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仲景存真集》

少阴方总论歌 ( 共十四方 )
少阴先天一气蒸。乃是人身性命根。分司枢机是职分。太阳之里偏於阴。
然而阴中阳气隐。故表根里热寒因。治表预先固里症。热症寒治热自平。
虽回元阳以固肾。正以存其少阴真。微细系是脉形影。欲寐不寐即病情。
始得中风脉沉紧。麻黄附子与细辛。凡属沉细少阴病。理当温中一阳生。
脉数里热又当审。不可发汗不可温。浮表亦有里症应。浮大反难里热存。
沉里或有现表症。反发热者是病形。若是伤寒阳虚甚。大温大补附子灵。
欲解里热四逆正。欲挽亡阳通脉能。欲呕而渴心烦闷。滋阴利水用猪苓。
下焦水郁溺不顺。四肢沉重腹痛疼。坎中阳虚不得令。引火归原真武神。
倘便浓血火郁欣。升阳散火桃花寻。心烦不卧是阳盛。万不得己用连苓。
此经亦有承气症。急下将以存真阴。二三日热淫内境。或利清水色纯青。
当解不解腹胀困。皆宜急下用大承。须晓贤家无实病。实病必转属阳明。
能知其虚而培本。方许用药治此经。
 
麻黄附子细辛汤歌 ( 61 )
麻黄 细辛各三两 附子一枚
麻黄附子甘草汤歌前方去细辛加甘草二两
[歌括]
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始病用此方。水火二气兼热掌。
发热有似乎太阳。头不疼痛假借象。欲寐病情是提纲。
肾为坎卦当求讲。二阴不蔽一元阳。寒邪内侵犯下上。
孤阳无附散外乡。反热无汗恶寒状。开表逐邪用麻黄。
细辛散寒功堪仰。附子固本任栋梁。津液不得越境往。
邪除元气自归藏。表病脉浮汗之畅。表病脉沈汗亦良。
沉若在里反汗降。津液越出阳必亡。附子固本名不爽。
急急用之固元阳。病二三日无里恙。去辛加草微汗汤。
只因微热恶寒相。故用轻剂两不伤。前沉紧数有力尚。
後沉紧数无力尝。六经变迁审妥当。须知以脉去和方。
 
附子汤歌 (62)
附子二枚炮 白术四两 人参二两 芍药 茯苓各三两
[歌括]
附子白术参苓芍。大温大补表里合。病脉无力而沉弱。
其皆恶寒口中和。身体骨节痛难过。手足寒冷恶寒多。
纯阴无阳汗不可。生附二枚温补施。力锐任重保肾火。
外邪不敢来侵夺。御邪权柄评在我。呼吸之门有锁龠。
百病消除得其所。当用人参把气和。少阴之枢道理剖。
扶阳益阴两谐和。木阴湿土白术佐。厥阴之木有芍药。
茯苓利水坎归坐。土安木润根基活。万全之术甚停妥。
由此娄推得妙药。
 
真武汤歌 (63) ( 亦即玄武汤)
茯苓 芍荮 生姜 各三两 白术一两 附子一枚
[歌括]
真武无参有生姜。水神端坐镇北方。取名真武因卦象。
坎中一阻柔之刚。坎水藏肾通五脏。其静也专性体常。
动而不息因火降。灶中有火成沸汤。坎中真火若不旺。
肾家水体失主张。不能润下逆行往。四肢中宫俱病伤。
沉滑无力脉景象。水气为患病提纲。腹痛下利犯腑脏。
四肢沉重痛难当。下焦有寒未滁荡。小便不利於膀胱。
坎中阳虚审妥当。壮阳消阴培土扬。留清去浊药采上。
附子能奠阴中阳。佐芍酸若收炎亢。得苓淡渗闰下方。
白术甘温水邪降。生姜辛温四肢康。少阴枢机保和畅。
开阖得宜过度祥。若兼咳嗽不同样。水气射肺五味良。
佐芍取肾水不放。细辛佐姜散肺乡。再若兼呕在胃上。
睥湿宜散倍生姜。和中之剂附不尚。不同射肺治肾堂。
便利下利胃寒降。四肢病因脾湿伤。芍苓减去姜附广。
温中散寒脾胄强。
 
桃花汤歌 (64)
赤石脂 一斤半 (一半入药同煎,一半为末兑服) 干姜一两 粳米 一 斤
[歌括]
干姜赤石脂与粳。义取春和桃花名。少阴腹痛小便病。
下利不止浓血形。似与真武同一论。彼以四肢沉重疼。
坎中阳虚多亏损。故用附子固本根。引火归原入坎肾。
水注北海身自轻。此便脓血火气盛。何不清火反补温。
盖是下焦水气症。心下水气不同情。下焦便血当别论。
与心痛烦治亦分。心为离火虚而损。真水居中欲流行。
润下作碱书言证。因势曳之水患平。坎卦为水本属肾。
真火居中势望升。从性炎上易而顺。发之须当用苦温。
火郁於下克金甚。火炎於上戊土生。五行之理来者进。
已往退位次笫轮。上得其令火退阵。水归其职病自平。
此方培土细忖。水不必利火不清。石脂固脱本啬性。
色赤和血势相因。酸收逆气辛邪遁。甘补元气故为君。
炎上作苦干姜称。火郁发之见内经。亢不生土难培本。
粳米之甘火有生。土中火用得宣令。水中火体自安宁。
阳升散火此方应。热入血室刺期门。少阴主脉沉细任。
法当温中一阳生。火升水降同流运。妄行归原见本根。
 
白通汤歌 (65)
葱白 四茎 干姜 一两 附子 一枚
白通加猪胆汁汤歌 本方加人尿五合 (日人谓白通即人尿) 猪胆汁 一合
[歌括]
姜附葱白白通妙。脉微下利此方高。少阴自利而渴燥。
小便色白虚下焦。利仍不止无脉兆。厥逆干呕更烦恼。
方加胆汁与人尿。阴盛格阳病可疗。水气不上输肺窍。
口渴自利病由招。庸医一见慌忙了。便用枝子合连翘。
水伤还去用水泡。不上三日赴阴曹。法当姜附元阳保。
犹恐利止渴不消。采药升胜顶上冒。葱白能把诸脉调。
色味禀西通肺好。水出高源冼天桥。服汤以後脉出暴。
孤阳独行死难逃。脉若微续阴生少。水火既济病全消。
 
通脉四逆汤歌 (66)
炙甘草 附子 干姜葱白
[歌括]
通脉四逆汤加葱。真阳将亡挽回宫。阴症似阳察静动。
病脉多与四逆同。而但欲寐或咽痛。反不恶寒面色红。
乾呕腹痛内交讼。利止脉藏病形踪。下焦元阳将亡种。
故倍其味更加葱。接续微脉宜急用。色青味辛体更空。
少阳生机能行动。营卫肺气能和融。姜附参甘与此共。
奏捷经络百脉通。里寒外热皆除送。虚阳反本得归宗。
呕加生姜二两重。咽痛桔梗一两从。
 
茯苓四逆汤歌 (67)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炙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干姜三钱
乾姜附子汤歌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
[歌括]
仲景茯苓四逆汤。阴阳双补用此方。当汗反下失妥当。
病仍不解烦燥彰。若是下後愎汗妄。尽日烦燥不眠床。
夜静不见呕渴状。不恶寒痛表无伤。阳症变阴坏病象。
阴症似阳反照光。世医不明把人丧。少阴烦躁用药凉。
六经烦躁各一样。兼见少阴合太阳。真阴之本少阴象。
其标即是太阳当。标本皆从烦躁讲。又有虚实两分张。
未经汗下太阳降。烦为阳盛躁阴伤。汗下以後少阴挡。
烦为阳虚躁阴亡。先汗後下法顺向。固阴收阳四逆良。
先下后汗法逆罔。表症反解如无殃。似於阴阳自和畅。
而实妄汗亡了阳。故夜安静昼抢攘。固阳配阴用附姜。
茯苓不根而成长。补气安烦为君王。得参配之元气旺。
姜附元阳挽回乡。枢机无滑运下上。周而腹始地天长。
 
吴茱萸汤歌 ( 68)
吴茱萸 一升人参 三两生姜六两 大枣 五枚
按:霍乱转筋,须臾不救,此汤主之。
[歌括]
人参姜枣吴茱萸。手足厥冷吐利齐。烦躁欲死可不敝。
沉细欲绝脉相宜。少阴生气注肝里。阴盛水寒肝木郁。
气不舒展烦躁至。肝血不荣冷四肢。木欲出现不得遂。
中土不安吐利急。病本在肾机肝系。不得相生欲死期。
补火开路厥阴去。绝处逢生吴茱萸。气本春木感天地。
且劲美枣营卫的。拨乱反正百脉娱。若是命门火衰矣。
饮食难化胃上秸。头痛干呕吐涎至。都是睥肾阴寒虚。
此助先天少火力。後天之土有生机。下焦真阳运四体。
上焦寒邪自远离。三阴得位玄妙趣。无怪庸医没能知。
 
黄连阿胶汤歌 (69)
黄连四两 阿胶三两 黄苓 芍药各二两 鸡子黄三枚
[歌括]
连胶苓芍鸡子黄。此是少阴泻心汤。得病二日三日上。
心烦不得卧牙床。细微欲绝脉情状。法当滋阴心肾凉。
不把甘平药采上。安得滋阴以和阳。安能水升而火降。
阴火归部热退藏。鸡黄通心补离上。色气禀火象南方。
生者搅和用药烫。取其流动贯肚肠。驴皮入肾补坎上。
色气象水禀北方。性急趋下咸先向。阿井有水精凝藏。
与之相溶成胶样。配苓连芍鸡子黄。降火归源精神爽。
阴平阳秘称妙方。
 
猪苓汤歌 (70)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一两
[歌括]
猪苓茯苓滑泽胶。滋阴利水甚高超。下利六日七日了。
咳呕渴烦难开交。沉滑无力脉细考。不得眠卧邪火潮。
下多亡阴精虚耗。真阳不藏无主梢。上焦虚阳变症扰。
忙采此药把病疗。二苓能夺化工妙。太空元气不根苗。
交互心肾太和保。虚无氤氲气能调。阿胶性厚补精好。
泽泻引水升天高。滑石重浊尿地道。能降火气归下焦。
水火既济主人笑。丈取颜色也同条。猪阿黑色通肾窍。
少阴之源亦和调。壮体利用分功效。病却而且延年高。
阳明发热而渴燥。小便不利亦甚疗。更以脉浮为主瑙。
滋土生津胃邪抛。若是汗多胃中燥。又忌不可用此条。
 
四逆散汤歌 (71)
炙甘草枳实柴胡 芍药 各十分
[歌括]
柴芍枳草四逆散。泄利下重四逆销。脉沉弦数有力兆。
或咳或悸不开交。小便不利热结窍。或者腹痛阴火潮。
四逆乃是热邪扰。酸苦涌泄始甚疗。枳实苦寒辛酸妙。
善入脾胃化气高。利止溏止痛止效。痰消胀消热结消。
同芍涌曳有收找。不用芩连识见超。他管心肺二经燥。
此是阴病热下焦。更加柴胡升散好。阴火四达病自抛。
下重宜缓顺接了。三焦之热亦平消。此症用药忌霸道。
须防其人命不牢。按 胃阳不敷於四肢为寒厥。阳邪内扰於阳分为热厥,然厥者必利。审泻利之寒热而四逆之寒热判矣。下利清谷为寒曳,利下专为热。)
阳分为热厥
 
猪肤汤歌 ( 72 )
猪肤一两白蜜 一升 花粉 五分
[歌括]
猪肤白蜜和花粉。不草不石不木根。三味食物容易聘。
随手拈来道合成。下利咽痛胸满症。更兼心烦此方灵。
脉循喉咙挟舌本。支出络心胸中存。坎水原来是属肾。
坎中一阳藏不定。循冲上走犯阳经。上焦因之受热症。
胸满心烦与喉疼。阴并於下阳不应。阳又对敌拒绝阴。
火不下藏交於肾。水不上达承於心。未济之象能识任。
细审来药妙如神。猪蓄津液在肤分。取肤能把浮火清。
味甘白蜜同花粉。和睥润肺又泻心。虚阳归位热不逞。
下利自止病即平。
 
甘草汤歌 ( 73 )
甘草 二两
桔梗汤 桔梗 甘草 各二两
半夏汤或散 半夏桂枝甘草 各等分。
苦酒汤歌 半夏鸡子 一枚去黄 苦酒
[歌括]
甘桔半苦四方例。专为少阴咽痛设。原来喉舌是经脉。
二三日见是有热。阴火上冲宜凉泻。甘草性温缓奏捷。
未愈便把桔梗扯。又兼辛散奇偶协。轻剂正治苦寒撤。
而且欲寐浮细脉。若是恶寒欲吐者。阴症似阳又一说。
半夏汤儿可假借。散具上逆阴寒邪。若呕吐伤把疮惹。
不言不语声气折。庸医当作热症泻。岂知呕痛痰饮协。
故取苦酒将疮灭。能减半夏辛猛烈。涧咽发声用鸡白。
痰饮自不泥於膈。
 
厥阴方总论歌
厥阴主方乌梅丸。丸以缓之制火然。肝挟相火逆侵犯。
气上冲心疼热难。阴中之阳热症现。温病提纲非伤寒。
消渴本病厥利变。有泻无补病乃痊。故虽代结心悸乱。
炙草生地麦冬兼。下利沉结脉己险。犹用黄柏与黄连。
肝胆郁热火内焰。莫听人言邪热传。手足厥冷是外感。
脉微欲绝细审研。当归四逆表药捡。不用姜附助火炎。
中气致伤与小建。继之小柴以疏肝。先内後外从阳转。
阴出之阳病自安。热利下重沉脉辨。白头翁汤是灵丹。
此经禁下又药汗。下之利疾必缠绵。倘若心下水泛滥。
悸厥不热不渴烦。亦当发汗治水患。六味生脉继进前。
此是情欲毒侵染。灯蛾扑火自招愆。
 
乌梅丸歌 ( 74 )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 蜀椒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歌括]
乌梅参归连柏细。椒姜桂附苦酒需。六经厥阴为难治。
方无加减若尽一。病热不因伤寒起。都是少阳相火为。
火旺水亏消渴至。气上撞心实难支。心中热痛火灭势。
胃中空虚风化饥。木甚克土不欲食。食即吐蚰理可必。
若是下之利不止。断非此丸不能医。此丸不君辛甘剂。
酸泻酸收有来历。乌梅以酸养肝意。伏其所主得便宜。
佐连泻心以除痞。得柏滋肾渴有愈。肾为肝母姜附济。
温肾然後火有接。肝欲散气乾姜细。肝故藏血归桂枝。
又用人参调中气。蒸之米下谷气资。寒热之性可调剂。
苦酒乌梅更相需。加蜜为丸把本治。日服十丸渐加之。
更禁生冷滑臭食。管教此症得安逸。
 
当归四逆汤歌 (75)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炙草二两 木通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歌 ,上方加吴茱萸生姜苦酒
[歌括]
当归四逆通归细。沉弦脉紧脉有力。发散表邪用此剂。
手足厥冷是病机。微细欲绝肺审谛。此经相火为宅居。
大凡伤寒从外起。藏气实热不敢欺。热厥相应有定理。
先厥後热亦可必。君以当归培血地。桂枝散寒邪自祛。
肝欲徐後甘草备。肝欲布散细辛施。不用生姜恐散气。
木通行气入肝室。芍药能把肝火去。又防相火把患息。
营气得运太阴己。脉自不绝有生机。卫气通行四末遂。
温络通经调脏气。邪散血和百脉故。冷结膀胱腹痛的。
一剂而瘳效更奇。
 
小建中汤歌 ( 76 )
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饴糖一升
[歌括]
小建中汤桂芍甘。生姜大枣饴糖甜。厥阴平肝逐邪验。
功能散表以驱寒。伤寒二日三日间。心中悸动而且烦。
此是肝气不舒展。热郁於下相火然。上行去把心脾犯。
故用此方建中元。取其酸意平木便。调脾之急用辛甘。
泻中兼补名曰建。不全主中小名传。若是阳脉把啬见。
尺部阴脉其象弦。木挟相火而为患。必当腹中急痛焉。
此症先把建中捡。芍药止痛似仙丹。不差小柴更加减。
去芩加芍妙无边。从内之外法灵验。阴出之阳病自痊。
 
茯苓甘草汤歌 ( 77 )
茯苓桂枝各一两 炙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歌括]
茯苓甘草桂枝姜。汗散厥阴内邪汤。寒厥心下悸动恙。
宜先治水用此方。不尔水渍入胃上。厥利交作不可当。
所以先把治水讲。先时消渴受水伤。今己无热无渴状。
无汗发汗此堪尝。茯苓渗曳治水尚。能清水源无傍徨。
得姜与桂入肺脏。兼行营卫调阴阳。佐甘缓温周身上。
汗出厥止理所当。水精四布无阻挡。心悸自然得安康。
若是恶热温病状。发火之药忌此方。
 
炙甘草汤歌 ( 78 )
炙甘草四两 桂枝 生姜各三两 麦冬麻仁各半斤人参阿胶各二两 生地一斤 大枣三十枚 酒
[歌括]
炙草地阿桂麦门。麻仁姜枣酒人参。相火内郁难搬运。
血室干涸不化生。因之脉现结代景。其心悸动不安宁。
寒伤心主神明病。气上撞心故悸惊。心不生脉失其本。
结与代脉皆为阴。阳症见阴是绝症。不忍坐视施慈仁。
皆成借一收馀尽。欲挽西阳转东京。离宫空虚宜补敬。
峻补真阴来调停。甘草温缓为引进。辅佐地麦君和臣。
来在中宫把安问。久欠滋阴与补阴。献神礼仪要齐整。
麦冬麻仁各半升。大枣三十数载定。二两阿胶二两参。
桂枝生姜三两正。更爱醍醐酒一瓶。尚得元神把物领。
血脉流通可回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