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曰:“小华之山,其草有萆荔;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心痛。注:乌韭在屋,曰昔邪;在墙,曰垣衣”。案:本草云:“乌韭生山谷石上”。唐•苏恭注谓之石苔;陶注云:垣衣,主治心烦、欬逆。
竹山有草,名曰黄雚;其状如樗,浴之已疥。案:《本草别录》云:“对庐主疥,煮洗之似庵闾”即此也。
浮山有草,名曰薰草;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案:《本草别录》云:“薰草去臭恶气”。
天帝之山有草,名杜衡;食之已瘿。案:《尔雅释文》引本草云:“味辛,香人衣体”。陶注:根、叶都似细辛,主胸肋下逆气,温中,风入脑户,头肿痛,多涕泪出。
昆仑之北,有草曰(艹賓);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案:《吴普本草》主暴热,下水气,利小便。陈藏器云:“人乳和丸服,止消渴”。
中曲之山,有木曰櫰;食之多力。案:《大戴礼易•本命篇》云:“食木者多力而拂广”。《尔雅》云:“褱,续断也”。《本草别录》云:“续断,一名接骨,一名槐”。陶注云:有接骨树。颜师古注《急就篇》云:“续断,即今所呼续骨木”。
符禺之山,有木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案:《本草经》云:“山茱萸,一名蜀枣”。《别录》云:“主耳聋”。唐•孟诜《食疗本草》云:“干枣,主耳聋”。
历儿之山,多栃木;其实如楝,服之不忘。案:《玉篇》云:“栃,木名,实如栗”。《尔雅翼》云:“楝实如小铃,名金铃子;俗谓之苦楝”。唐•甄权注本草云:“主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不入汤使”。
脱扈之山,有草名曰植楮;实如棕荚,可以已癙,食之不眯。案:《本草别录》云:“楮实亦名谷实;主充饥,明目”。唐•王焘《外台秘要》云:“主身面石疽”。
阳华之山,其草多(艹諸)藇;多苦辛,其实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疟。案:若辛,郭璞《图赞》[29]作若华。云:疗疟之草,其实如瓜,二字以形讹。《说文》(艹諸)注:(艹諸),蔗也。《艺文类聚》引张协[30]《都蔗赋》云:“皋苏妙而不逮,皋苏味如饴,故以比蔗”。《广雅》“皋苏,白(艹咎)也”。《玉篇》云:“(艹咎),草名;其实似瓜,食之治疟”。是(艹諸)藇类(艹咎)可证。又宋•龙衮《江南野史》云:“卢绛中病痁疾疲瘵,梦白衣妇人曰:食蔗可愈”。《本草别录》主下气,和中,是蔗可已疟。(艹諸)藇即蔗可证。
大騩之山,有草如蓍;而毛青华白实,其名曰(艹狼),可以已腹病。案:《本草别录》云:“狼毒生秦亭山谷”。陶注云:宕昌亦出之,与防葵同根,为疗腹内要药”。案:《山海经》所记草木之可已疾者,多足与本草相发明;而郭注不之引证,异于治《尔雅》之例,爰举其似者略为补笺,以取资夫名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