾病,多因过食辛辣、膏粱厚味而内生湿热,或外热内扰侵袭机体,或肝郁生热,邪热内蕴而机体不能或无力及时疏通排泄之,湿热淤积于口腔黏膜部位,致口腔局部或全身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邪热积滞灼伤口腔黏膜而外显出一系列的局部症状,其总的病机是邪阻络伤。
中医素有对口腔及舌进行脏腑分属、经络运行的记载,故发生在口腔不同部位的溃疡会有不同的病理基础。根据其颜色及溃疡程度又可推断其病邪的属性及感邪部位的深浅,进一步指导我们临床治疗用药。
我个人认为溃疡总以颜色深红,面积较大或有缩根,疼痛较重者为热盛邪深;颜色鲜红如浮在表,面积较小,不甚疼痛者为邪浅热轻;颜色晦暗苍白,常规治疗不易速愈者多为内虚邪淤,易复发。
发生在舌尖者疮面多鲜红或中间有白点,常因疼痛而惧怕咀嚼或不思饮食,有时仅见舌尖鲜红而刺疼,无明星的斑点,多伴有小便短少而黄或溺时疼痛,大便干硬,舌红苔薄黄,脉数等症状。舌为心之苗,舌尖更能反应心火之盛衰,因此发生在舌尖部位之口疮常因心火炽盛,邪热上升所致,治疗当以清热凉血泻心火为主,而当心气、心阴、心阳亏虚时心常不能及时清理祛除侵扰自己的湿热之邪,此时溃疡面虽在舌尖,但多表现为疮面苍白而不甚疼痛,其舌淡(心阴虚时可见舌红)苔薄脉弱、小便清长,大便多不干硬,治疗既要清热凉血利湿尤须益气养心。
溃疡发生在舌两边者除见上述常见溃疡症状外常伴有口苦、易怒、胸闷、胁痛等症状。据中医典籍记载舌之两边隶属肝胆,发生在舌两边的溃疡多因肝胆火盛,或肝郁生热,邪热上承所致,治疗当以清肝泄胆为主,同样因肝胆气阴亏虚不能清理祛除外邪者更当益气补肝养胆,同时肝气易郁又当配以疏肝理气之品。发生在咽喉部位的溃疡多因心肺火盛,邪热上承所致,常伴有咽红,发热、咳嗽等症状,治疗当以清肺泻热为主兼以清泻心火,肺气虚时益气养肺。
溃疡发生在两颊部位者疮面多晦暗或苍白且面积较大,常伴有舌淡、苔腻,脉弱,饮食不馨的症状,小便多如常,大便也很少有干硬的表现,多因湿热困脾,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治疗除要清热利湿外尚须健脾,当然脾虚者以健脾为主,同时无论何处发生的溃疡配以理气健脾之品促进气血的生成和运化,畅通周身气血不使其发生局部瘀滞,可以加速湿热之邪的排泄及溃疡组织的修复,可缩短病程、减少反复,更是适用于其他脏腑的气阴亏虚的患者。
溃疡发生在口唇者多因肺胃积热所致,治疗当清肺泻胃,并因脾主肌肉其华在唇,常须加用健脾之品。发生在牙龈者多为阳明胃火炽盛所致,或因肾阴亏虚不耐邪扰,临床治疗当以清泻阳明湿热为主,兼以消食化积防食积生热,或根据辨证益肾养阴扶正以祛邪。
无论何种溃疡治疗切忌过用苦寒伤脾败胃而不利于湿热之邪的化解排泄,为了促进疮面的快速愈合常须加用理气健脾、益气利湿之品。嘱患者忌辛辣,多饮水,少食煎炸焙烤之物,饮食以清淡为主,膏粱厚味不宜多食,调情志忌抑郁。
临床须要注意的是有些口腔溃疡是因反复应用某种抗生素二重感染所致者,此时应当停用一切所疑抗生素,治疗着重于温阳健脾利湿解毒。另外手足口病、麻疹、水痘、梅毒、狐惑病以及口腔部位的一些癌病等疾病都可能会有口腔部位的一些改变,临床应当注意与口疮相鉴别,以免误诊延误治疗。
常见口疮方:栀子 生地 丹皮 竹叶 黄连 大黄 益智仁 当归 党参 枳壳 甘草。
方用栀子、生地、丹皮、黄连、竹叶、大黄清热凉血,滋阴利湿泻火,益智仁温阳可防诸药苦寒之弊,党参健脾益气、当归活血补血疏通脉络可促进疮口的愈合,枳壳疏理气机沟通三焦有利于湿热之邪的排泄,甘草调和诸药同时可清热解毒泻火。诸药合用清热而不伤正,凉血而不留瘀,利湿而不伤津,更适用于溃疡在舌尖心火旺盛者,发生在舌两边者可在上方基础上加柴胡、黄芩、胆草等清热解毒,疏泻肝胆之火。发生在咽喉部者可减栀子、生地、丹皮、黄连、竹叶,加黄芩、二花、连翘、桑皮、花粉等以清肺热泻心火。发生在两颊部位者上方应减去栀子、生地、丹皮、竹叶、大黄,加党参、白术、黄柏、白扁豆、生薏仁等清热利湿健脾之物,脉弱较甚素体脾胃虚寒者还可加干姜、附子温阳健脾益肾。发生在口唇者上方可减栀子、丹皮、竹叶加知母、黄芩、大青叶、地骨皮等清泻肺胃之热。发生在牙龈者要减栀子、竹叶、丹皮加石膏、知母、地骨皮、独活等以清胃泻热。
另外无论口疮发于何部素体脾胃气虚者要减少清热解毒一类药的药味和药量,可加白扁豆、党参、山药健脾益气。脾肾阳虚脉沉弱,时有便溏者可加附子、干姜、赤石脂温补脾肾,涩肠止泻,同时加用赤石脂用其收敛之性可以促进较大溃疡面的修复愈合。无大便干硬者可不用或少用大黄,饮食不馨可加鸡内金、焦三仙健胃消食,口舌生疮内热炽盛易着急生气者可加柴胡、白芍、白蒺藜平肝疏肝,舌苔厚腻者可加白扁豆、白蔻仁、佩兰、苍术、茵陈等一、二味芳香健脾化湿之品化湿祛腻,舌质红无苔者可加桂枝温阳化阳以利于津液上承,内热炽盛上攻而引起头痛者可加少量独活引热下行通经而止痛。
小儿鹅口疮可用上方减当归,加白扁豆、生薏仁、黄柏等清热解毒健脾利湿。
 
2. 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
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多认为是阴虚火旺所致,我认为不皆然。许多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是因湿热之邪久羁口腔局部,而机体脾肾阳虚失于温煦,不能蒸腾津液上承,口腔肌肉粘膜不得营养或所得之养不足以祛邪外出,邪正交争所致。肝气郁结气机不利,整体的气机不利影响口腔局部的气血循环,湿热之邪不能及时排泄,或湿热病邪久羁口腔局部阻碍气机、经络的正常运行,致使口腔局部气血循环不畅,淤而生热,也常是导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
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临床常见,患者除口腔溃疡外常伴有舌淡,苔薄,咽红,小便清长,大便时溏时硬,脉濡弱,饮食欠佳,易抑郁,体瘦等症状。溃疡早期由于种种原因湿热病邪治不彻底或治不得法,病邪久羁口腔局部,致局部气机不利、气血循环不畅,瘀久化热灼伤口腔肌肉、粘膜,经过治疗或隔以时日,气血恢复通畅则溃烂的组织得以修复,溃疡可获暂愈,但由于机体脾肾阳虚或肝郁气结或治不得法,湿热之邪终不能彻底随气血循环或以其他方式被祛除,过一段时间后,湿热之邪再次壮大阻滞气血,灼伤口腔局部组织而再次出现口腔溃疡的一系列症状。临床治疗习用滋阴敛阳,引火归元的方法,但我认为更多的则需要温肾益阳、健脾益气、清热除湿或疏肝理气泻热。温肾健脾者温补中、下二焦,清热除湿者清上焦口腔局部之湿热,兼以疏肝理气,三焦疏利气机通畅,口腔局部气血之循环正常,则病邪可除,溃破的机体组织得以修复且不易复发。嘱患者忌辛辣,调情志忌抑郁,少食冷饮免伤脾肾,多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切记口腔溃疡初期治疗要彻底,但不可过用苦寒致使寒凝邪淤闭门留寇。妇女月经不调有时也会出现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现象,其溃疡常在月经前后或两次月经之间随月经的周期而出现或愈合,患者多伴有月经不调、舌质或口唇瘀紫、脉弦涩的现象,要注意鉴别诊断,此时治疗口腔溃疡要以调经为主兼以修复口腔溃疡。
反复发作口腔溃疡方:桑螵蛸 益智仁 五倍子 茯苓 黄柏 当归 党参 枳壳 附子 甘草。
方用益智仁、附子温阳补肾健脾,温煦津液上承;桑螵蛸、五倍子保护口腔粘膜不被破坏;当归、党参健脾益气养血促进溃破口腔组织的愈合;黄柏苦寒清热利湿可清除久羁口腔之湿热之邪;枳壳疏理气机促进机体及口腔局部的气血循环,使湿热之邪可早除,灼伤之组织尽快修复,气血流畅不瘀而生热;甘草调和诸药。过用苦寒或贪凉饮冷损伤脾胃者可加干姜、乌药温脾养胃;屡用苦寒治疗,伤阳损气而致大便秘结者可重用白术加干姜益气温阳润肠通便;湿热淤阻而致舌苔厚腻者可加白蔻仁、白扁豆、菖蒲醒脾利湿,口腔溃疡疼痛影响咀嚼对食物消化欠佳者可加鸡内金、焦三仙健胃消食,口腔溃疡引起口水较多者可加吴茱萸温阳健脾敛津,口腔溃疡疼痛影响睡眠时可加合欢花、夜交藤安神促眠,肝气郁结者可加柴胡、白芍、郁金疏肝解郁。由于饮食或其他原因导致慢性口腔溃疡急性发作,湿热内盛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但不可过用、久用,因气候变化而兼有表症时要及时解表。
 
3. 常见牙痛
常见牙痛多因过食膏粱厚味、辛辣之物致机体阳明火热炽盛,进而牙龈或牙周发炎而起,老少皆常见。临床患者单个或多个牙齿疼痛,常不能咬合,或见牙龈肿胀化脓,有时可见腮部肌肉肿胀疼痛,肿胀疼痛较甚时可见有发热。常伴有口苦,便干,溺黄,舌胖苔厚,脉洪实等症,有时虽平时疼痛不甚明显,但常在遇冷、酸、热时疼痛加重。其主要病机是阳明火热炽盛,邪热循经上行至牙床部位,阻滞局部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或邪热阻滞淤而伤肌败血化腐成脓。治疗以清泻阳明胃热为主,并嘱患者少食膏粱厚味,忌辛辣之物,小儿忌食甜食特别是睡前,并要常刷牙、正确刷牙。
由于刷牙较少或不得法使牙周脏污纳垢,久而化腐生热也常是造成牙痛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牙龈、牙床疼痛如因按装假牙不合适,磨损牙床诱发炎症而致者要及时修正假牙并适当服用一些消炎药,牙龈肿胀化脓者要及时引流排脓。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牙痛又有因性生活频繁损伤肾阴肾阳,或老年肾虚骨质疏松所致者,当按肾虚牙痛治疗。临床曾遇到一例牙痛患者,迭用中西药治疗数日不见好转,后经X线摄片见疼痛的牙齿下又长一新牙,牙痛是因新牙上攻所致,拔除疼痛的牙齿后,疼痛不再发生。临床不单牙痛是这样,其他疾病也一样,在久治不愈或不见好转的情况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尽可能做到全面检查不漏诊、误诊。
临床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心绞痛、心肌梗死的患者早期症状可能只有牙痛的表现,要注意鉴别,以免造成误诊而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常见牙痛方:石膏 知母 秦艽 独活 升麻 细辛 甘草。
方用石膏、知母、升麻清泻阳明胃热,秦艽、独活、细辛通经止痛,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便干难解者可加大黄、生地、火麻仁等泻热排便。素体脾胃虚寒者加益智仁、党参、干姜温阳益气健脾;肾阳虚下焦虚寒脉沉弱者可加附子、菟丝子温阳益肾,不必惧其阳明之热;阳明热盛兼有口舌生疮者可加黄连、栀子、生地、竹叶等清热解毒利湿。
 
4. 肾虚牙痛
齿为骨之余,肾主骨其华在齿,肾虚牙痛常因性生活频繁不注意身体保养损伤肾阴肾阳,或见于老年人肾虚骨质疏松者。因肾虚,牙齿、牙龈不耐寒热或其他邪气的侵袭,偶遇冷、热、酸、甜之外邪或内生火热之时,就会诱发牙痛。临床表现为牙齿松动稀疏而枯槁,或牙齿变黑缺少光亮,牙龈萎缩易出血,牙痛多为满口牙痛,患者常不能具体指出某个部位牙痛,遇冷、热、酸、甜或其他不适口感时加重,“肝肾同源”,在肝气不舒时也可能使牙痛加重。患者常见面色晦暗无光泽,舌淡苔白,脉儒弱,夜尿多,大便常不成形,易出汗,易腰酸,妇女常见月经量少等肾虚症状。因其主要病机是肾虚,虚不养齿,齿不耐邪或虚火上炎,故治疗以补肾虚为主,配以内清虚热以止痛,并嘱患者注意减少性生活的频率,慎风寒,少熬夜注重保养身体,忌食辛辣之物。
肾虚牙痛方:山萸肉 枸杞子 仙茅 山药 菟丝子 生地 地骨皮 益智仁 细辛 甘草。
方用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仙茅、山药、益智仁温阳益肾健脾,生地、地骨皮内清虚热,细辛散寒止痛,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舌淡脾胃虚寒者可加党参、白术、乌药益气健脾;阳虚畏寒者可加附子温阳;牙龈出血者可加仙鹤草活血止血;夜间汗多者可加生龙骨、生牡蛎、麻黄根涩津止汗,肝气不舒者可加柴胡、香附、枳壳疏肝解郁。
 
5. 常见牙龈出血(齿衄)
牙龈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因过食辛辣、膏粱易生湿热之品,或熬夜、过度劳累损伤脾胃,脾胃气虚失其正常运化功能,不能及时清理体内湿热之邪,湿热之邪积滞于阳明经,致阳明湿热淤滞生火,火热迫血旺行溢于脉外。或因肾虚不能养经,牙龈齿部经脉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减弱,血溢脉外成衄。因其血热不比阳热亢盛之血热,故常出血不甚,仅有少量渗出而已,且以夜间及晨起刷牙时多见。临床表现为晨起感觉口腔粘腻而略咸始知牙龈出血,或在刷牙时吐出少量血液,也可在呲牙吸气时感觉有少量血液衄出。患者常见有牙龈萎缩、牙齿稀疏,遇冷、热、酸、甜时可有牙痛的症状,舌红苔薄或厚腻,脉略沉数,大便易干等症状。因其主要病机是脾肾气虚,阳明湿热淤阻,故治疗当益肾健脾内清阳明湿热以止血。并应嘱患者忌辛辣,戒烟酒,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常见牙龈出血(齿衄)方:地骨皮 仙鹤草 茜草 白芨 地榆 生地 益智仁 甘草。
方用地骨皮、生地内清阳明湿热,仙鹤草、地榆、茜草、白芨活血止血不留瘀,益智仁温阳健脾益肾扶正起到方中太阳的作用且增强脾之运化功能,加速湿热之邪的疏通排泄,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出血量较多,口苦,舌红苔腻,大便干硬,小便短少,内热炽盛者可加石膏、知母、升麻养阴清热,兼有牙痛者可加独活、细辛通络止痛,素体脾胃气虚明显者加山药、党参、白扁豆、白术等益气健脾,脾肾阳虚下焦虚寒者可加菟丝子、仙茅、附子等温阳益肾,肝气不疏者加柴胡、枳壳疏理气机。
 
6. 病毒性唇炎
病毒性唇炎一年四季常见,以小儿为多。就西医而论常因感染某种病毒所致,就中医而言,多因过食煎炸厚味之品内生湿热,脾却不能及时消化运输之,湿热淤积阻滞于脾,脾主肌肉其华在唇,故唇炎多因脾经湿热淤滞所致。临床表现为患者上下嘴唇及其周围瘀紫发红如涂脂,或干裂起皮,甚者嘴唇表皮粘膜脱落疼痛而易出血,少有肿胀疼痛者。常伴有咽红,便干,溺少,舌红苔黄,脉数等症状。既然其病机是脾经湿热淤滞,因而治疗当健其脾,疏其滞,清其热,导其湿。并嘱患者忌辛辣,清淡饮食,多饮水,忌过用苦寒损伤脾胃。
上下嘴唇因内热炽盛而起疱者多不属病毒性唇炎,其疱初起患者多有胀木的感觉,随后多溃破流水结痂,多因内热炽盛循经烧灼淤滞口唇肌肤所致,病因虽属里热但病位在表,为里热外泻之象,内热常随疱的溃破流水而减轻。病毒性唇炎患者多不起疱,为脾经湿热的外在表现,病象在表病位在里。
病毒性唇炎方:板蓝根 黄芩 当归 党参 柴胡 枳壳 丹皮 益智仁 甘草。
方用板蓝根、丹皮、黄芩清热解毒、凉血利湿抗病毒,益智仁、党参温阳健脾防苦寒伤脾,脾健,运输功能增强,内不滞则热不易再生。柴胡、枳壳、当归理气疏肝健脾,防脾病受肝克制,且肝主疏泄,肝气疏气机通利也有利于湿热的排泄导出。甘草调和诸药且有清热解毒之功。临床患者脾虚饮食欠佳者可加山药、鸡内金、白扁豆、焦三仙益气健脾消食,大便秘结者可加大黄泻热通便,有过食寒冷史者可加干姜、乌药温脾养胃,舌淡脉弱下焦虚寒者可加附子、干姜、仙茅、菟丝子等温阳益肾培补下焦,舌苔厚腻者可加藿香、佩兰、生薏仁等芳香健脾化湿祛湿疏利中焦,内热炽盛易着急者可加菊花、白芍、白蒺藜清热平肝疏肝。有其他兼症者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加减,不惧其局部之热象,不畏其整体或某脏腑之虚寒,正确应用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合理配伍辨证治疗。
 
7.口角发炎
口角发炎临床小儿多见,多为脾胃积热所致,但常有脾虚的一面。临床表现为口角单侧或双侧干裂疼痛难以张口,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多薄腻,常不思饮食,大便多干,小便或黄少,脉多弱。多因过食辛辣、煎炸焙烤之品内生火热,或暴饮暴食食积生热,而脾虚不能及时将其转化吸收排泄,致使脾胃积热上蒸而发于口角。其主要病机是脾虚不能及时转输机体内生之食积、湿热,故治疗当以益气健脾助运化为主,兼以消积通腑泻大肠,使湿热之邪由肠道排出,同时也避免食积生热。并嘱患者忌辛辣、煎炸,避免过度饮食使食积伤胃生热。
口角发炎方:白扁豆 枳实 山药 益智仁 焦三仙 大黄 甘草。
方用白扁豆、山药、益智仁温阳益气健脾,促进脾胃之消化运输功能,减少湿热的淤积阻滞。枳实升清降浊、利气健脾疏通中焦之气机以利于湿热之邪的排泄及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焦三仙消食化积免生湿热,大黄通腑泻热使湿热诸邪由肠道排出而不上蒸,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脾虚较甚者可加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舌淡苔薄脉弱有下焦虚寒之象者可加干姜、附子温补下焦,舌苔厚腻湿阻中焦者可加生薏仁、白蔻仁、藿香、佩兰、苍术等芳香健脾化湿,小便不利者可加竹叶、滑石粉清热利湿,口角红痛较甚者可加黄连、黄芩清热解毒利湿但量不宜大。切忌过用苦寒。
 
第六章 胃肠的疾病
胃肠疾病虽病变表现在胃肠,但多于整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辨证治疗除要注意局部的症状表现外,还要注意整体的辨证调节。现代临床胃、肠镜的广泛应用有助于我们对胃肠道的局部进行辨证,增强提高我们用药的针对性、准确性。
脾主运化,胃主受盛,互为表里,同居中焦,中焦者气机升降之枢纽,又胃肠者以降为顺以通为用,故胃肠病的治疗以升清降浊通利气机为主,补不可使其蕴滞,泻不可使其滑脱,要在使其通畅。
提壶揭盖法虽为临床治疗便秘的常用治法,但并不适应于所有的便秘证,其临床仅适应于外邪束肺,肺失宣肃的便秘或便秘兼有外邪者。其临床表现为大便多不十分干硬,患者常有便意但便时却很困难,常多兼有外感之症。其他如气秘、虚秘、燥秘、热秘等都不适宜此治法。
肺与大肠相表里,外邪束肺或过用收敛之品,肺气不宣不但可以引起便秘,同时也可能会导致大肠泄泻无度,遇到此种泄泻亦当使用提壶揭盖法,解表宣肺以止泻或减少收涩之品的应用。我就见过因汗多而过用收涩止汗之药,药后即泄的患者。
临床甲亢之人有时仅表现为每天十多次地泄泻,多消瘦,要注意鉴别。
 
1.常见浅表性胃炎
俗语说十人九胃病,浅表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疾病,多因外感、着急、劳累、饮食不当、饥饱无常或服用某些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损伤脾胃,脾胃气机不利失其正常运化功能,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及时运化转输精微物质,也不能及时排泄机体所产生的糟粕物质,致湿热或痰湿之邪积滞于机体胃之局部,复阻滞局部气血的正常循环,损伤破坏局部机体组织而引起胃炎症状的发生。治不得法或愈后不注重脾胃的保养,常使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临床患者常表现为胃脘部经常感觉隐痛或胀闷不适,有时有烧心感或呃逆、吐酸水,常见口苦,饮食减少,面色晄白或晦暗,消瘦,大便时溏,动则乏力,多舌淡苔薄或厚腻,脉弦弱。由于X线和胃镜的普及,准确诊断该病并不难,但在病人不愿做检查时,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临床常遇到一些病人由于心室壁肥厚,心脏扩大压迫胃囊,致使胃蠕动功能减弱,胃胀、饮食减少而长期按胃病治疗不愈者。也有因胃病消化机能减弱,饮食减少,机体营养匮乏,气虚而致心慌、气短无力,长期按冠心病、心肌缺血治疗不愈者。故久治不愈的胃炎者,或在胃炎发病的早期必须做必要的全面检查,除要与其他类似疾病相鉴别外,还要防止有胃溃疡、胃癌或其他胃病的发生。
本病病机主要是胃肠、中焦受损而气机不利,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及时排邪,内生之痰湿、湿热之邪复阻碍脾胃气机的正常运行,引起中焦气机郁滞。故治疗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兼以活血祛邪以疏通中焦之气机。临床胃镜的普遍应用为我们准确判断所夹之实邪是痰湿、湿热亦或瘀血或其他提供了帮助。如胃镜下见胃之局部有瘀斑者多为气滞兼有血瘀,胃粘膜潮红、鲜红者多为湿热淤滞,胃粘膜苍白表面粘液较多者多为气滞痰湿淤阻,胃粘膜皱褶乏津者多为脾胃虚寒、气阳不足,胃粘膜鲜红乏津者多为胃之阴津不足之象,胃之粘膜暗红而疼痛较甚者多为气滞寒凝血瘀所致……。胃镜下有其他所现者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其他生化检查,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嘱患者调情志,少着急,按时休息,慎劳累,饮食宜清淡,要按时定量切勿暴饮暴食,忌辛辣、冷饮,尽可能避免服用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慎风寒避免外邪对胃肠的侵袭。
近来发现许多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常兼有慢性咽炎的表现,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同时要首先治疗慢性咽炎,因为有慢性咽炎时常说明上焦有伏热的存在,上焦有邪常使上焦气机不利,上焦气机不利常能影响中焦气机的通利,中焦气机不利则胃肠疾病难愈。说到上焦又当想到下焦,下焦气机不利也同样会影响中焦之气机,总之三焦气机通利才有利于疾病向愈。
常见浅表性胃炎方:柴胡 枳壳 茯苓 当归 党参连翘 鸡矢藤 焦三仙 益智仁 甘草。
方用柴胡、枳壳、茯苓、当归疏肝理气健脾,增强中焦疏泄运化功能,由于本病多为慢性患者,久病多瘀,方用当归还有养血活血、防瘀养胃之能;党参、益智仁益气温阳健脾,增强脾胃的运输转化功能,促进实邪的转化排泄;焦三仙消食化积健脾养胃,可减轻脾之运化负担加快胃之自身修复,其中麦芽兼有疏肝理气之能,患者有吞酸、吐酸水现象者不宜使用焦山楂;邪久居胃腑常有化热之势,用连翘可清其邪热;鸡矢藤健胃消食、通络止痛为常见胃病之必备良药,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脾虚气虚明显者可加黄芪、山药、白术益气健脾,脾虚湿阻舌苔厚腻者可加藿香、厚朴、白扁豆、白蔻仁等益气醒脾化湿;贪凉饮冷脾胃寒象明显者加干姜、附子、乌药温胃散寒;烧心吞酸者可加黄连、吴茱萸、瓦楞子清热疏肝敛酸;胃脘疼痛明显者可加元胡、白芍、川楝子理气止痛;易着急生气者加郁金、菖蒲、远志开窍解郁;呕吐痰涎者可加半夏、生姜温胃降气化痰;胃脘不适夜不能寐者可加菖蒲、半夏、合欢花、夜交藤宁心安神;大便稀溏者可加赤石脂、石榴皮收涩止泻,舌红无苔者可加少量桂枝温阳化气蒸腾津液;长夏季节气候潮湿时可加藿香、佩兰、滑石粉化湿醒脾;下焦虚寒不利于中焦气机运行者可加菟丝子、附子、仙茅等温补下焦,咽红有咽炎者可加谷精草、鸡冠花、薄荷疏风散热。治疗过程中有感外邪者及时解表祛邪。有胃镜报告者,根据检查结果适当加减,如有瘀斑加丹参、红花活血,有红斑者加少量黄连以清热,胃粘膜苍白表面粘液较多者可加山药、白术、苍术益气健脾祛湿,胃粘膜鲜红有阴虚之象者可加玉竹、石斛滋养胃阴。
 
2.胃阴虚型胃炎
胃炎有好多种,胃炎按中医辨证也可分若干证型,胃阴虚胃炎就是其中一型。多因过食辛辣、煎炸之物素体阴虚,或过多使用一些具有损伤消耗脾胃之阴津作用的药物,致使脾胃之阴津亏乏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消瘦,胃脘胀而隐痛,口感粘腻不爽,食物在口中常久嚼难咽,常咽干思饮,大便干硬,小便短少,舌红而光剥无苔,脉弱涩。胃镜下可见胃之粘膜鲜红乏津,胃液较少。患者胃阴虚胃液匮乏时,有时可能只表现为胸前、胃脘部有搦缩感,当详细辩证。胃阴虚型胃炎的主要病机是胃之阴津亏乏不能濡养润泽胃之肌肉、粘膜,胃壁肌肉不得濡养则胃之蠕动功能减弱,相应的胃之排空时间延长,也即胃主降的功能减弱,胃液亏乏胃内粘膜不得胃液的润泽,则胃内容物常不能得到很好的搅拌和初步吸收,就会导致食积的现象,也即胃之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减弱。胃不降则机体中焦枢机不利,胃之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减弱则机体气血生化来源不足,进而影响机体整体功能。治疗当滋阴益气、健脾消食、化积养胃。嘱患者忌辛辣,戒烟酒,适当饮水,少生气,避免使用有碍胃之功能的药物,特别是一些易伤脾败胃的刺激性西药抗生素。
胃阴虚胃炎方:太子参 石斛 鸡矢藤 益智仁 当归 麦冬 茯苓 炒二芽 山药 甘草。
方用太子参、山药、石斛、当归、麦冬益气健脾养血、滋补胃阴,加茯苓、益智仁温阳益气、健脾渗湿不使滋阴发生淤滞腻胃,鸡屎藤健胃消食、通络止胃痛,炒二芽健胃消食化积疏肝理气助消化,甘草调和诸药。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稍加枳壳疏理气机有助于津液在胃部的输布流通,不致使所补之津液淤积于机体局部而变生它病,切记量不宜大。临床三焦不利者可根据邪气的性质和阻滞部位的不同加用一些温阳、理气、解表、化瘀、除湿、消食之品,下焦虚寒不能温煦津液上承者可加桂枝、附子、菟丝子、干姜等温补下焦,大便干硬难解者可加鸡血藤、火麻仁、何首乌等润肠通便,情志抑郁不随者可加香附、郁金、菖蒲疏肝理气,恐柴胡有伤阴之弊不宜用之。睡眠欠佳者可加琥珀、枣仁、夜交藤、合欢花宁心安神促眠。久病入络,胃病久治不愈者可加丹参活血化瘀养血通络,甚者可加土元祛瘀通络。
 
3.急性肠炎
急性肠炎以夏季多见,症状较轻者人们习惯使用一些诸如氟哌酸、硫酸庆大霉素、黄连素什么的消炎止泻药。泄泻较重,伴有腹痛、高热、呕吐时,诸多患者恐怕脱水急于止泻,认为输液治疗较快,因此输液已成为治疗轻、重急性肠炎的普遍现象,使用中药者已很少。然而常有些患者对多种抗生素过敏,或偏嗜中药,或症状较重而使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明显,有时也常会选择使用中药治疗。急性肠炎患者临床多表现为泻下溏薄如水样,重者常伴有高热,腹痛,肛门灼热或坠胀,口干,纳呆,气短乏力,舌红苔黄或厚腻,脉洪或弱涩等症状,中医辨证多为湿热证。常因饮食不洁内生湿热,或外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肠道,破坏肠道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其传导、吸收功能失常所致。其病机是湿热之邪内蕴肠道,肠道气机失常,气血运行不利,大肠对水液的再吸收功能减弱,糟粕、水液混杂而下形成泄泻,肠道气机不利则腹痛,湿热熏蒸易发热,大量水液下泄体内缺少水分则会出现口干、气短乏力的现象。治疗常须清热解毒利湿,及时清除肠道湿热之邪疏理气机以止泻。要避免过早使用涩肠止泻之品,湿热不除过早止泻常会导致腹胀、呕吐,泄泻久治不愈的后患。嘱患者忌辛辣、冷饮,注意饮食卫生,不食过期、变质食物。补充足够的水分,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的紊乱。夏天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和饮水,减少体力的过度消耗,增强机体的抗病御邪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急性肠炎的泄泻与机体受寒或食积消化不良引起的泄泻在症状、病机及治疗预后方面都有所不同,要注意鉴别。急性肠炎的泄泻常伴有高热、腹痛、肛门灼热或坠胀、口干的症状,病机为湿热内蕴,治疗一般清热解毒利湿即可,不可过早使用涩肠止泻之品。机体受寒引起的泄泻在泻下时或泻前常有肠鸣的现象,多无腹痛的症状,如无寒邪束表的外感时多不会发热,一般都有感受寒邪的病史,病机多为寒湿内扰,治疗常须温中祛寒止泻,可早用涩肠止泻之品。伤食泄泻多有暴饮暴食的病史,泄泻多酸臭常伴有不消化的食物,常伴有嗳腐吞酸、腹胀、纳呆,舌苔厚腻等症状,病机多为食积碍脾,脾失健运而泄泻,治疗当消食化积健脾止泻。
泄泻更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临床要注意全面认真仔细地检查,做好鉴别诊断减少误诊。
急性肠炎方:秦皮 葛根 黄连 白头翁 益智仁 白扁豆 焦三仙 甘草。
方用白头翁、秦皮、黄连、葛根清热解毒利湿,白扁豆益气健脾渗湿且不助热,焦三仙消食化积健脾,益智仁温阳健脾,脾健可加速湿热之邪的排除,且可防苦寒之品的败脾伤胃之虞,甘草调和诸药。临床高热者可加芦根、石膏生津养液退热,腹痛者可加白芍、川楝子理气止痛,素体脾虚可加山药、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素体脾胃虚寒或有饮食冷饮之史者可加干姜、乌药温中散寒,舌淡脉弱下焦虚寒加附子、菟丝子、巴戟天等温补下焦,泄泻溏薄如水样且次数较多者可加车前草(子)利小便以实大便,舌苔厚腻不思饮食者可加苍术、白蔻仁、佩兰等醒脾化湿,肠炎后期湿热已除者可适当加用赤石脂、石榴皮、乌梅等涩肠止泻之品。
痢疾亦可参照此方加减治疗。
 
4.慢性结肠炎
慢性结肠炎临床以成年人较常见,患者多消瘦,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多,大便稀溏或夹有粘冻,便前常有腹痛的感觉,多舌淡苔薄白,脉弱涩,常有遇寒即泄的现象。多为肠炎早期不能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彻底清理肠道湿热病邪,或脾胃虚弱对肠道湿热之邪清除无力,或过用苦寒寒敝湿郁,使湿热之邪长期羁留淤积于机体肠道局部,淤积阻滞肠道的正常气血运行,破坏肠道的正常功能,使肠道不能对移至肠道的食物糟粕中的水分及其他精微物质重吸收利用,肠道中积滞的水分过多而引起泄泻,其无论整体辨证属虚属寒,肠炎久治不愈的根本仍在于肠道局部的湿热之邪未能彻底铲除清理,故本病多属虚实夹杂证。主要病机是湿热淤滞,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肠道的再吸收功能减弱,水湿淤积而泄泻。腹痛是因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寒主收引,遇寒更加重了气血的运行不畅、肠道的再吸收功能的减弱,故常有遇寒即泄的现象。治疗常须温阳益气健脾、利湿清热祛邪,兼以理气活血、涩肠止泻。脾健胃强脾之运化功能增强一者可增强恢复肠道的再吸收功能,亦可促使湿热之邪的及早祛除,兼以利湿清热可望彻底清除肠道的湿热病邪以除病根防其复发。湿阻,气机郁滞则血行不畅,外加久病易入络,久病患者易抑郁,故治疗的时候常须配伍理气活血之品,使气行血活则肠道的再吸收功能增强。配以涩肠止泻可以减少患者腹泻的次数,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但不可过用,避免敝邪留寇。临床许多慢性结肠炎经久不愈或愈后反复发作恐怕就是只知扶正不知祛邪、只知涩肠止泻不知理气活血疏理气机的结果。嘱患者调情志,忌辛辣,少冷饮,慎风寒。
慢性结肠炎方:党参 白术 茯苓 葛根 秦皮 黄连 白扁豆 益智仁 赤石脂 当归 甘草。
方用党参、白术、茯苓、白扁豆、益智仁温阳益气、健脾养胃,秦皮、葛根、黄连清热解毒利湿,赤石脂涩肠止泻,当归活血养血行血可增强肠壁的血液循环有助于肠道再吸收功能的恢复增强,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腹痛者可加元胡、白芍活血理气止痛,泻时腹痛或腹痛即泄,或大便见有泡沫者可加防风祛风胜湿,素体脾胃虚寒者适当调整温阳健脾、清热利湿各药的用量,舌苔黄腻湿阻中焦者可加白蔻仁、苍术、茵陈、佩兰等化湿醒脾,三焦枢机不利者可加枳壳疏理三焦气机,久病不愈患者有抑郁之象者可加柴胡、香附、郁金、菖蒲等疏肝理气开窍解郁,舌淡、脉弱下焦虚寒者加干姜、附子、菟丝子温阳益肾,饮食欠佳或有食积者可加焦三仙、鸡屎藤、鸡内金等健胃消食化积,泄泻次数过多可加石榴皮、乌梅等涩肠止泻,水样便可加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遇有时邪袭表表症时及时解表。
 
5.五更泄泻
五更泄泻又称黎明泻,大多认为是肾阳亏虚不能暖脾所致,习惯使用四神丸温阳暖脾涩肠止泻治疗。我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一直使用四神方治疗五更泄泻,但总感觉效果不太理想,仔细观察、认真检查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反复思考认为,五更之时阳气时升,机体脾肾之阳得天之阳助,即使阳虚又怎会泄泻?临床所见五更泄泻轻者常在晨起之时泄泻一次或数次,然后一整天如无特殊情况一般不会再次泄泻,并非在五更之时必泻,只有重症患者才在五更之时不能贪睡而起床泄泻。患者常伴有体虚、纳食不馨、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或腻、脉弱涩等临床症状,而很少有阳虚畏寒、遇寒即泄的临床表现。个人认为五更泄泻者多是脾肾气血亏虚所致,脾肾气血亏虚运化无力或有湿阻,使机体消化、升提、开阖、排泄等功能减退,食物在体内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五更之时机体各项功能活动经过一整夜的修整开始运作,特别是在起床之时或之后气血须根据活动特点重新分配到身体各部进行各项生理功能活动,相对而言此时肠道所得到的气血就会较少,气血亏虚则升提固涩更显无力,外加湿邪淤滞肠道,肠道气机不利气血不太顺畅,故脾肾气血亏虚开阖功能失司而致泄泻。而气血同源,气者阳也,气血亏虚常表现出类似阳虚的症状,故人们在很多时候常把气血亏虚误认为是阳虚。鉴于此种认识,我临床治疗五更泄泻一改过去温阳益肾、涩肠止泻的四神之法,而用益气养血、健脾祛湿的四君之法,兼以涩肠止泻,并嘱患者少食冷饮,慎避风寒免伤脾肾,感觉效果颇佳。当然不可一概而论。
五更泄泻方:党参 白术 茯苓 山药 葛根 益智仁 白扁豆 赤石脂 石榴皮 当归 甘草。
方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益气养血、健脾渗湿,增强机体消化、运输、升提、固涩之能;益智仁温阳健脾益肾更有涩肠之能,葛根升阳举陷升清降浊同时可以补充机体由于泄泻而丢失的水分;赤石脂、石榴皮涩肠止泻,当归活血补血可以增进肠壁的血液循环,促进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脉濡弱、小便多,下焦阳气虚寒者可加干姜、附子、菟丝子等温阳益肾;饮食欠佳者可加焦三仙、鸡屎藤等健胃消食化积;腹胀内有寒积者可加干姜、乌药、厚朴等温中祛寒除胀,性格抑郁易生气或嫌肠道气机不利者可加柴胡、枳壳、香附等升清降浊疏理气机以止泻;便前有腹痛肠鸣者可加白芍活络解痉止痛、防风祛风除湿止鸣;湿邪久淤肠道有化热之象者可加少量黄连清热祛湿驱邪。
 
6.习惯性便秘
习惯性便秘其与小儿便秘、内热炽盛之便秘、老年性便秘、产后便秘、虚秘、气秘,巨结肠、痔疮、直肠癌等疾病引起的便秘都略有不同,多见于青、中年妇女,成年男性如无其他疾病一般较少见。多因妇女经、产失血,或妇女常年劳累饮食失常、工作生活压力较重损伤脾胃,后天失补,气血生化乏源,肠道肠壁失润,肠道蠕动迟缓而便秘。临床患者常表现为数日大便一次,且便质硬而难解,但常并非十分干硬,多日不便时常有腹胀的感觉,便秘下焦腑气不通,浊气上升常导致患者口苦、不欲饮食、易着急生气,妇女多月经量少,舌质多红苔常厚腻,脉多弦涩,具有经年累月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特点。其主要病机是血虚津伤,肠道肠壁失润,肠道蠕动迟缓。故治疗当益气健脾养血生津以润肠通便,兼以疏理三焦气机以促进胃肠的蠕动,不宜贪图一时之快而过多地使用果导片、三黄片、蕃泻叶等刺激性泻下之品。
嘱患者忌辛辣,调情志,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新鲜蔬菜和粗纤维食物,多食具有滋阴润肠作用的水果,不食葡萄、橘子等有涩肠生火作用的水果。冬天多食胡萝卜、山药、大白菜具有很好的润肠作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便秘因其他疾病引起者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习惯性便秘方:白术 茯苓 当归 生地 枳实 厚朴 火麻仁 桃仁 大黄 何首乌 甘草。
方中白术有益气健脾、养血、疏肝润肠促进胃肠蠕动的功能,用量宜大,常须在40g以上;茯苓益气健脾有促进胃肠蠕动的功能,但有利水渗湿之弊,用量不宜过大;何首乌、当归、生地生血养血润肠,火麻仁、桃仁内含脂质有润肠通下之功为医界共识;枳实、厚朴、大黄取承气汤之意疏理肠道气机泻下通便;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有肝郁气滞之象者可加柴胡、香附、郁金疏肝理气解郁,气虚者可加党参、山药、白扁豆健脾益气,舌淡苔薄脾胃虚寒者可加益智仁、干姜等温阳健脾,脉濡弱下焦虚寒者可加附子、菟丝子、淫羊藿等温阳益肾,兼有内热时可加知母滋阴清热且要加大大黄的用量,月经量较大者可在经期加用仙鹤草、地榆、茜草等活血止血以减少血液的损伤,平时白带较多者可加芡实、山药等益肾祛湿止带,遇外感时及时解表。
 
7.气秘
气秘或曰郁秘,多见于性格抑郁内向易着急生气的肝气郁滞之人,以女性为多。临床表现为便秘、便难,但常不十分干硬,患者除有便秘外,常伴有胸闷、胁痛、腹胀、嗳气,饮食、睡眠欠佳,月经不调,舌淡、脉弦等肝气郁结的症状。因患者性格抑郁内向肝气郁滞,或一时着急生气机体气机不畅,三焦气机不利,肠道郁结失于传导,糟粕不能及时下泻所致。其主要病机是肝郁气滞,糟粕不运。治疗当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兼以润肠通便,切忌见秘即泻。嘱患者调情志,忌辛辣,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以减少肝气郁结的机会。
气秘方:柴胡 枳壳 香附 郁金 当归 菖蒲 桃仁 火麻仁 甘草。
方用柴胡、枳壳、香附、郁金、当归、菖蒲疏肝理气解郁,桃仁、火麻仁润肠通便,甘草调和诸药。大便干硬难解者可改枳壳为枳实加大黄泻下,饮食欠佳者可加鸡内金、焦三仙健脾消食化积,睡眠不良者可加合欢花、夜交藤、琥珀镇静安神催眠,素体脾虚者加山药、党参、白术、白扁豆等益气健脾,下焦虚寒者加附子、干姜、菟丝子、巴戟天等温补肾阳,兼外感时及时解表,上焦气机郁闭者可加杏仁、麻黄宣肺解郁。
 
8.老年性便秘
老年性便秘为老年人常见疾病,也是诱发多种老年疾病的常见原因,积极治疗可为老年人减少多种痛苦。老年便秘多因老年人肝肾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减退,以及活动减少,使肠道失润,蠕动排泄功能减弱所致。临床表现为大便粗大干硬,常数日不解(虽数日不解,但大便不干硬,无腹胀者不属便秘证),多伴有腹胀、饮食减少、睡眠不良,舌胖质红苔厚腻,脉滑实等症状。许多老年人以长年服用三黄片、果导片、通便灵、蕃泻叶等刺激性泻下药来维持大便的畅通。因老年便秘以肝肾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减退,胃肠蠕动、排泄功能减弱为主要病机,故治疗当益气健脾养血、补肝益肾润肠,培补气血促进胃肠蠕动以通便,不可过多使用或依赖刺激性泻下药。刺激性泻下药虽能使老人有一时之快感,但久之常会伤血耗气加重便秘而不利于治疗。当大便多日不解,口服药无效时可考虑灌肠或直接用手抠之。
要嘱老年人多活动,勤锻炼,清心寡欲少生气,忌烟酒,饮食以清淡高营养粗纤维食物为主,要细嚼慢咽,多食季节性蔬菜,少食反季节棚菜,闲来无事可多敲几个核桃吃一吃。因便秘努挣用力过大常会导致心脑血管病的猝发,因此要劝解老年人在便时不要用力过大,最好用座便器,便后要慢慢站起。
淡肉苁蓉有补肝益肾润肠通便的作用,用于老年性便秘有良效,但该产品多产于沙漠地带,具有良好的固沙作用,为了保护环境应少用或不用。
老年性便秘方:白术 茯苓 当归 生地 枸杞子 山药 益智仁 锁阳 火麻仁 桃仁 甘草。
方用白术、茯苓、益智仁温阳益气健脾生血,促进胃肠蠕动(白术用量宜大,多在40~60g之间),枸杞子、山药、锁阳、当归、生地补肝益肾生血润肠,桃仁、火麻仁润肠通便,甘草调和诸药。临床患者腑气不通腹胀者可加枳实、槟榔理气通便,血虚明显者可加何首乌、鸡血藤、阿胶等补血养血以润肠;脉弱,畏寒,四肢欠温、舌体淡胖者可加仙茅、附子、巴戟天、菟丝子、紫河车等温阳补肾;气虚者可加党参、黄芪益气;饮食不佳,舌苔厚腻者可加鸡内金、焦三仙、白蔻仁、厚朴化湿健脾消食;睡眠不良者可加合欢花、夜交藤、酸枣仁等镇静安神催眠;易着急生气者加柴胡、白芍、白蒺藜、枳壳平肝理气;老年人阴虚见舌红无苔者可减白术、茯苓加太子参益气养阴,生地易熟地,另加少量桂枝温阳生津;有前列腺增生小便不利者可加王不留行行血利尿疏通局部气血。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