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郑钦安之师——刘止唐《槐轩约言》的医学观

八卦图
八卦,一阴阳之变而己,先儒分先后天为一体一用,其实不然,乾老于南,坤老于北;日生于东,月生于西,己具天地运行之机,故山泽、雷风乃得,鼓其气,是先天之静中动也。火旺于南,水旺于北,木旺于东,金旺于西,是乃气化流行之体,而乾、坤、艮、巽,实阴藏其用,是后天之动中静也。要之天地以日月为功,水火以金木为神,此造化至神至确之机,即大道无始无终之妙,在天在人,其理一也。
 

附件

  • 22.1 KB 查看: 36
性命图

乾,性也;坤,命也。合而言之,道也。天包乎地,故天之命即天之性,即命其在于人先天之性即心,后天之心非性,先天之命即身,后天之身藏性,乾性交于地,坤命交于天,性命所以颠倒也,坤为主而孕乾,乾为宾而就坤,性命所以合一也。由后天之性命以返先天运,先天之性命以符造化,是曰至人。
 

附件

八卦图
八卦,一阴阳之变而己,先儒分先后天为一体一用,其实不然,乾老于南,坤老于北;日生于东,月生于

易理,与中医阴阳五行有着某些渊源。
 
刘止唐先生写过好多书,早就听别人说过,可惜没来得及看:医理大概约说,拾余四种卷上下,子问,周易恒解,下学梯航等
向老师学习了
 
刘止唐先生写过好多书,早就听别人说过,可惜没来得及看:医理大概约说,拾余四种卷上下,子问,周易恒解,

刘止唐先生的书的确很多,不过大部分是儒学的。只有少量医学作品传世。
阁下喜欢刘止唐先生的东西,很难得。
 
五行图


五行者,阴阳之用也。阴静阳动、阳静阴动,而五行布焉。分之各为其气,合之共为其气,一阴阳消长之枢而已。五行各有阴阳,五行互为生化,散而成形,偏具者多,合而成气,全具者多。先天水火合一,金木同神,土胎中气,天地自然之气化也。后天金水并域,木火同居,土斡中气,人身自然之消息也。生而化,化而又生,天地之五行无穷。生而化,化而不复生,凡人之五行易尽。惟圣人全五性、正五伦、合五音、慎五事、顺五气,而天地之性立矣。故曰全人。
 
四象图

两仪判而四象分。邵子以为少阴、少阳、老阴、老阳是也。然阴生于午、老于子,阳生于子、老于午,是四象一乾坤消长之机而已。离以老阳而含少阴,坎以老阴而孕少阳,是四象一坎离生化之门而已。故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乃东、西、南、北之华,心、肾、肝、肺,特人身气质之末耳。滋取先天四象以定其说,其他诸说皆鳞爪也。
 

附件

止唐刘沅曰:上图六章乃天地自然之理,而具于人身者也。先儒曾言其大概,而百家更助其波澜。惜其说多混而不明、偏而不备,今愚略为分疏之,以示及门,俾知圣人设象立说,尽泻天地之藏而示人以尽,人合天之学,本有至中至正之理,毋容矫诬支蔓。学者先取周子太极图说、朱子太极图说解、邵子先后天大圆大方等图玩之,然后观此,则有以知天人合一之原,而愚说之简明矣。大雅君子幸其教之。
 
述道
予颓废课蒙文字之暇闲,及于身心之学问者,难焉!因撰《述道》《原敎》《引蒙》《图书诸说》,略陈圣贤传心之概,仰遵。
盛世中正之教,同学犹不甚晰,复授之解,自言自诂,殊乖体裁,然予聊以私语及门耳。敢公世乎哉!识者谅之。
无始之始,是为元始,元始,太极也,太极莫测其极,曰无极。(太极、无极,一也,因恐人以太极为滞于实,故先图无极之像,其实太极本无极,以其至无而含至有,为万物之母,则曰太焉耳。“元始”二字,本于《易》。《易》曰:乾元资始,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即元始之义也。)
太极为阴阳之蕴,阴阳有动静之机,五行万化,由兹出焉。(阴阳动静,是生五行,五行消长,万物生成,五行该乎万物之理有合有分,不可一言一端尽也。下文略一言之。)
其丽于天,日月五星为周天之经纬,而风云雷雨鼓其几,五行自然之机括也,地孕于天,山河万汇储其精,而人独秉其秀灵,五行自然之胚胎也。(日阳精而孕阴,月阴精而孕阳。阴阳合而变化生五星,则金木水火土之精也,周天星辰以五星为纲,五行开阖以风云雷雨鼓其妙,人为天地之主,天地之真精,人独全具,故曰自然之胚胎。)
五行一阴阳之妙,阴阳即太极之体,故性者天地人共之。(五行消息变化,不可穷诘,然只是阴阳屈伸往来之机,阴阳动静不离太极,人为天地之心,天地与人只是一气。)
性在先天,不杂于气,性在后天,常囿于形,形气驳而天人远,复性者,非养气无以全真。(先天未生以前,后天有生以后,性者,理也,而理寓乎气,气有淸浊,气质拘物欲蔽,只是形气驳杂,非得天之正耳,复性之功,自养浩然之气始。)
理气之主也,气理之用也。驭气者神,神心之妙也,心正而神清,神灵而气璞中和位育备矣。(理宰乎气,离气则理又无着,璞,如玉之在璞,粹然无损也,心之灵妙处曰神,神灵气璞,则心即天地之心、气即天地之气。)
惟圣人全理气之粹其下,则气常胜理穷,理者,必先尽心。(理无精粗,气有淸浊,为理之主宰者,心也,故尽心,然后可复性。)
静心,体也,勤心,用也,动静交养,其要曰诚,其功曰敬。(心本虚,灵静而不杂,则其体立,动而无失,则其用行,静存动察,所以正心,即所以葆性,诚真实无妄,敬存省常严。)
圣人以万物为一体,合乎天之仁,裁成辅相而咸宜,合乎天之义,仁义道之体用,而心之刚柔,故尽性者,必以天地之心为吾心,以万物之命为吾命。(万物皆天之所生,而人为贵体,天地之德则万物皆着一毫隔碍,不得仁义,具于心而应于物体,用刚柔只是阴阳动静之意所分。)
天地生万物,而不有其功;圣人忧万物,而必全其性。由周公而上,道行于君,相乘天位,而代天工者也;由周公而下,道存于师儒,本天德而阐天化者也。(圣贤只是体天地之心,以曲成万物,所以为人中之至人。)
礼节其中,乐导其和,所以体天地之撰,而全神明之德,本诸心,形诸外,视听言动协其宜,刑赏举措宏其治。(中和只是天地阴阳之理,人能践之,则合乎天地,通乎神明,礼乐不必玉帛,钟鼓成己成人,得其序,得其和,即是。)
性命与事功,分途则道裂矣。天子与庶人,异学则敎庞矣。为学曰:为人为道,曰事天,天德曰五性,故道以五伦为纲,学以志于圣人为正。(事功者,性命之所发皇,反是则非道,天子与庶人无二理,则无二学,学者学成,就一个人而已,能尽乎人之量,则可以事天,道之大者,在五伦,圣人人伦之至,故学者必求至于圣人而后已。)
圣人一太极也,学之者,以恒、以慎、以不惑。(圣人备天地之德,即是备太极之理,恒则不息,慎则不肆,不惑则造次,颠沛必于是。)
变化气质而后理,可纯不徇世好而后功,可竟富贵贫贱微矣哉。(气质不能变化,则形气驳,何以复性,徇于嗜好,则扰乎其中微矣哉者,言无所加损于我也。)
 
述道
予颓废课蒙文字之暇闲,及于身心之学问者,难焉!因撰《述道》《原敎》《引蒙》《图书诸说》,略陈圣

刘止唐对火神大师郑钦安有很大启示,但他似乎对儒释道了解的更多。
 
原教
两仪奠而三才分,义图辟而万化阐,大哉《易》乎!性命之全,即道源之粹也。(三才并立非敎,则道不明,伏羲观天察地,作八卦以阐造化之微,为古今教化之祖。)
皇古以前,民利未兴,民气亦朴,递传而后风会开,而天性亦渐浇漓,龙马负图,天泄机缄,以启圣人之智。(上古之世,一切宫室衣食之利未备,故民生嗜欲少,而风气淳,数代之后,则混濛凿而攻取多,龙马负图,天心特露大道机缄,以启伏羲也,而后人或以为妄,由不知道也。)
乾坤者,天地之性情也,阳健阴顺,动静互为其枢,而生六子,三男三女,斡造化之纲维,而坎离独括其精,先天后天由此其判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乾健阴顺、动静开阖而生化万物,性命之理于斯,全具乾坤为先天,坎离为后天。)
惟人备阴阳理气之全,而不能不囿于情质,圣人应运而兴,本伦立教,所以除其匿而使归于中和,乾坤为先天之父母,父母即后天之乾坤,万理莫不统于乾元,万事莫不根于心性,性寂而情易流,所以教化之方,乃不得不多其术矣。(此节原教之所由来,而先言心性之理,盖性外无教也,乾坤父母是一是二,理气之妙,即性命之原。)
六十四卦,一阴阳动静之所推,而万事万理咸具于此,体其道而修于身,则为天德,本其理而措诸世,则为王功,天人万变,一以贯之也。(六十四卦,由八卦而递推之,其象则该天地万物之象,其理亦该天地万物之全,修己治人之术,无不全备。)
唐虞三代之兴,以天位为兢兢,而非以为身荣,盖其心即天地之心,而其道皆天地生成之道,是以德成于上,教成于下,抚五辰而叙九畴,天与人无形气之隔,而君相师儒无贵贱之分。(唐虞三代之隆,作君师者,皆圣人,是以能体天心而裁成,辅相之天道人道,相为契合,气运昌明所由来也。)
周之衰也,礼崩乐坏,事杂言,庞孔孟,因周公之遗法以教人,而折衷先王之道以贻后,其心至苦,于时太上老子隐于柱下,存先王之旧,阐造化之奇,其告夫子也,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本乎地,夫天地者,太极之孕含,而万理之统体,至阴则藏其用,至阳则显其仁,而本天本地,互为其机,一往一来,特微其用。是以赫赫者,未尝非天,而天自莫藏其妙。肃肃者,未尝非地,而地自特神其枢,一神两化之渊源,即性命精微之奥旨,吾子所以叹其犹龙也。(周室虽衰,然其时,周公礼乐遗法犹有存者,特王政不行于天下,渐就散乱耳。孔孟因以礼法而修明之,传诸其徒,以诏将来,恐民心陷溺,犹是文武、周公之意也。太上老子,其来甚远,值周之衰,隐于柱下,而告孔子以至道,其他书亦无诡诞,未尝背人伦、乱风化也,而后世因方士技术,半多诞妄,遂诬及老子,殆由未知“至阴肃肃”四语及《道德五千言》耳。此略言其概,详见《问道对》及《攻乎异端》章解。)
祖龙毒焰,文献无徵,《易》以卜筮不废,孔以壁经而兴,然格致诚正之实罕传,修、齐、治、平之道难逮,儒术衰而精一危微之义隐,神仙之学,乃为世所诟病。(秦皇焚书坑儒,《易》以卜筮之书独存,孔子之教,赖诸儒缀辑,然《大学》之道不明于上,即有一二志古之流,未能窥全体大用之学,若神仙之说,尤讹以传讹,为世诟病者也。)
夫道以“河图”“洛书”为宗,日用伦常为竟,伏羲因“图”以作《易》,大禹因“书”以演“畴”,天人体用之学,于斯大备。(“河图”“洛书”,天地自然之秘妙,圣人观象以成文,其中天性人命之旨,大道体用之全,靡不咸具。)
“图”以五行相生为序,而各居其方;“书”以五行相克为功,而分著其妙。是阴阳生化自然之机,即天人性命无穷之蕴。(五行相生相克,如环无端,万化由是生成,天人以斯合德、穷理、尽性,此其要也。)
五行播为五气,五气摄乎万物,以质而言,五方、五材、五腑、五官、五事、五音、五色、五味,其变莫可穷也;以理而言,五性、五常,其原可以一言尽也。(此言五行之该乎万物,如此一言可尽,盖谓太极。)
善乎!来知德之言曰主宰者,理流行者,气对待者,数数也者。天地万物所由终始,而其实则一气屈伸、消长、变化之妙而已,后儒以推测为数,知觉运动为性,是以其说愈纷,其旨愈晦。(理、气、数三者,尽乎天地人物之道,然言理气已足该数,盖数者,只是气之屈伸、消长、变化者也,占验理则为术,数支离之学。)
不知三元统于太极,人性根于阴阳,日生于东,月生于西,乾坤之功用,万类之璇玑也。圣人体天地之撰,通神明之德,运吾身之日月,具仁智之全功,静极而见天地之心,触类而妙时中之应,世味莫得动其中利害,莫能撄其虑,是圣而不可知者也,是人而神仙者也,《易》不云乎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日月在天为阴阳之精,在人为性命之理,圣人与天地合德,只是二气经纬,合于中和,全体大用符乎造化,故本末毕贯,幽明相通,此即神仙之说也。)
今之学道者,曰长生,曰辟谷,曰服饵,而不知天地万物与吾身相关,则必废人纪而惑于小术旁门;学儒者曰文章,曰事业,曰荣利,而不知百行万善,本性功为推,则必逐纷华,而忘乎存诚主敬,故道者,本诸心而善,诸世全其人,以合乎天地也。教者,先成己而后成人,节民性以和民情也。(道之真者,即儒之粹也,而后世歧而二之,或偏于寂,或务于华,其道均失。)
秦皇汉武,贪生而妄;徽宗世宗,斋蘸而愚。身承天命不务仁育义正,而求住世常年、久享荣禄,何惑乎贱己而殃民哉!(世宗,明世宗也,天子代天理物,能以《大学》之道正己治人,即是真神仙、真儒术,乃妄求长生,害及黎庶,岂非大谬?)
古有不得志于时之圣贤,而断无废伦纪之神仙,圣贤而隐于下,则为避世之神仙,神仙而用于时,则为治世之圣贤。其遭逢显晦、意量大小,虽不无稍殊,然忘名则一也。(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故凡圣贤神仙,皆无求名之心,而有饥溺斯民之志,舜禹有天下,而不与孔颜舍之,则藏者此也。)
故学道者,匹夫而有天下之志,幽独而有帝,谓之通以养气为始基,以化神为究竟,戒惧无一息之或忘天理,无毫发之驳杂,知其道,而道则以其身为天下先,而教养天下之赤子俾人,人悉归于圣贤,废其身而道否,则以其心为后世计,而维持天下之大经俾人,人不迷于趋向,是故君相师儒,主持风化之权,不可得而轻重也。(匹夫以天下为志,民胞物与之量也,幽独与帝谓潜通,诚精神应之妙也,君相有行道之权,师儒有明道之责,为天下后世则一。)
古礼古乐,不可强行于今,视听言动,要求必衷于道,心性之实功,非真儒不传,则求士者当于名利之外矣,忠孝之本原,非慎独难践,则为学者当思人禽之分矣。因时以立法,观变而宜民,先贻之以生养之安,次定以中正之制,数传而民不冻馁,颠沛而士不违仁,郅隆也哉。(圣贤修己治人,随时处中原,不拘于成法,但求可以长治久安而已,本诸心性,衷诸正中,为礼乐制度以化民,民不困于饥寒,士不慕于浮利,郅隆之治如此。)
 
原教
两仪奠而三才分,义图辟而万化阐,大哉《易》乎!性命之全,即道源之粹也。(三才并立非敎,则道不明

易与道的融合。
 
无极太极图

太极,一而已,以其至无而实至有,曰太极,以其至有而实至无,曰无极。阴阳五气,浑然在中

‘人之精气神道流谓之水火土’。他的思想对郑氏影响至深,精气神执一而用即可自成一派。
 
‘人之精气神道流谓之水火土’。他的思想对郑氏影响至深,精气神执一而用即可自成一派。

是啊!刘止唐的东西的确很深奥。
也是火神的转折。
 
‘人之精气神道流谓之水火土’。他的思想对郑氏影响至深,精气神执一而用即可自成一派。

有道理。
精气神执一而用即可自成一派。
 
‘人之精气神道流谓之水火土’。他的思想对郑氏影响至深,精气神执一而用即可自成一派。

《医理大概约说》《槐轩约言》对郑钦安的《医理真传》有着很大的影响。
 
性外无道,道外无教,而秦汉后,三教分门言理者,纯杂互见,则以未尝兼涉三家,实致其功,是以文字异同之迹不化,牛鬼蛇神之术弥多,而吾身中真义理,遂乱于外说矣。沅不佞幸沐浴圣朝之化,颇通其说,今为及门,括其要略如下:语不欲文期于众晓,并为小注发明之诚,循序而稽,毋欲速,毋怠妄,久将自得为学始终之功,盖不越乎此也。
 
道者,何一而已,太极也,性也,仁也,诚也。(道只是一个一字,一者不二之名,以其居于万物之先,而无以尚曰太极,在人为性,如木果之有仁,曰仁,以其至真言之曰诚。)
 
大哉乾元,一之始也,至哉坤元,一之终也。人受天地之中,以生太极,在我降而愈纷则性惑。(乾元坤元,一阴一阳之真,实太极之体也,人为万物之灵,得真阴真阳之气而生,即得真阴真阳之理为性,天地之中,太极发生之地也,人受此中气以生,故人身有太极之理,即有太极之地,但自降生以后,则真阴真阳紊乱,性转为情,人心道心争胜,故曰惑。)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