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学习伤寒论的目的和方法,欢迎各种不同意见

医经家说理,本草家论药,经方家是操持临床有效的方药,房中家则是性保健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方向不同,各有所专,混而等视,或是入门不精。
侧重不同。

古来都各有专门。
 
拿桂枝汤来作例子吧,大家都是怎么学的?从用药入手怎么解?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4-2-9 11:57 编辑

你伤寒读得很熟,单

附子温下焦,干姜温中,这就是研究药的作用了.药明才明化裁.
胨修园曰:麻黄气温,秉春气而入肝;味苦无毒,得火昧而入心,心主汗,肝主疏泄,故为发汗之上药,其所主皆系无汗之
症。 比如这个,完全是废话,苦温的药多了,偏偏麻黄就入心入肝,为发汗之上药了?明显牵强附会。 陈注及叶注如此者比比皆是。读之益处不大.

麻黄
内容:气味苦温,无毒。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
寒热,破症坚积聚。
(麻黄始出晋地,今荥阳、中牟、汴州、彭城诸处皆有之。春生苗,纤细劲直,外黄内
赤,中空有节,如竹形,宛似毛孔。)
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能从至阴而达阳气于上。至阴者,盛水也,阳气者,太阳也。
太阳
之气,本膀胱寒水,而气行于头,周遍于通体之毛窍。主治中风伤寒头痛者,谓风寒之邪,
病太阳高表之气,而麻黄能治之也。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者,谓温疟病藏于肾,麻黄能
起水气而周遍于皮毛,故主发表出汗,而去温疟邪热之气也。治咳逆上气者,谓风寒之邪,
闭塞毛窍,则里气不疏而咳逆上气。麻黄空细如毛,开发毛窍,散其风寒,则里气外出于皮
毛,而不咳逆上气矣。除寒热,破症坚积聚者,谓在外之寒热不除,致中土之气不能外达,
而为症坚积聚。麻黄除身外之寒热,则太阳之气出入于中土,而症坚积聚自破矣。
人参
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人参,一名神草,一名地精。春秋运斗枢云,瑶光星散,而为人参。生上党山谷、辽东幽冀诸州,地土最厚处,故有地精之名。相传未掘取时,其茎叶夜中隐隐有光。其年发深久者,根结成人形,头面四肢毕具,谓之孩儿参,故又有神草之名。)
人参气味甘美,甘中稍苦,故曰微寒。凡属上品,俱系无毒。独人参禀天宿之光华,钟地土之广厚,久久而成人形,三才俱备,故主补人之五脏。脏者藏也。肾藏精,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智。安精神,定魂魄,则补心肾肺肝之真气矣。夫真气充足,则内外调和,故止惊悸之内动,除邪气之外侵。明目者,五脏之精上注于目也。开心者,五脏之神皆主于心也。又曰益智者,所以补脾也。上品之药,皆可久服,兼治病者,补正气也,故人参久服,则轻身延年。
本草崇原里解的还算靠谱。
 
本帖最后由 刘军 于 2014-2-9 12:01 编辑

我把桂芍生姜枣草一个个单味药都拿来看一遍。主要参照本经,医学衷中参西录,本草问答, 焦树德中药十讲word版,看看他们的在这个方子里到底起什么作用。这样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学药,不光是学到方了,还学到药了。 比如桂枝,我认为就是补中益气的作用。并不是后世所谓的发汗解肌。那是桂枝方的作用。比如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二陈加桂枝(这是今古子老师的一个医案,详情记不起了,但是二陈加桂枝给我很深的印象。论中还是一个现成的,就是桂枝人参方,为什么加桂枝?这个方就是运用桂枝的例子.
目前找到的关于药的就这几本可堪一读的:本经,本草崇原,医学衷中参西录,本草问答, 焦树德中药十讲word版 如有更好的,请推荐几本。谢谢.
 
附子温下焦,干姜温中,这就是研究药的作用了.药明才明化裁.
胨修园曰:麻黄气温,秉

我认为要研究一个药的作用,参考各家用法固然很好,但是对药物的作用还是要基于药物的性味质地,比如五味分入不同的脏腑,这是很重要的,很多药物的配伍应用就是基于此。然后寒热升降的特性,也决定了药物的作用。另外,同一种植物,根茎和花果也有不同的作用。就说附子和干姜,都是辛热的根类药,为什么附子会偏到下焦,干姜就偏到中焦,因为干姜质地轻些。麻黄苦温,我觉得陈修园讲得没错。苦能入心,心主血,肝藏血,温能热血,汗为心之液。苦温的药多了,大多有点发汗作用。但是你见过麻黄没有?轻轻细细的空管,确实在发汗药中最上品。
 
附子温下焦,干姜温中,这就是研究药的作用了.药明才明化裁.
胨修园曰:麻黄气温,

各有千秋吧。我也觉得麻黄应该算太阳之药,但是陈也没有错,同是太阳,还有手太阳小肠和足太阳膀胱之分呢。如果是手太阳小肠,那不也就是属火入心的吗?人参的讲解我认为陈的解释那才是淋漓尽致。
 
我把桂芍生姜枣草一个个单味药都拿来看一遍。主要参照本经,医学衷中参西录,本草问答, 焦树德中药十讲

你这样从处方里猜药的作用容易走偏了。桂枝是温通阳气的药。心脏病也用啊。
 
药物怎么讲理不重要,最直接的是知道它会让人体产生什么反应,还是本经靠谱。桂枝有桂枝甘草汤,桂枝汤,桂枝茯苓丸,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桂枝加桂汤等几大基础用法,与其分析桂枝是什么理,不如记住几种用法。
 
文子医生; 说:
文子医生 发表于 2014-2-9 12:17
你这样从处方里猜药的作用容易走偏了。桂枝是温通阳气的药。心脏病也用啊。

不是猜的,本经关于桂枝最后一句就是这个。其他几句于方不合。
 
以医经家的理论来解释药性和方用,无不可,然终归是理论的角度。本草家说药与经方家说方,立足点自有不同。
 
个人认为,伤寒历经数千年而为医家必学之书,并不是他所论病种、方剂。而是所论病案、病机、理方、丝丝相扣,理论联系实际,易学易懂;后世医家学了后可以起到开通思维、随症的出现怎样理方变化。实以学的是他的思维方法。数千年来众多医家所著无外乎以经注解,或在此基础上添加了所见证的变化而立方化裁;总之。伤寒所论虽以外感立著,但所涉及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全部,更涉及诸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实为初学者必不可少之经典。
 
拿桂枝汤来作例子吧,大家都是怎么学的?从用药入手怎么解?

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这是桂枝药的功能,而桂枝汤解表取其桂枝味辛散、入肺经而能发汗、助卫实表;温阳剂又可辛甘助阳、利水剂中又可入膀胱助阳气化,桂枝辛散、又可利用其散的作用和归经而畅达三焦。无论是从药性和病机、方义都是正治;中医所论疾病从广义上讲是阴阳失衡,所以往往是利用某种药的偏性来纠正这种失衡,不一定非得面面具到。
 
个人认为,伤寒历经数千年而为医家必学之书,并不是他所论病种、方剂。而是所论病案、病机、理方、丝丝相扣

赞同!
 
不好意思,你说的<本经>是<本草图经>吗?
 
那就长沙药解,包括了还有经方集成。药物太多,后世发挥也多,难得其要,不如回归基本。

我前两天翻了翻《本草新编》真的觉得挺好的。
 
我前两天翻了翻《本草新编》真的觉得挺好的。

谢谢版主推荐,刚粗粗翻了一味白芍,做了个简单比较,如下。

本草新编里芍药解:,味苦、酸,气平、微寒,可升可降,阴中之阳,有小毒。入手足太阴,又入厥阴、少阳之经。 能泻能散,能补能收 洋洋洒洒一大篇,看的头痛。
再看神农本经:白芍,主邪气 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对照伤寒的方子(桂枝汤、当归白芍散、芍药甘草汤等)学习,就很清楚的理解了白芍的主要药用用途,更重要的是用了就有效。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各家注释,就能分清哪些是人体反应,哪些是据药性发挥的用法,临床自有取舍。
但是本草新编也有很多可取者,如【问郁症利用芍药,亦可多用之乎?曰∶芍药不多用,则郁结之气,断不能开。世人用香附以解郁,而郁益甚,一多用芍药,其郁立解,其故何也?盖郁气虽成于心境之拂抑,亦终因于肝气之不足,而郁气乃得而结也。用芍药以利其肝气,肝气利,而郁气亦舒。但肝因郁气之结,则虚者益虚,非大用芍药以利之,则肝气未易复,而郁气亦未易解也。(〔批〕郁成于肝气之虚,芍药解郁,妙在益肝也。)故芍药必须宜多用以平肝,而断不可少用以解郁耳。】颇有见地,也是对伤寒四逆散的注解,但是又脱不了本经“除血痹”的功能,气郁则血滞,芍药去血痹则能行血,故能解郁结。
 
用仲景的话回答这个问题:“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思求经旨,演其所知”
前两句脍炙人口,后两句少人知,更少人做。
当然,也是我的毕生目标。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