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仲景存真集》

白头翁汤歌 ( 79 )
白头翁二两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两
[歌括]
白头翁汤连柏皮。热利下重此方宜。暴注下迫属热湿。
大肠虚瘕小肠移。或欲饮水热在里。其脉沉弦下重机。
若脉大者为未止。微弱数者为欲愈。需自发热亦不死。
阴出之阳将解时。可不服药而有喜。微热而渴脉若知。
脏腑之火静则治。白头静镇风热驱。秦皮木得清阳气。
佐白升阳功可期。能协连柏清火势。除湿胜热品堪题。
 
烧棍散歌 ( 80 )
[歌括]
仲景有个烧棍散。阴阳易病非伤寒。乃因欲火把病染。
实由阴虚滔毒传。表无恶寒发热患。里无胃实自利端。
体重少气运不转。热上冲胸咳无痰。头重不举身体倦。
阴中枸挛气曲拳。少腹里急冲任犯。小便不和受热煎。
眼中生花电光闪。膝胫拘急动作难。谅非京石能哺干。
须烧棍裆服之安。卫外自能清内畔。有形用治无形间。
男病服女有效验。女病服男里同然。阴阳感召通微显。
阴头微肿自消愆。便利阴浊走下面。欲火平息诸症痊。
六妹地黄生脉散。补肾收功延寿年。六经等剂作歌念。
修饰润色望君贤。
 
六经方馀论歌
审其阴阳别柔刚。阳病治阴阴治阳。内经言语起惝恍。
定其中外各守乡。仲景制方此摸仿。或同而翼有主张。
只因经气不同样。虚实选见治靡常。故於发表把里望。
表药探里药囊。阳明经主实热旺。所以绘制攻下汤。
又恐用之或卤莽。实中可咛将虚防。少阳经气虚热掌。
每用人参解以凉。太阴虚寒气药漾。立方温补尚附姜。
间有虚热滋阴尚。又当细审勿荒唐。厥阴经主湿热彰。
故虽厥冷手足僵。脉徵欲绝之形状。姜附不用置一旁。
然此无形实热降。非如阳明有形伤。定剂不一如此讲。
再将表里论一章。三阳主表有里相。三阴主里无表杨。
太阳至尊主五脏。胸中为里犹明堂。少阴为里七宝障。
犹如天子实禁房。阳明六腑之君长。腹中为里都会伤。
中州万物所归往。太阴为里政事坊。有职皆由此分放。
二阳论毕论少阳。十一脏腑所共向。胸腹皆里无定方。
厥阴为里犹幄帐。运筹决谋有秘藏。治三阳者当细想。
两层里面勿相妨。三阴虽有表症恙。无非三阳气所彰。
故谓无表非虚谎。女子庭郎丈夫堂。所以三阴表剂上。
仍用桂枝与麻黄。然而阴亦有器仗。太芍少附厥阴当。
互例表剂来调养。并行不悖涤病肠。总要阴阳相摩挡。
表里雎雄自轮将。调和阴阳气不爽。精神充足遍身香。
郢斧还望诸良将。此乃无知歌沧浪。

仲景存真集上卷终
 
上篇就搜到这些

从体例上看,这个整理文字中缺少 太阳方总论歌

而 伤寒六经提纲全篇 貌似不是此书中内容
 
火犯阳经血上溢红歌 (经)
人身本是小天地。阴阳八卦有消息。万病还在一处起。吾今曳出运天机。
先天乾卦为首序。因出母腹变成离。离中真阳若不济。胃管火衰邪上溢。
相火纵衡逆贯起。肝血逼入督脉的。才有鼻衄流不已。须寻寸脉数形迹。
脉力六至当仔细。离宫伤血定无疑。当归建中服几剂。真阳返本相火熄。
数而无力伤离气。又当建中用黄芪。或入胃管吐不己。两寸脉滑而无力。
调停呼吸审三至。甘草与姜坐首席。滑而有力亦三至。急用茯苓汤四逆。
还有证加当瑾记。田七郁金和广皮。
 
热伤阴络下血红歌 (络)
坤卦为腹易书记。乾阳坐在中宫的。变成坎卦有道理。因而取坎来填离。
且将坎卦说比喻( 此命门真阳 )。天子当阳中宫居。左石丞相保国君。六卿听令扶社稷。
真阳一衰不能驭。君弱壶强把主欺。相火阴邪侵海底。龙宫大小便红遗。
或入大肠而下利。脓血痔漏一切齐。两关脉弦要仔细。无力三至理中需。
若是下陷加增举。升麻柴胡用得急。後天坎阳自培起。相火阴邪便血息。
若入小肠便淋漓。或赤或白或浊溺。两尺弦数当瑾记。脉上现的是无力。
真武附子皆可治,实加益志和吴芋( 培阳御阴 )。弦而有力须着意。重则黄连阿胶宜。
白头翁汤连效取。猪苓五苓以清之。此是吾师亲口语。无义之徒切莫题。
 
天人转度歌

太阳天人转度歌
已午未时经气旺。直上昆轮见太阳。君火相称遵无尚。
统管营卫皮肤乡。须把受命始机放。风阳寒阴为总纲。
六日病愈发阴上。七日病愈发於阳。表症表实有形状。
头项强痛正相当。身热脊强大榜样。恶寒无汗是提纲。
浮而又紧脉景象。作主要用麻黄汤。表症表虚]有形状。
发热恶寒正相当。头痛现出大榜样。汗出须知是提纲。
浮而又缓脉景象。作主要用桂枝汤。 [里症里实]有形状。
口渴欲饮正相当。恶寒自汗大榜样。汗出须知是提纲。
沉而又紧脉景象。作主要用五苓汤。[里症里虚]有形状。
面白战傈正相当。四肢倦怠大榜样。无热恶寒是提纲。
沉而无力脉景象。桂枝加在四逆汤。[阳盛阴虚]有形状。
其人头痛正相当。发热现出大榜样。恶寒无汗是提纲。
浮而又紧脉景象。伥主要用麻黄汤。 [阴盛阳虚]有形状。
其人头痛正相当。发热汗出大榜样。恶寒须知是提纲。
浮缓无力脉景象。附片加在桂枝汤。[阴阳两虚]有形状。
其人头痛正相当。心烦现出大榜样。汗出不止是提纲。
黄芪建中汤最强。加入附片作主张。六经脉症难尽讲。
须知有脉必有方。转入太阴真气郎。这个周天仔细详。
 
太阳病解第一 凡十二条
心当太阳正位。水来克火犯君。发汗利水把火清。麻桂诸方细审。

[歌]
太阳头痛项且强。身热脊强腰痛当。发热恶寒两般状。旺於已午未时将。
脉分有力无力讲。三至有力麻黄汤。无力三至桂枝仰。有力六至五苓强。
六至无力六味仿。休疑凝滞在地黄。无汗烦渴青龙大。临病施治无荒唐。
太阳发热各有例。太阳先天巨阳是。一身手足皆壮热。其热盖发於营卫。

[太阳表症表实]。头痛。项强。身热。脊强。发热。无汗。恶寒。脉浮紧者。麻黄汤主之。
[若表症表虚]发热恶寒。头痛汗出。脉浮缓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里症里实]。心烦徵恶寒。自汗出。小便数。渴欲饮水。脉沉紧者。五苓散主之。
[若里症里虚]。面白无热。四肢倦怠。恶寒战懔。脉沉细者。四逆加桂枝汤主之。
太阳真气不至。阴邪滞逆。则有头项强痛。用四逆汤。以温太阳之真气。阴邪自解矣。执邪滞逆。移於膀胱。用五苓散以降其热。而小便自利。大阳真气自转入太阴矣。
 
太阳经说
头痛发热项强,是病在太阳地面,而又恶寒,是太阳之下为寒水。所以发表中兼治里耳。
夫[麻黄之脉],浮紧浮数,无汗宜开玄府,以散风寒。余见脉无浮数,而头热昏痛,畏寒,不出汗,或身发热,口渴者,借四逆汤加桂枝以温之。不可用麻黄发汗,若大剂妄汗,必亡元阳。变症见筋惕肉闰,名主尼矣。又借真武汤救之。
[桂枝之症],脉浮迟浮弱,自汗宜调营卫,以疏经络。予见脉浮弱,或虚虐,虚痢,虚咳,发热,心下悸而烦者,或其人平素神衰气弱,因妄汗下,以至心烦晕运,面红一处者,用此汤滋阴以和阳也。太阳未汗烦躁,大青龙汤。干呕发热咳渴,小青龙汤。发汗不如法,寒热如虐者,桂枝二麻黄一汤。
八九日未经发汗,面赤身痒如虐者,桂枝麻黄各半汤。漏汗不止者,桂枝附子汤,过汗心虚者,甘草桂枝汤。汗後反恶寒,表虚也,芍药甘草附子汤。汗後反疼,脉沉迟表虚也,桂枝加芍姜人参新加汤。 (本作桂枝去芍姜补加人参汤。)
误下热利不止,脉沉弱为阴虚,桂枝人参汤。脉促为阳盛,葛根苓连甘草汤,唯刑心痞腹鸣,生羔泻心汤;亦有用大小陷胸汤。表解而心下痞硬痛,有水气者,十枣汤。发汗不解,湍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妄下後,认汗身黄,小便不利者,麻翘赤豆汤。吐下食入口即吐者,甘草黄连人参汤。汗吐下後,心下痞噫声,旋覆代赭石汤。畜血发狂,小腹急结,脉沉微者,抵当丸。风湿,麻杏甘膏汤。风湿,甘草附子汤。太阳阳明并病,寒邪溢於脾,下利者,葛根汤。脉浮身肿者亦宜之。

与阳明合病,周身疼痛,发热不退,人参败毒散。太阳少阳并病,热邪溢於脾,下利者,黄芩汤。与少阳合病,热甚骨痛,口苦,根本受伤,众邪蜂起,往往形容憔悴,身体寂枯,由於不知保守,日丧其精,以补先天元气之旺,则浊阴散,自然阴阳相合。入心生血,血生精,精生气,气生神。神足则百脉归宗,万病回春矣。内经云,故留新,乃得真人者是也。曷不自已求之。
 
阳明天人转度歌

申酉戍时真机畅。转入胃土阳明乡。分位居中传化养。
更实更虚要相当。治法悉具须求讲。出卯入酉细推详。
[表症表实]有形状。其人胃实正相当。身热出现大榜样。
鼻干不眠是提纲。脉浮长大有有力象。生姜栀子豆豉汤。
[表症表虚]有形状。胸满口渴正相当。欲食不食大榜样。
吐逆恶寒是提纲。浮长无无力脉景象。甘草干姜四逆汤。
[里症里实]有形状。胸满烦渴正相当。大便坚硬大榜样。
欲饮喜冷是提纲。脉沉长实有力象。调胃白虎承气汤。
[里症里虚]有形状。面黄胸满正相当。吐逆不食大榜样。
口淡无味是提纲。浮长无力脉景象。甘草干姜四逆汤。
[阳盛阴虚]有形状。目痛烦躁正相当。鼻干不眠大榜样。
发热无汗是提纲。弦长有力脉景象。作主要用葛根汤。
[阴盛阳虚]有形状。其人烦躁正相当。发热现出大榜样。
汗出须知是提纲。弦长无力脉景象。茯苓加入四逆汤。
[阴阳两虚]有形状。具人烦躁正相当。目痛鼻干大榜样。
舌胎黑者是提纲。弦数有力脉景象。作主要用白虎汤。
 
阳明病解第二 ( 凡十二条 )
阳明传化之府。宫拜仓廪司纳。上越中清下夺达。三阴出路妙法。
[歌]
目痛鼻干不得眠。阳明虚实主胃关。旺於申酉戌时上。
主脉浮长细堆勘。有力三至葛根验。无力甘草干姜贤。
否则四逆汤稳便。六至有力承气宽。无力白虎又是羡。
此是阳明经症传。阳明发热原有翼。此乃太少阳合聚。
其热发於饥肉间。故尔蒸蒸发热定。

O[阳明表症表实]。鼻干不眠。胃实身热。脉浮长大者。生姜栀子豉汤主之。
O[若表症表虚]。恶寒。吐逆。胸满。口渴。欲饮水不欲喷。脉浮长无力者。甘草干姜四逆等汤主之。
O[阳明里症里实]。胸满烦渴。大便坚硬。欲喜饮冷。脉长实者。白虎承气汤主之。
O[若里症里虚]。呕逆。口淡无味。面黄。胸满而烦。不思饮食。脉长无力。四逆汤主之。阳明真气不至。阴邪滞逆。不得过度。则有心烦呕吐。急用甘草干姜汤。四逆汤。茯苓汤以温之。则阴邪自除矣。热盛邪伤中焦。胃土。而胃中干燥。急用白虎承气以存阴。使阳之真气。自转属太阳矣。
 
阳明经说
阳明经说 - 中医拾遗 - 中医拾遗 仲景经以胃家实为提纲。然治实之由。最宜详审。有实於未病之先。有实於既病后。有冈寒外来。热不得越。而实者有妄汗。吐。下重亡津液。而实者有从本经热甚而实者。有从他经转属而实者。此只举其病根之实而勿

实即为可下之症。阳明病脉浮数。无汗而喘。麻黄汤。脉浮迟汗多。微恶寒。桂枝汤。然脉但浮而不合麻黄汤症。身热汗出而不是桂枝症。阳药下咽。阳盛则敝。要之阳明有可攻而不可攻。若脉迟心下硬满。呕多。小便自利或数少者。凡此皆不可妄攻。其实秆贵先虑其虚。以存津液耳。阳明与太阳相配。缘贵实则太阴转属阳明。宜栀枝豉甘姜汤。热在半表半里不宜汗下。用栀子豆豉汤吐之。桂枝攻表汗多亡阳。用甘草干姜汤回之。若胃虚作呕。予用香砂六君子汤。见东垣注。又瘟疫论用达原饮。见吴又可注。胃口虚寒吐涎沫。吴茱萸汤。是温补法。胃口虚热饮水。白虎加参汤是凉补法。七日实热地逼不通。燥屎为患谵语。日晡潮热。其脉实或滑而数者。大承气汤。若脉见滑疾者。生啬则难以兼小承气汤。若大便燥硬而症未剧者。调胃承气汤。阳明与太阳并病十馀日不大便。无硬痛痞满之苦。不得为承气症。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宜五苓散。或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苦。曰阴结。急用参附以回阳。三阳合病。头项痛。胃实。口苦。咽乾。目眩。脉浮大者。在关上。欲睡不眠。合目汗出。竹叶石羔汤。阳明燥盛。身热如焚。舌燥。口干。脉浮洪或长大。而身无汗。医用麻黄重剂发汗不出。余诊其脉洪大。皆因地气无阳。云雨不得施行。故也用猪苓汤。交济水火以引燥气入泉。不觉大汗如浴而热退身凉矣。此时脉必沉细。或有症见肾子肿大者。非猪苓汤之误。乃因少阳之生气未开。而膀胱之气不化。用小柴胡关提生气。去苓加木通。细辛以助其化气。使阴阳两相顺接。而肾肿自愈矣。

或有足气肿者。乃气不上交。有降无升之故。田小柴胡汤去苓加桂枝以调营卫。助阳气。服後或忽然脉洪大身热者。乃由输转而出。用人参败毒散加升麻葛根一剂。而表里自安。是在人之误心何如耳。
 
少阳天人转度歌
厥阴真气保和畅。春风相逆入少阳。寅卯辰时阴尽丧。三阳开泰地天长。
[表证表实]有形状。其人口苦正相当。目弦现出大榜样。咽乾须知是提纲。
浮弦有力脉景象。小柴胡汤作主方。
[表证表虚]有形状。口苦咽干正相当。微徵汗出大榜样。
寒热往来是提纲。浮弦无力脉景象。小柴胡汤芩去黄。
另加附片桂枝姜。
[里证里实]有形状。大小便利正相当。咽干口苦大榜样。
胁满谵语是提纲。沉弦有力脉景象。加芒硝用小柴汤。
[少阳里虚]不录上。却与表虚同一方。
[阳盛阴虚]有形状。其人口苦正相当。咽干目眩大榜样。
胁下硬满是提纲。脉浮弦数有力象。陈皮茯苓小柴汤。
[阴盛阳虚]有形状。其人口苦正相当。寒热往来大榜样。
小柴去芩加桂附姜。
[阴阳两虚]有形状。胸满口苦正相当。寒热往来大榜样。
咽干目眩是提纲。浮弦弱者脉景象。茯苓四逆另作桂枝。柴胡作主方。
[调和阴阳]无阻挡。三焦真气热不伤。春日迟迟升数丈。
即是邪气游大肠。
 
少阳病解第三 ( 凡十二条 )
少阳官拜中正。主胆气游三焦。寒热往来邪正交。小柴胡汤走表。
少阳寒热往复还。耳聋胁痛并咽干。口亦苦兮目又眩。旺於寅卯及辰间。脉主浮弦力要辨。三至有力仔细探。柴胡汤去黄芩善。桂枝加姜雄辛贤。无力四逆桂枝煎。六至有力大柴全。无力六至四物羡。炙草大建汤两班。又汤芍药甘草捡。方不负症落安全。
少阳半表半里间。热发腠理审的端。时开究竟又时阖。故尔寒热往复还。
O少阳表证表实,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有力,小柴胡汤主之。

O若表证表虚,口苦,咽干,微汗出,寒热往来,脉浮弦无力。
O少阳里症里实,谵语,便坚,小便自利,口苦,咽干,胁下硬满,脉弦有力,小柴胡加芒硝主之。
O若里证里虚,与表虚一样同方治。
O少阳真气不至,阴邪滞逆,而肠不得过其度,则有口苦,咽干,目眩,胁下硬满。即用小柴胡调少阳之真气,阴邪自解矣。若阳邪滞逆,热伤三焦,目赤鼻血,烦燥。即用小建中倍白芍以清之。而少阳真气自转属阳明矣。
 
少阳经说
少阳经说 - 中医拾遗 - 中医拾遗 仲景论少阳症,以口苦咽干目眩为堤纲。口咽目三者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苦干眩皆相火上逼。孔窍其病,自内之外,宜小柴胡汤。相火热结於内,宜大柴胡汤。此治少阳寒热往来之二法也。

夫少阳为嫩阳,如日之初出。最忌汗,吐,下,三法。脉弦细,头痛发热不可妄下,妄下则津液越出。相火燥,必胃实而谵语,宜小柴汤和之。若加烦躁,则为承气症矣。

少阳中风,两耳无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妄行吐下,津液重亡。胆虚则心亦虚,故多悸。胆虚则脾亦虚,故多惊。小柴胡汤主之。

呕而发热,而以他药下之,心下硬满痛,此为结胸,宜大陷胸汤。但满不痛,为痰,宜半夏泻心汤。已发热而愎下之胸胁痛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寒热往来不安,心烦,柴胡桂枝干姜汤。或妄下亡阴,热邪内攻,烦惊谵语,小便不利,一身若重难以转侧,柴胡加牡砺汤。

又有[柴胡汤变症],(1)太阳病属屡经汗下,半月後而小柴胡症仍在,先与之。(2)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为未解也,宜大柴胡汤下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愎作寒热者,或见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下利者,宜大柴胡汤。(3)少阳与太阳并病而反下之,阳气挟郁於内时,时若结胸壮心下硬,下利不止,其人心烦而躁者,予思汗吐下之法,须宜神是见脉缓方可发汗理气。<<内经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而妄用开表导痰,驱风行气之药,使当时万一得生而己变成为弱矣。(4)少阳与阳明并病,胸胁满,日晡潮热,微利,先用小柴胡汤,後以柴胡加芒硝除之。(5)少阳与阳明合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少,胸胁满或不丈便而呕,舌上白胎者,皆宜小柴胡汤。(6)服已渴者,属阳明也,当行白虎承气汤等法。(7)伤寒五六日,是少阳发渴之期,见其微恶寒似少阴症,脉沉细是少阳阴脉,而汗出在头,手足冷,心下满,不欲食,丈便硬,此为阳微结实少阳也,可与小柴胡汤。

假令纯阴结,不得愎有外症悉入在里矣,此少阳少阴之疑似症。妇人中风七八日後,愎得寒热发作有时,知不在气分而在血分。由於经水适断,热入血室。时人如虐状,宜小柴胡。若见烦躁,又当於阳明求之。

盖少阳之气游行三焦,循两胁输腠理,是先天真阳鼓动正气,虚邪气入而疑结於胁,周身四肢起泡者,予用以干姜附子温其阳。或病似虐而非以宜之。寒热虐疾自宜小柴胡汤。而亦用四逆散加姜附桂枝法。或相火上攻口苦。用逍遥戒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主之。不可执一为不善变已耳。
 
太阴天人转度歌
地久与天长。子午卯酉紧包藏。无极动出太极象。日来月往。周而愎始妙无疆。人生於寅理相仿。气始中焦注本乡。卯时传大辰胃上。已时传脾午心膀。未传小肠申膀胱。酉肾戍胞细推详。亥传三焦子胆放。丑时传肝转寅阳。日月盈亏有消长。何况人身少提防。按时寻经察病状。脉形象用何方。吾今先把太阴讲。亥子丑时记心傍。阴中至阴主内脏。阴极土冷不生阳。

且将病脉写纸上。[表症表实]要分张。其人腹满吐利状,四肢逆冷是提纲。沉缓有力脉景象,作主要用理中汤。

[表症表虚]有形状,其人喘促又面黄,四肢倦怠大榜样,胸满心烦是提纲,沉缓无力脉景象,作主要用四逆汤。

[里症里实]有形状,具人心烦正相当,心下硬满大榜样,大便反坚是提纲,沉实有力脉景象,治用三物白散方。

[里症里虚]有形状,其人心烦正相当,饮食不进大榜样,四肢烦疼是提纲,沉而又迟脉景象,作主四逆桂枝汤,

[阳盛阴虚]有形状,其人胸满正相当,四肢怠倦大榜样,口淡无味是提纲,沈缓有力脉景象,桂枝广皮加入茯苓四逆汤。

[阴盛阳虚]有形状,胸满吐利正相当,沉缓无力脉景象,砂仁吴萸加入茯苓四逆汤。

[阴阳两虚]有形状,其人胆胸正相当。四肢烦疼大榜样,腹疼自利是提纲,沉而又弱脉景象,吴萸肉桂四逆汤。

寒土培温万物长,以生化出少阴乡。
 
太阴病解第 四 (凡十五条 )
太阴为开主脾,同处中州司纳。不为胃把津液疏,因而腹痛吐利。
太阴病症自腹满。兼及吐利脉沉缓。旺於亥时子丑间。
缓脉色白力分辨。三至有力理中拈。无力三至四逆管。
六至有力黄舌辨。麻仁丸三物白散。舌若微黄又须看。
眼红身热细检点。六至无力建中探。当归黄芪二汤遣。

更使眩晕冷汗现。不是芪附汤奚选。

O太阴为阴中之至阴。阴极土冷不生阳,用四逆汤以温其四肢。逆冷脉沉缓有力,理中汤主之。
O若表症表虚,其人面黄,心烦,胸满,四肢倦怠,脉沉缓无力,四逆汤主之。
O太阴里症里实,心下硬满,而心痛大便反坚,脉沉实有力者,三物白散主之。
O若里症里虚,欲食不食而心烦,四肢烦痛,脉沉迟者,四逆桂枝等汤主之。
 
太阴经说
仲景论太阴症,脉沉,缓,细是为伤寒湿。上吐下利由於腹满,皆因中焦不治,所致,宜理中汤。

若自利不渴,属太阴其脏有寒也,或恶寒脉微而愎利亡血也。或表热里寒,下利清水,是为中寒,皆宜四逆汤救里,下利日馀色败,脾败,自利因太阳误下,腹满时痛,桂枝芍药。若大便实痛,加大黄。

脉浮缓似桂枝症,不发热而手足温,小便不利,身黄是伤热湿,此太阴之伤寒也。若脉浮病在表,四肢烦痛发热,宜桂枝汤。发热以太阴是里之表症,桂枝是表之里药。或暴下利,或发黄,便硬是脾家实,而非热非寒也,又当茵陈调胃辈求之,此太阴之中湿症也。太阴妄汗腹肿,满,喘,宜厚朴生姜甘草人参汤以解之。妄下寒湿结胸,宜三物白散以散之。或其人不得和平之气,饮水小便如常而大便常自坚硬,或数日不行,出之不利名为[脾约],宜麻仁丸。

太阴脾厥中气不足,用术附附汤。东垣云;阳邪下陷於脾,宜补中益气汤;予於久痢脱肛或痢不止者亦用之。凡有病关睥虚弱,肌肉消瘦,反胃,呃逆,嗳气不除,皮肤蒸痛,手足逆冷,,,,结核,肠风下血,内外疮痔大便不通者,随症用理中,建中,归脾,干姜甘草,附孑等汤加减治之。

窃思人在母腹之中,得其呼吸之气,而长母若脾旺饮食强,津液有馀,生儿亦足,难染外邪;母若睥衰,饮食少,津液不足,生儿亦弱,易受风寒。或腹痛脐风,或膀胱疝气,或惊风豆麻,或螬气疳症,或食停呕泻,或腹如鼓胀,或遗尿癃闭等症。

幼科一见有寒每用麻黄细辛桂枝羌活;有热每用玄参黄芩生地羚羊角;有风每用僵蚕天麻勾藤;有湿每用木瓜苡仁寄生防己;有痰每用南星半夏牛黄竹疠;有气每用香附陈皮乌药小茴枳壳腹毛;有疮每用黄柏黄连土苓银花夏枯草;大便结用大黄滑石;小便疠每用猪苓泽泻前仁;呕吐二陈汤;中暑六一散;咳嗽参苏饮羌活汤。

不知小儿无七情六欲,只重睥胃不明阴阳虚实,徒论药拘古方以治病。先已伤其中宫,肾肝心肺诸经症见矣。夫土为万物之母,譬如草木生於土中。土厚则受气亦厚,若情雨不得其时,难以发营湿长与用药一也。又如人右边手足先动多劳,阴中生阳也,手大指独能转於四指,脾主运动也。所以脾强之人精神干健,清气贯注,阴阳调和。韵伯注云:阴者指里而言,非指之阴也。丹经云:黄婆引入洞房,学者能参透此诀,区道亦可通仙道也。
 
少阴天人转度歌
寒土培温万物长。以生化出少阴乡。子丑寅时枢机畅。
少阴之阴中有阳。治表先故其里上。热症多从寒治方。
止於其阴不失丧。能固肾中之元阳。
[表症表实]有形状。其人腰痛正相当。发热恶寒大榜样。舌干口燥是提纲。沉而又紧脉景象。麻黄附子细辛汤。
[表症表虚]有形状。微恶寒冷正相当。腰痛现出大榜样。四肢沉重是提纲。沉而又数脉景象。麻黄附子细辛汤。
[里症里实]有形状。其人温温正相当。欲吐不吐大榜样。人泻躁急是提纲。脉沉细数有力象。作主要用四逆汤。
[里症里虚]有形状。欲寐不寐正相当。烦躁现出大榜样。口渴自汗是提纲。沉微无力脉景象。其作主要用真武汤。
[阳盛阴虚]有形状。其人头荤正相当。腰痛现出大榜样。舌干口燥是提纲。沉数有力脉景象。麻黄附子细辛汤。
[阴阳两虚]有形状。其人心烦正相当。头昏现出大榜样。腰痛须知是提纲。沉细而弱脉景象。益志吴萸加入附子汤。
[少阴阴极]有形状。具人烦躁正相当。欲寐不寐大榜样。舌胎黑者是提纲。浮散无力脉景象。回阳返本须知肉桂作主张。
[热盛伤精]痢血莽。急用黄连阿胶汤。泻浊留清真气旺。方能转入厥阴乡。
 
少阴病解第五 ( 凡十七条 )
少阴水火兼理。肾中寒热杂居。二十五度任推施。微为水象而细。
欲寐不寐少阴症。温温欲吐微恶寒。面白身与骨节痛。
旺於子丑寅时间。舌本色兮或微白。还须沉细脉上看。
三至有力何方善。汤用麻黄附子甘。无力三至四逆羡。
汤中加参非等闲。舌若微黄更要辨。有力六至表热探。
麻黄附子细辛验。里热猪苓汤自痊。无力六至附子便。
出汗真武汤莫嫌。

少阴之一阳,真气,气散。用附子汤以温少阴未失散之元阳。若自汗出,急用真武汤以温少阴,已失散之微阴。若少阴甚热伤阴之精,或下痢浓血,急用黄连阿胶汤。以泻其热使真气转入厥阴。
O少阴表症表实,发热恶寒腰痛,脉浮紧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O若表症表虚,微恶寒腰痛,脉浮数者,附子甘草汤主之。
O少阴里症里实,其人温温欲吐不吐,大渴烦急,舌乾口燥,脉沉细有力,四逆汤主之。
O若里症里虚,其人欲寐不寐,自汗烦躁口渴脉沉微无力者,真武汤主之。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