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医案 【宗源闲话】(13)从一例医案说起

醫道宗源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12/04/23
帖子
3545
获得点赞
1154
声望
113
很久不读医案了。
不是说 读医案不好。
正相反,个人还是非常推荐读医案的。——这是快速提升自已眼界、熟悉临床的一个捷径。
个人在九几年的时候读得多,大量大量的读。那些年提升的很快。但是,读医案也会局限住自己的眼界。尤其是到理法突破的时候,还是要回到经典去的。医案,只是前人走过的地方。前人足迹渐稀的地方,还是要自己去走的。所以,医案,只是渡船,绝不是全部。

周慎斋医案
【查应希,七月内感风,至八月身热不退、泄泻、喘促、脉大而豁,此肺虚而内有伏水。用五苓散加人参二钱、干姜一钱,一服而痰泻退,仍有余热,再用四君加半夏、柴胡、姜、枣,煎服愈。】

俗话说“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从这则医案中,就能看出 周慎斋老先生 的功底,——认证精准、用药精准、描述精准。果然老辣。
【宗源品读】:
在这则医案中,注意两个字——【感风】。
看起来这是一例“外感风证”?
其实不然。这是一例由于“外风”引动“内风”,并导致脏腑进一步失衡的经典案例。
首先,是“外风”引动“内风”,导致肝气亢盛,肝木太过而克脾。脾土受克,运化失司,而见【泄泻】。
由【泄泻】,而导致中焦衰惫、中气不足,而见【喘促】。此土不生金之故也。故见【脉大而豁】。
【脉大而豁】者,脉大,是因为肝风亢盛也。而豁,乃是中气亏虚,脉不能充盈之故也。
周氏言【此肺虚而内有伏水】,乃是木旺克土、土不生金,而至“肺虚”也。肺虚,亦可见【喘促】。所谓“伏水”,非是肺中有 伏水 。乃是脾土衰弱不能运化水谷,导致精微停聚蓄积而如饮状,故曰“伏水”也。故周老用“五苓散加人参二钱、干姜一钱,一服而痰泻退”,熟悉“五苓散”的朋友不难看出,此处“人参二钱、干姜一钱”的用量了,也就不难看出,周老立方是以 “健脾运化 为主”而“利湿行水 为次”的意思了。脾能复其运化,故“一服而痰泻退”。
要注意这个“痰泻”的“痰”字。
正是因为这个“痰”字,可知此时的“腹泻”不仅仅由于“木克土导致的脾虚腹泻”,还有“由于脾虚进一步导致痰饮停聚、并且 痰饮 已经从 脾虚失运 的结果 进一步变成了 腹泻 的另外一个 病因 了”。从这里,就知道“此病已经迁延了不少时日了”。而这里,与文中周老记载“七月内感风,至八月身热不退”的几十天的时间跨度是吻合的。
这是“急则治其标”。
这里能看出周老的用药先后次第的把握,是非常精准而明晰的。
我们前面分析了,——此证是由于“外风”引动“内风”,并导致脏腑进一步失衡的经典案例。为什么周老不走上来就治“肝”?走上来“疏风泻肝”不是更直接吗?
呵呵,还记得仲景的 “见肝实脾” 吗?这就是了。
为什么不能走上来就用 “疏风泻肝”?
这是因为其人已经 “脉大而豁"。这是中气亏虚之故,此时是当不得削伐的。故,当先健脾补中,乃可攻伐、消散。
现在在回头看【身热不退】一句,到【一服而痰泻退,仍有余热,】可知此热显然就是 肝气过 之故。气有余,便是火了。邪在少阳、厥阴,故用【柴胡】疏散即可。看周老【再用四君加半夏、柴胡、姜、枣,煎服愈。】时时顾脾,可见其用药防护之严谨矣。
仲景曾一再强调【用药次第】,不可疏忽的。
 
由版主最后编辑:
好,医案品评说完了。
既然本文标题是《从一例医案说起》,显然品评医案并不是本文的重点。
那么本文究竟想说什么?
呵呵,我想说的是,在我个人的【医工分级】中,这种水平才仅仅是【明医之境】。
而这个【明医之境】,不过是【下工上】到【中工下】的层级。
扁鹊、仓公、仲景、孙真人、陶真人才不过【中工上】到【上工下】的层级。
真正的【上工】,是通乎仙道的境界。
别读几天医书,就开口闭口谈【上工】。
我们先把【下工】做好吧。
 
由版主最后编辑:
一则好的医案,是读者一眼就能看出好来。
一则好的医案,必然是真实的医案。
有些医案,文字中就会打架。
这个不是囿于自身的学术造诣;便是有意生造了。生造的东西,是架不住严密的分析和推理的
 
由版主最后编辑:
【查应希,七月内感风,至八月身热不退、泄泻、喘促、脉大而豁,此肺虚而内有伏水。用五苓散加人参二钱、干姜一钱,一服而痰泻退,仍有余热,再用四君加半夏、柴胡、姜、枣,煎服愈。】

北丐医案推荐,仔细研读,推敲浅见如下,贻笑大方了。

初发仅感风二字,风为阳邪,初入化热可知,历经一月且见泄泻,三阳俱传而阴转入太阴可知。
当前症状,身热、泄泻,喘促,脉大而豁,身热是外邪未解,泄泻可能是热迫下利久而伤阳也可能是寒凉太过、误下损伤中阳,据其案前所论补中章节,当是脾虚泄泻。喘之一症,为气机不利所致,病一月后作且脉大泄泻,唯里热与伏饮相合作喘一途可解。病初不作喘,乃因风与饮不作喘。其后用四君加小柴胡去黄芩当是发散少阳余热之意,也证明其喘为热与饮合。饮从何来?有泄泻故非脾所生,乃肺之伏水,病前即有。
所以高明在于从脉大而豁断出泄泻属太阴虚,喘属热与饮合。但若多问其泄泻是否噦臭抑或是完谷不化及小便颜色当不难辨,其未予记叙,当有故为高深之嫌(呵呵,瞎猜啊)。
其治高明在于先固中阳而利水饮,待水利泄止,正气来复,再加柴胡逐邪外出。若见热用寒,水饮必剧,喘当加甚。此时五苓散之用已是仲景方之发挥,五苓散加人参为春泽汤,治肠虚泄泻,小便不利。并加干姜温太阴而复其阳。
 
案中隐藏两味中药---白术、甘草
为何开始没有用,而后面又用到呢?
 
由版主最后编辑:
很多医案所描述症状根本不足以说明如何用药,其读来滞涩难明。暑病仲景中暍篇,仅有2方,一治以辛凉甘凉,一治以吐出伏痰,则治暑之常法有矣。然病暑而下泄,痰邪已有向下之出路,则邪下行为顺,仿仲景泻心陷胸两法而合一为用,一则痰为虚痰,二则热为虚热。姜桂两药不加为顺,加有升弊。后有余热又用小柴胡法。
这案其实实不可法,孟英暑热兼痰之案尤多,可法而无弊。病温者木火升散,其脉之大而豁,于戴阳脉类似,案中所有症状又无法分辨,若误用,则温病之冬不藏精之虚人,不死也难。
 
【查应希,七月内感风,至八月身热不退、泄泻、喘促、脉大而豁,此肺虚而内有伏水。用五苓散加人参二钱、干
呵呵,老叫花带你看两个地方:
1、【乃肺之伏水,病前即有。】这个再想想,在伤寒论中“肺之伏水”有用 五苓散 的么?
2、【所以高明在于从脉大而豁断出泄泻属太阴虚,喘属热与饮合。但若多问其泄泻是否噦臭抑或是完谷不化及小便颜色当不难辨,其未予记叙,当有故为高深之嫌(呵呵,瞎猜啊)。】其实周老头已经说过了,是【痰泻】。这个你好像没太注意哦。痰泻,自有 痰泻 的症状的。找找看看。
——————————————————————————————————————————
从您的分析中,就能明显看出,您还在外围着眼。要加油走进去,去听听脏腑说话。
【三阳俱传而阴转入太阴可知】,呵呵,这个就未必了啊,一般来说,风邪的特点,其病善走上,入手三阴三阳的更多些,而很少有走足六经的。寒邪善走足六经的。
且看看此人的两个症状:
1、喘。
2、泻。
导致【喘】的原因很多,【喘之一症,为气机不利所致,病一月后作且脉大泄泻,唯里热与伏饮相合作喘一途可解。病初不作喘,乃因风与饮不作喘。】您这个分析,看似合理,其实不然啊,【唯里热与伏饮相合作喘】,您认为【伏饮在肺】,此证中肺有‘热’乎?木有。热在厥阴、少阳。他俩是怎么【相合作喘】的?
此例中的【喘】,是有几个原因同时导致的。
首先,是【虚】。中焦气虚,上焦乏源,是以 虚喘。
其次,肝气亢盛,木反侮金,金气肃降不及,可见 气逆之喘。
再看【泻】。此证的【泻】至少也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脾虚泄泻。
第二,是周老头自己说的 【痰泻】。【痰泻】从何而来?从脾虚 精微失运所致。
——————————————————————————————————————
周老头的案子,写的非常精练。一句【脉大而豁】写尽了其人虚实之象。最后用方,貌似小柴胡汤。其实不是。小柴胡是针对外邪在少阳,自有少阳诸症(即便是但见一症便是),此例中也是不明显的。最后用方,还是调理肝脾,重在理脾,略略疏肝,则脏气自平矣。
 
由版主最后编辑:
很多医案所描述症状根本不足以说明如何用药,其读来滞涩难明。暑病仲景中暍篇,仅有2方,一治以辛凉甘凉,一

若从【暑热兼痰之案】来看,同意先生【这案其实实不可法】的观点。这里不过只是就案说理扯几句闲话消磨消磨时间。 个人看来,此案虽然是病在伏暑之时,但病案已经不是【暑热兼痰之案】。很可能是前医误治或过治之后的一个败案。若真是【暑热兼痰之案】是没有这么玩儿的
 
呵呵,老叫花带你看两个地方:

1、【乃肺之伏水,病前即有。】这个再想想,在伤寒论中“肺之伏水”有用

多谢宗源老师精心回复提点,不胜感激。
关于此案,吾还有诸多疑问,不知先生有否兴趣继续看。(先问句,免惹人厌烦 )
 
很多医案所描述症状根本不足以说明如何用药,其读来滞涩难明。暑病仲景中暍篇,仅有2方,一治以辛凉甘凉,一
一服而痰泻退
也算效如桴鼓了
若先生治,又当如何处方用药呢?
 
由版主最后编辑:
多谢宗源老师精心回复提点,不胜感激。
关于此案,吾还有诸多疑问,不知先生有否兴趣继续看。(先问句,
兄台请畅所欲言,不必顾忌。
您感觉俺是那种自满、自大、自以为是的人哈?有不同意见,只管道来。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虽然一般人多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最正确的。
但俺听老师说:当有自信,不可自是。所以,俺唯一的长处,就是能先放下自己的观点,仔细客观地分析别人的论述。
是,则从之;
非,则存戒。
半是半非,则则其善者而从之。
所以,若能借您一言,给我启示而有所突破、或正误,老叫花一定请你喝酒的。
 
由版主最后编辑:
若我治白虎加西洋参,贝,菀,茹,杏,冬仁,枇杷叶之类。这是孟英治法。
另外,关于一服痰泻退,这个从文法上看,当是喘促的痰和泄泻退,如果是一服痰泻,那按你们的理解才说的通。
 
兄台请畅所欲言,不必顾忌。
您感觉俺是那种自满、自大、自以为是的人哈?有不同意见,只管道来。正所
这是一例由于“外风”引动“内风”,并导致脏腑进一步失衡的经典案例。
首先,是“外风”引动“内风”,导致肝气亢盛,肝木太过而克脾。脾土受克,运化失司,而见【泄泻】。
由【泄泻】,而导致中焦衰惫、中气不足,而见【喘促】。此土不生金之故也。
——————————————————————————————————————————
1.以“内风”解释此案,我觉得不妥,虽先生打了引号,但肝风内动毕竟是以晕、动为主要症状,此案未涉。且若是内风夹痰上攻,是上扰头脑清空,而少有干肺作喘者。
2.木克土而见泄泻,常有腹痛见证,且与脉大不符,木郁土虚脉当见弦细。
3.中焦衰惫、中气不足单独难以作喘,且其为喘促,促者急也,喘证必为痰饮水热淤、外邪迫肺等导致肺气不利,方逆而作喘。
【唯里热与伏饮相合作喘】,您认为【伏饮在肺】,此证中肺有‘热’乎?木有。热在厥阴、少阳。他俩是怎么【相合作喘】的?
此例中的【喘】,是有几个原因同时导致的。
首先,是【虚】。中焦气虚,上焦乏源,是以 虚喘。
其次,肝气亢盛,木反侮金,金气肃降不及,可见 气逆之喘。
——————————————————————————————————————————
1.这个我以前考虑过,当是与少阳的枢机作用相关。这是我的一段笔记:198条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这条是说大便不通了,伴头晕,没有恶寒就排出了太阳眩晕(苓桂术甘证),少阳有热带着痰饮上行就引起头眩晕了,还伴随少阳热证,咳而咽痛,因为能食,说明少阳还未干胃。所以说这个眩晕是少阳来的。
这条可以分析出少阳热是干肺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果肺有伏饮,会合少阳热一起作喘,如果饮不在肺,那可能就是做眩了。
2.回过头来再看您对喘的解释,中虚所以生痰饮,木侮金,实乃少阳热干肺,其实我们说的应该是一件事,这就牵涉到一件事,对伤寒论是否应该用脏腑理论来分析?
我认为《内经》早在伤寒论之前,仲景必通脏腑辨证要法,但为何伤寒论整本书几乎见不到脏腑论述,唯独《金匮》开篇有五脏五行之说,却又被胡希恕老先生批为“仲景所述证治条文, 无隔二隔三的治疗实例,此为叔和撰次之文”。暗自揣测,是否是仲景属于实证主义者,有意避开看不见摸不着的脏腑理论,用三阴三阳症状学来定位定性疾病,并直接与治疗挂钩。所以重学《伤寒论》,我试着刻意避开脏腑理论的影响,希望能有所新见。
写这个回帖很费脑筋啊,北丐大哥,俺可不似您那么通透经典,随手就来。俺是肚里没货,一点点挤出来的。
 
由版主最后编辑:
若我治白虎加西洋参,贝,菀,茹,杏,冬仁,枇杷叶之类。这是孟英治法。
另外,关于一服痰泻退,这个从文法

明《医学入门》卷五:“痰泻,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此因痰留肺中,以致大肠不固。”周老先生也是明代人,应该说的是一个东西。
 
引动“内风”,
呵呵,文如其人,谦逊而温润,果然有君子之风啊。
你所说的,我听懂了。这是明清以来的典型学术思想,学的很不错了。
有没有兴趣陪老叫花喝两杯,听咱两句胡话?
不过,在听我胡话之前,最好先暂时关闭你的这些思路,清空一下大脑,我们来读几条经文。
**********************************************************************
1、【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 气 通 于 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这句中,“风 气 通 于 肝”是什么意思?
2、【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
3、在五脏应五行应四时五气中,春应风、应肝。
**********************************************************************
看明白【风】与【肝】的关系没?——肝气,其实与【风】气,是同根同源的东西。可以说,肝之气,其实就是“风之气”。风气入肝,本来就是 同 气 相 求(同气相感)。从广义上说,肝气,也就是“肝风”。是肝的“风”属性的气。
在明清以来,都狭义地把“肝风”作为一种病态的表现来看。例如你谈到的【但肝风内动毕竟是以晕、动为主要症状】。其实,严格意义上说,这种【肝风内动】的症状,只是广义【肝风】中的一个比较亢盛、比较极端的一种病理状态。
肝,为风木。肝气动,便是 肝风动。汉唐至宋,都是这样的观点的。这个观点,来自于《内经》。
所以,风气入肝,这都是基础中的基础理论了。
若其人五脏平和,此时【感风】。风气入肝,即为 补 肝 之 气。肝气自然变盛,五行平衡自然打破了。这种定向补益,与行针补气,很相似,直接调某一脏、某一经的盛衰。
好了,不白话了。你思考一下。
 
由版主最后编辑:
至于【喘】,你谈到的【且若是内风夹痰上攻,是上扰头脑清空,而少有干肺作喘者】的情况,是没有思考到我说的【木侮金】的情况。【木侮金】会不会喘?看看暴怒之人,多有气粗、气喘之像。呵呵,虽然这个不是虚喘,但道理相通的,——是因为肝气上行太过,肺气 宣发 和 肃降 不及,导致气壅于上,故见气喘。这个也很简单,就是【青龙升于左,白虎降于右】的一对脏气气机的小循环。
上面我们分析了【肝气亢盛】的原因。可知 风气入肝 是很正常的现象。而由于 风气入肝 导致 肝气亢盛 导致 肝气上行太过 导致 肺气的 宣发 和 肃降 不及,导致 气壅于上,故可见气喘。
************************************************************************
这是其人致喘的一个方面因素。一般来说,如果其人素体壮实,仅仅 风气入肝,的确未必能导致其有明显的【喘】的症状,常见的是【胸闷】会更多一些。但是,在另外一些条件下,必然会作【喘】的。而【中焦衰惫、中气不足】,恰恰就是一个条件。
往下看……
 
由版主最后编辑:
你谈到【3.中焦衰惫、中气不足单独难以作喘。】这个可能就是你分析的不够细致了。
我举两个例子:
1、大病久虚之人,最多见动则喘;甚至卧床不动亦喘。
2、给一个壮实的人,用麻黄宣散其肺气,到其人感觉胸闷、气喘的状态。此时,使用热粥一碗,可以在5分钟左右平复胸闷、气喘的症状。其实,这个就是 补中气、益肺气。(其实这种情况在使用麻黄汤发汗的时候常常可以见到的,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原因,一个是过汗,消伐太重;一个是其人素体 脾肺气虚。还可以直接使用 补中益气丸,也是显效。)
其实,这两个例子,都是因为 中气不足 导致 肺气虚衰 而致【喘】的。
****************************************************************
很多病,在同一个症状下面,可能同时存在几个导致原因的。
【且其为喘促,促者急也,喘证必为痰饮水热淤、外邪迫肺等导致肺气不利,方逆而作喘。】你的这个观点啊,看的是不是有点窄了哩?呵呵。喘,也有虚实啊。
 
由版主最后编辑:
关于痰泻退一句。如果仅是泻,当曰痰泻止,这不合文法。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