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仲景存真集》

白虎加人参汤歌 (43)
粳米六合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
[歌括]
白虎膏知甘草粳。大补真阴加人参。先将疑似示所禁。
後明所用不差分。无汗烦渴表未尽。麻杏膏甘建奇勋。
发热而渴水欲饮。小便不利猪五苓。脉浮发热有表证。
无汗恶寒不可吞。背微恶寒寒将尽。口燥心烦与之灵。
渴欲饮水里热甚。身无大热表将清。或大烦渴表己靖。
表里俱热恶风侵。舌上干烦而躁闷。热结饮水欲数升。
此因吐下法不正。重亡津液热气蒸。三阳合病皆宜进。
洪大浮滑脉任真。胃气不通腹满应。无气以通身不轻。
难以转则少阳病。无津不布口不仁。阳明颜色黑浸浸。
少阳面垢微有尘。遗尿不必他经问。太阳膀胱热结停。
关上浮大脉须审。合目则汗欲睡情。更有脉滑热厥症。
名为阳极而似阴。里热烦渴能食饮。大便坚难白虎寻。
胃犹未实下反眚。汗则谵语而亡津。计唯虎啸风相应。
风生热解妙而神。石膏大寒热能胜。降龙伏虎为先行。
烁金之体光明俊。味甘归脾性主沉。生水之用极有准。
色白通肺而会津。知母寒辛能润肾。兼泻肺火滋肺金。
上中泻火甘草任。寒药之寒缓而行。能缓膏母沉降性。
始得恶连于胃林。粳米有益而无损。生津养血培气形。
奠安中宫阴寒品。无致伤脾损胃径。饮间输脾归肺郡。
水精四布烦渴平。邪发阴虚气不运。补阴益气更加参。
金能得气津液润。立法尽善实古今。
 
竹叶石膏汤歌 (44)
竹叶 二把石膏 一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半夏半斤 麦冬一升 粳米半升
[歌括]
竹叶石膏甘草粳。加参半夏与麦冬。前将病状治方论。
此详病脉及病情。三阳合病头项应。而胃家实属阳明。
口苦咽乾目眩症。合病常脉浮大存。合在关上把机审。
病在肝胃两部寻。凡胃不和难安枕。肝火走窍下不宁。
心血肝脏说君听。人卧则血归肝经。目合即汗肝火甚。
窍闭则火无泄门。血不归肝热泛运。心不主血恍无评。
发而为汗散外境。不由心发盗汗名。故用竹叶为引进。
气秉东方色象青。入通於用大寒性。泻肝之火无比伦。
麦冬佐参通而径。用佐白虎以同津。半夏秉阴之气分。
通行阴道其味辛。能散应头之满病。以引卫气阳入阴。
阴阳交通卧安枕。其汗自止肝胃平。
 
茵陈篙汤歌 (45)
茵陈 六两 栀子 十四枚 大黄 一两
[歌括]
茵陈篙汤茵栀黄。阳明利水奇妙方。但头出汗是形状。
其身无汗内热藏。小便不利不下往。瘀热在里渴饮浆。
胃实腹中微满胀。身如桔色而发黄。接筝且将黄症讲。
太阳阳明百分张。太阳表症汗之畅。麻黄连翘散宜凉。
两阳之间寒胜当。栀子柏皮清火强。阳明之里而泻降。
用逐秽法立本方。茵陈色秉北方象。经冬不凋傲雪霜。
厉偏寒冬气甚旺。能除邪热留结殃。曲通水源栀子尚。
以除胃热唯大黄。瘀热令从小便降。腹满自减保胃肠。
又将渴饮分四项。太阳转属五苓强。烦渴自利白虎畅。
小便不利猪苓汤。不利腹满茵栋爽。泄满令黄出膀胱。
种种相类难尽讲。仲景神化建奇方。
 
大承气汤歌 (46)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
小承气汤歌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
[歌括]
小承枳朴同大黄。加硝即是大承方。阳明地道不通畅。
实热燥屎里为殃。病日已过六七上。已合阳数不安康。
头痛身热是病状。恶热反不恶寒凉。此方阳盛阴虚恙。
当下误汗即死亡。日时潮热期不爽。手足沾沾出汗浆。
内症大便不下降。始初饮食今不尝。脐中绕痛腹满胀。
烦躁诂语热邪戕。发作有时喘胃上。腹转失气不卧床。
或者咽燥口乾亢。自利清水心下伤。或汗吐下热不放。
仍不大便察端详。又或下利诂语样。沉实滑数大承当。
宿食滑疾脉实象。小承试之勿莽菖。不转失气更服上。
不可遽与大承当。大便不甚燥坚壮。微和胃气小承良。
即或大便己硬郎。其证未剧调胃强。若微发热汗出广。
恶寒未罢腹如常。屎未坚硬审妥当。初头硬者後必溏。
热不能潮脉弱状。若骤攻之不可当。必小便利不实样。
屎定燥硬用此方。诸病皆因於气上。秽物不去气不扬。
攻积之药善采访。必用行气作主张。尤害承制义取尚。
病去元气仍不伤。先化燥屎芒硝当。继通地道惟大黄。
枳朴能除痞满状。先後三沃煎法良。小承并煎不相傲。
微和之剂意味长。
 
调胃承气汤歌 (47)
大黄三两 炙甘草一两 芒硝半斤
[歌括]
调胃大黄芒硝草。专为燥屎设此条。太阳阳明并病妙。
攻实虑虚甚高超。二阳和剂治里表。外热内结两和调。
汗後外症虽未埽。阳明发热势己潮。不恶寒而恶热佬。
胃家虚实要分爻。莫等津液暗枯燥。少与此剂自汗销。
十三日过不了了。承气汤下辨丝毫。平人更实更虚好。
气故得以上下交。今气不承有理道。胃家热实把病招。
必用硝黄软坚燥。气得以下濡粕糟。温中还需炙甘草。
以生津液气上潮。推陈致新兼用到。一攻一补把胃调。
古人用药分两妙。轻重有法善煎熬。不取势锐常服少。
欲留於胃和中焦。以存津液从上冒。水升火降自逍遥。
 
桃仁承气汤歌 (48)
桃仁 五十个 甘草 桂枝 芒硝 各二两 大黄 四两
[歌括]
桃仁承气桂枝良。芒硝甘草与大黄。承气变剂宜酌量。
伤气伤血细审详。身之经营无他样。气血周流内外乡。
太阳生病主气上。阳明生病血承当。太阳阳明并病状。
气血交并人如狂。外解少腹急结恙。是内瘀热结膀胱。
气流不行先受障。血壅不滞继受伤。小腹膀胱所居处。
外粼冲脉内肝旁。阳气不化如结网。阴血停蓄不能行。
少腹急结块魄荡。如颠如狂服此汤。大黄为君把令掌。
催行逆气走忙忙。甘草甘平温缓象。调和正气最为良。
血结不行芒硝降。咸软坚硬又润肠。桃仁桂枝齐用上。
辛散苦世可共赏。气行血濡自来往。小腹安舒神自强。
茬是外症未解放。不可妄攻用此方。此方不但和胃畅。
妇女月经再相当。先期作痛固能养。经闭不行亦分张。
(阳明九方)
 
少阳方总论歌 (共七方)
少阳主胆中正官。半表半里枢机关。口苦咽乾而目眩。中风目赤聋烦满。
头痛发热是伤寒。喜呕此经病情见。寒热往来认的湍。法当清火为主见。
火有虚实宜细谙。虚火半表有解免。小柴去渣以再煎。相火热结半表面。
大柴攻之病自痊。若是半里邪入犯。半夏黄苓与黄连。等筝急用勿怠慢。
心腹之疾除不难。此经大忌吐下汗。伤寒中风一例看。胆无出入相火焰。
汗吐下之津液乾。然头汗出微结患。柴胡桂枝汗剂传。满鞭潮热先下反。
芒硝大陷亦用焉。烦惊而不利小便。柴胡龙骨二便安。惟有吐法要详辨。
恐误人命非等闲。
 
小柴胡汤歌 (49)
柴胡 半夏 人参甘草 黄芩 生姜 大枣
[歌括]
小柴芩半枣姜参。浮弦有力方可升。但凡三阳半表症。
逗留腠理悉能平。和解表里多效应。且将病机说分明。
少阳气游三焦分。腠理间发邪入境。邪与正气两分争。
少阳主胆管中正。决断出焉有勇行。不容邪犯搏不胜。
所以邪结胁下存。因得往来寒热症。虚火半表而游行。
故取柴胡解表症。微苦微寒又轻清。尤恐正不把邪胜。
扶元补气用人参。强主逐寇功堪任。喜其微甘又微温。
若是口苦咽乾病。目弦目赤头汗淋。舌胎白者心烦等。
虚火游行半里存。当用黄芩治治里症。取其苦寒把火清。
即用甘枣甘缓性。提防受邪在三阴。欲吐不食姜半引。
二以逐邪佐柴芩。兼行甘枣泥滞性。可以止呕苦满平。
方有加减药无定。胸烦不呕去半参。恐其助烦而愈盛。
烦呕用半单去参。须加括篓除烦病。取其苦寒降火清。
渴少津液元气损。去半加参以生津。更加瓜篓疗渴症。
津液上滋甘露霖。腹痛虽因相火病。芩苦恐转属太阴。
故易芍药益阴分。酸以泻木相火平。邪结胁下成痞鞭。
枣能助满去莫停。另加牡呖四两正。胁下痞邪消无形。
妄行吐下津液损。胆虚心虚悸而惊。胆虚肝虚腑脏应。
小便不利病相因。黄芩性寒少阴近。故易淡渗之茯苓。
微热本渴表邪甚。当加桂枝去人参。咳者相火迫肺境。
去参五味乾姜寻。脉来弦细木经应。头痛发热无汗升。
发热必成诂语症。唯此和解得得宁。伤寒四日五日正。
头痛发热恶寒侵。口渴乃是太阳并。胁下苦满手足温。
此方能断来路径。加桂枝与瓜篓根。若发潮热阳明病。
大便溏而小便平。胸胁满来不安靖。能使出路得开明。
唯有吐法最宜禁。此经病解寅卯辰。又医脾家虚热症。
四时虐疾妙如神。
 
大柴胡汤歌 (50)
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生姜二两芍药三两枳实四两。
[歌括]
大柴芩半枳姜芍。弦数有力脉配合。降气之剂有定妥。
无得加减须知觉。伤寒发热已经过。汗出不解怎奈何。
结热在里胃口坐。心下痞鞭呕吐多。往来寒热下利可。
无形邪热能解脱。或者妄下法相左。小柴与之病不瘥。
心下急烦仍呕唾。此方下之烦呕却。善治三焦无形火。
倍姜佐柴除表魔。故去参甘里热妥。破结须当加枳芍。
便鞭下利皆得所。不用大黄承气和。仲景深意须揣破。
评脉辨症以用药。
 
柴胡桂枝乾姜汤歌 (51)
柴胡半斤 黄芩桂枝各三两 括篓根四两 干姜牡蛎甘草各二两
[歌括]
柴胡桂枝干姜汤。解表解里解结方。五六日间汗不畅。
伤寒尚属在太阳。表邪未除反下降。胸满微结系少阳。
阳结阴结对面讲。是指结实在胃旁。此对大结胸症讲。
是指胸胁痞鞭伤。小便不利因下降。下焦津液多减亡。
头为三阳聚会敞。阳气不降出汗浆。半表半里寒未放。
上焦下焦邪热藏。往来寒热心烦象。此从柴胡加减方。
心烦不呕不渴样。故去半夏之温良。急宜生津除烦况。
唯有瓜蒌可承当。胸胁之满微结象。减枣加蛎软痞强。
小便不利无悸恙。不加茯苓利膀胱。虽渴余邪末解放。
减参加桂细推详。胸胁满结欲散荡。故以干姜易生姜。
初服芩蒌烦微样。继服周身汗洋洋。桂枝解表功堪仰。
乾姜解结佐柴良。法若无定局定向。故更其名柴桂姜。
 
柴胡桂枝汤歌 (52)
柴胡 黄芩 人参生姜 芍药 大枣 桂枝 甘草 半夏
[歌括]
柴胡桂枝合半进。双解表里剂甚轻。病日六七当退症。
今竟不退审病情。发热恶寒表微病。心下支结里略存。
但见恶寒微而隐。发热必微亦相因。支结烦痛不太甚。
一身骨节必不疼。微呕微结心下应。谓之支结当分明。
里症虽现而未盛。表疾虽存而己轻。故将桂枝减半分。
以解太阳余邪侵。又将柴胡减半饮。以解少阳微结停。
身热不渴参不应。日久气虚故用参。外症虽在病内侵。
所以柴冠桂前云。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歌 (53)
柴胡 四两 黄芩 人参 生姜 一两 铅丹(以生铁落代之) 一两 半夏一合
桂枝 一两龙骨 牡蛎 各一两茯苓 一两大黄二两 大枣六枚
[歌括]
柴胡人参半夏苓。姜枣桂铅大黄芩。龙牡取属血气分。
同类相求作题名。八九日间伤寒病。阳盛阴虚下可平。
下之而反多变症。调胃承气术欠精。胸满而烦便不顺。
三阳皆有此病形。热邪入胃诂语应。木邪犯心才有惊。
一身直若负重任。无气以动病阳明。不可转侧关有眚。
枢机不利於此经。此为少阳阳明并。故半小柴转枢灵。
阳明阖开大黄进。小便不利加茯苓。惊署寻重把怯镇。
铅受癸气体乾金。中焦百形热结症。上焦无形烦满清。
不特入心安神盛。而且入肝滋血荣。龙骨体重惊能镇。
金令行左把木平。守而不移是蛎性。寒除烦热静镇惊。
软坚佐黄清胃分。调下利水助茯苓。欲阳入阴半夏引。
治目不瞑独效能。人参通脉安神品。桂枝丈将血气行。
不可转侧身重病。在所必须宜急寻。
 
黄连汤歌 (54)
大枣 半夏 黄连 干姜 炙甘草 桂枝 人参
[歌括]
连参桂草乾半枣。己伤寒时故尔潮。热气冲胸头面冒。
寒邪不得犯上焦。遂往中间虚处跑。从胸入胃受煎熬。
内经中胁则入少。即是此类不差毫。此病寒热不在表。
焦府半表里混淆。胸为君宫要知晓。半夏泻心加减高。
欲呕胸中热邪搅。腹痛胃中邪未锁。黄连心胸热泻了。
胃中之寒姜桂疗。腹痛能缓唯甘枣。呕半虚参两和调。
寒热攻补兼施到。和解治法仍不抛。太阴少阳此证考。
泻心理中病自消。
(欲呕而得呕,腹痛而不下利,似乎令人所讲乾霍乱绞肠沙等症。)
 
黄苓汤歌 (55)
黄苓三两芍药二两 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又 《外台》 治乾呕下利。桂枝乾姜人参枣半夏。
[歌括]
甘芍大枣黄苓汤。合病太阳与少阳。阳陷入阴下利恙。
若兼呕者加半姜。胆火肆逆无阻挡。移热於脾下利伤。
阳盛阴虚当细访。苦甘相淆存阴方。凡邪半表柴桂赏。
此热淫内表不妨。芍培脾土虚能养。黄苓泄热於大肠。
甘草能把中州掌。调和胃气有收藏。非实非虚胃无恙。
不必人参补中央。正气稍虚不同样。表虽尚在里预防。
邪气正盛下利降。不须补中细审量。弦数无力寸关上。
审证合方始为良。
(若太阳阳明合病是寒邪初入。阳明之经胃家未实。移寒於脾。故日下利。乃阴盛阳虚又当。葛根汤辛甘以维阳。)
 
太阴方总论歌 ( 共五方 )
太阴主内为至阴。所以最畏虚寒侵。温补理中法乃正。
故将理中属本经。亦有中风可汗症。脉浮四肢烦而疼。
桂枝 发表自安靖。表热里寒又当分。下利清谷中寒病。
四逆救里宜急寻。犹恐妄汗胀满应。故制朴姜草半参。
此经下法本当禁。何有桂枝加芍存。只因阳邪陷内井。
腹满时疼下之灵。若病不由太阳径。满疼乃是本经生。
妄下胸下必结硬。寒实结胸有原因。邪药互结阴已盛。
三物白散气流行。此经太忌寒凉品。然亦清火与滋阴。
若素睥药便不顺。便当滋阴用麻仁。热病传有嗌乾症。
仍当清火来调停。活法治方有绳准。不可执一为定评。
 
理中汤歌 ( 56 )
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 各三两
[歌括]
理中参术干姜草。太阴虚寒用此条。沉缓有力脉当晓。
腹满吐利病能消。吐利皆由腹满搅。且将病机说根苗。
一因表虚风寒冒。二因下虚寒湿潮。三因生冷口中嚼。
总由虚寒把病招。法当温补才算妙。以扶胃脘阳气调。
术培脾土虚能保。参益中宫气自豪。姜散胃皖寒邪好。
草能缓急温三焦。痛利全评人参草。满吐多赖姜术疗。
仲景明训瑾记到。审证加减显手高。
 
四逆汤歌 ( 57 )
(郑氏) 回阳饮 )人参 炙甘草 二两 附子一枚

[歌括]
四逆姜草附子参。表热里寒是病根。浮中见迟脉当审。
六经通用忌阳明。腹满吐利太阴症。四肢厥逆利谷清。
不可攻汗生满病。急当救里用此灵。二太并病极有准。
太阳坏症转太阴。虚阳留表有未尽。湿土寒邪因益深。
小便自利大汗侵。脉微欲绝浮迟形。汗下下利而厥冷。
利谷不止身体疼。四肢拘急吐利甚。汗出发热恶寒侵。
或者膈上有寒饮。或有少阴病脉沉。真阳不归於内境。
阴邪猖厥故逆名。用此救逆功堪任。温中兼补自安平。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歌 (58)
厚朴炙,去皮,生姜半夏洗各半斤甘草二两人参 一两
[歌括]
厚朴姜夏草参汤。太阴调胃承气方。皆因汗後腹满胀。
浮缓有力脉湛尝。治病必把表里讲。表里互呈尤宜详。
不利腹满是里恙。身体疼痛表兼伤。先温具里法最尚。
後解其表记心旁。下利清谷脉浮象。表实禁攻治里忙。
汗为阳气上焦当。只可散寒营卫乡。不能治湿於腑脏。
岂能祛寒於胃肠。病在太阴无汗状。妄发其汗胄脘伤。
胃脘微阳隋表荡。肠胃寒湿腹中藏。下利清谷由此降。
腹中满胀由此戕。寒湿於里阳虚脏。邪盛则实厚夏姜。
但能散邪除满胀。正气虚夺无主张。人参甘草故用上。
补中益气保元阳。
 
三物白散歌 (59)
桔梗 贝母各二钱 巴豆一分去皮熬黑研如脂 强人半钱七分弱者减之。
[歌括]
白散桔贝合巴豆。有力沉缓大可求。腹满时痛下之谬。
寒实结胸有来由。又审外无热证候。结鞭微痛将此投。
或汤或散随病後。若是热症不相谋。心胸郁结欠母透。
胸中陷下桔梗随。能胜鞭邪惟巴豆。大辛大热力量优。
清阳上升浊下走。结鞭默化为和柔。白散和服不遽漏。
留念於胃病可瘳。本症原自吐利就。胸中结鞭暂停留。
今还出路上必呕。膈下必利结鞭休。欲利不利热粥凑。
利过不止冷粥收。稼穑作甘味和厚。能生精血四体周。
桂枝借此把汗透。理中借此温中州。仲景用此把世救。
後学何故不泽铀。
 
麻仁丸歌 (60)
杏仁枳壳 厚朴 大黄 麻仁 白芍
[歌括]
麻仁杏芍枳朴黄。素有脾约此擅长。大便坚硬不顺畅。
饮食小便亦如常。此是秽污不去恙。沉数有力舌胎黄。
眼红身热汗出状。里急後重也堪尝。和而为丸缓调养。
阴无骤补骤攻方。凡是胃家实病象。多因阳明热结伤。
也有太阴不开放。脾约胃液不能行。若无恶热腹满胀。
自汗烦燥诂语狂。但是大便鞭坚状。是谓独行之狐阳。
急将秽污来涤荡。去其平日蓄积藏。慢而不治任他往。
必至消瘦而死亡。然病客腑主在脏。治主须缓治客忙。
麻仁甘平入脾上。润而多脂为君王。杏仁利窍把气降。
大黄性走为臣良。芍药滋阴敛液尚。枳朴消导除积强。
谏蜜为丸久服养。少服渐加喜气杨。调胃承气对君讲。
推陈致新奇妙方。更实更虚脾胃畅。受盛传导有主张。
津液相成精血长。内安外和身其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