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金匮 《伤寒卒病论》医案笔记 一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一。[31]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曹颖甫医案》予近日在陕州治夏姓一妇见之。其证太阳穴剧痛,微恶寒,脉浮紧,口燥,予用:

葛根六钱 麻黄二钱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生甘草一钱 天花粉四钱 枣七枚

按诊病时已在南归之前晚,亦未暇问其效否。及明日,其夫送至车站,谓夜得微汗,证已痊愈矣。予盖因其燥渴,参用栝蒌桂枝汤意。吾愿读经方者,皆当临证化裁也。

《曹颖甫医案》封姓缝匠 病恶寒,遍身无汗,循背脊之筋骨疼痛不能转侧,脉浮紧。余诊之曰:此外邪袭于皮毛,故恶寒无汗,况脉浮紧,证属麻黄,而项背强痛,因邪气已侵及背输经络,比之麻黄证更进一层,宜治以葛根汤。

葛根五钱 麻黄三钱 桂枝二钱 白芍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四片 红枣四枚

方意系借葛根之升提,达水液至皮肤,更佐麻黄之力,推运至毛孔之外,两解肌表,虽与桂枝二麻黄一汤同意,而用却不同。服后顷刻,觉背内微热再服,背汗遂出,次及周身,安睡一宵,病遂告瘥。

《经方实验录》光华眼镜公司有袁姓少年,其岁八月,卧病四五日,昏不知人。其兄欲送之归,延予诊视以决之。余往诊,日将暮。病者卧榻在楼上,悄无声息。余就病榻询之,形无寒热,项背痛,不能自转侧。诊其脉,右三部弦紧而浮,左三部不见浮象,按之则紧,心虽知为太阳伤寒,而左脉不类。时其兄赴楼下取火,少顷至。予曰:乃弟沉溺于酒色者乎?其兄曰:否,惟春间在汕头一月,闻颇荒唐,宿某妓家,挥金且甚巨。予曰:此其是矣。今按其左脉不浮,是阴分不足,不能外应太阳也。然其舌苔必抽心,视之,果然。予用:葛根二钱 桂枝一钱 麻黄八分 白芍二钱 炙草一钱 红枣五枚 生姜三片予微语其兄曰:服后,微汗出,则愈。若不汗,则非予所敢知也。临行,予又恐其阴液不足,不能达汗于表,令其药中加粳米一酒杯,遂返寓。明早,其兄来,求复诊。予往应之,六脉俱和。询之,病者曰:五日不曾熟睡,昨服药得微汗,不觉睡去。比醒时,体甚舒展,亦不知病于何时去也。随请开调理方。予曰:不须也,静养二三日足矣。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李某,男,38岁。患顽固性偏头痛二年,久治不愈。主诉: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无汗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颈项及后背经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舌淡苔白,脉浮略数。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治当发汗祛邪,通太阳之气,为疏葛根汤:

麻黄4克,葛根1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炎甘草6克,生姜12克,大枣12枚。

麻黄、葛根两药先煎,去上沬,服药后覆取微汗,避风寒。

3剂药后,脊背有热感,继而身有小汗出,头痛、项急随之而减。原方再服,至15剂,头痛、项急诸症皆愈。

《续名医类案》吴孚先治魏司马夫人,感冒发热,头痛项强,遍身拘急,脉浮紧。医用羌、防、芎、苏等发散,毫无汗意。曰:浮则紧矣,独不按其沉则涩乎,且左部尤甚,灼见阴虚血不足,不能作汗也。即以前方加当归、熟地血药,使云蒸而雨自降。一剂汗如雨,表症悉除。

《名医类案》一人患伤寒无汗,恶风,项既屈而且强。罗曰:项强几几,葛根汤症。或问:何谓几几。罗曰:几几者如几,人疾屈而强也。谢复古谓病人羸弱,须凭几而起,误也。盖仲景论中极有难晓处,振振欲擗地,心中懊憹,外气怫郁,郁冒不仁,膈内拒痛,如此之类甚多。成无己注几音殊,几几为短羽鸟引颈之貌,甚得仲景旨。(烺按:此许叔微案。)

《许叔微医》市人杨姓者,病伤寒,无汗,恶风,项虽屈而强,医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与之。予曰:非其治也。是谓项强几几,葛根证也。三投,澉澉然微汗解,翌日项不强,脉已和矣。

论曰:何谓几几,如短羽鸟之状,虽屈而强也。谢复古谓病人羸弱,须凭几而起,非是,此与成不同。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方承康医案:章某某,男性,74岁,本市服装四厂退休技师,1985年11月9日初诊。患者于同年7月底行“前列腺摘除术”后外感发热,经用中西药后寒热退,同时出现双下肢萎软痠痛,行走须人搀扶,双侧颈项牵强疼痛,在外院用中西药两月余,下肢症渐好转,颈项诸症却有增无减。症见,身体瘦癯,头项左倾,两侧颈项和后枕部僵硬麻木,牵强疼痛,转侧时疼痛益剧,头似不在脖子上,二便自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观前医处方多为羌防一类祛风湿止痛或夹通络养血之品,然患者颈项诸症实属仲圣所谓“强几几”也,其太阳经证已跃然眼前,遂处以《伤寒论》葛根汤原方:葛根40克,生麻黄10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30克,生甘草10克,生姜3克,大枣12枚。2剂。嘱药后稍加被覆以取小汗。

二诊:患者头颈已复端正,精神振奋,谓当日药后略有汗出,颈项部隐感热辣,诸症明显减轻,颈项大松,如先重负。次日药后并无汗出,颈项症豁然若先,转侧裕如,稍感头晕,病既愈,未再处方,一月后门诊遇之,谓一切良好。(江西中医药1989;〈1〉:35〜36)

《经方实验录》镇江赵锡庠,章次公门人也,诊所在曹家渡,尝治康脑脱路忻康里四十八号蔡姓女孩,约一周岁,先病百日咳,月余未痊,忽股背间隐约有红点,咳甚剧,目赤多泪,惟身热不扬,手足逆冷,常自汗出,皮肤宽缓,颜面淡白,无出疹状。锡庠告其母曰,瘄疹欲出,表阳虚而不足以达之,此即俗所称白面痧也。方用葛根三钱 桂枝一钱 杭芍钱半 生草一钱 姜一片 枣二枚 因其咳也,加前胡钱半,射干钱半,桔梗八分,象贝三钱,复加牛蒡子三钱以助其提达出表。明日复诊,颜面红疹渐显。神色虽佳,而手足尚冷,遂令再进一剂。二日后,手足温和,周身红疹透达。越二日而回。一切平安,趸dun咳亦愈。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方二。[32]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石宜明医案:刘某,男,4岁,1984年3月5日诊。患儿前日汗后受凉,昨日起发生肠鸣腹泻大便清稀带风泡沫日数次,伴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证属外感风寒腹泻,拟解表散寒为治。用葛根汤原方:

葛根12克,麻黄5克,桂枝6克,白芍10克,大枣3枚,生姜2片,炙甘草3克。

药进1剂腹泻减,表证除,再剂则泻止而痊。(四川中医1987;<1>:18)

《医权初编》吴妇忽腹大痛大泻,医投以消滞行气之品,愈甚。予诊脉浮数,且兼表症,知为太阳阳明合病也。但仲景止云“下利”,并未言“痛”。然症与书,每每不能恰合,当以意消息得之。仍投以葛根汤,汗出而愈。

《名医类案》王成三患伤风,腹泻百二十来度。五苓散加白术三钱,前胡八分,羌活一钱,(风能胜湿。)苍术二钱,神曲(炒)一钱。

《汤头歌诀》
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土泻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方三。[33]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胡希恕医案:任某,女,21岁,1965年12月21日初诊。昨日感冒,头痛头晕身疼腰痛恶心呕吐恶寒,并素有腹痛大便溏泻,脉浮数,苔白,证属太阳阳明合病,为葛根加半夏汤适应证。

葛根12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半夏12克

服1剂证大减,2剂证已。(《经方传真》1994;88)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刘景祺医案:陈某某,男,45岁,1979年8月17日初诊。项背强痛胃痛呕吐五年。五年以来时常胃痛,每年春秋发病,去年经X线钡剂造影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来胃脘偏右部疼痛较剧,反酸纳呆,饭后一时许出现呕吐,并有项强恶风无汗脉浮紧苔白腻。中医诊断:胃脘疼痛。辨证;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治法:散寒解表,降逆和胃。处以葛根加半夏汤原方。服6剂,痛呕皆止,饮食如常。(《经方验》1987:10)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胡学曾医案:于某某,男,26岁,1980年10月8日初诊。患者于今晨始觉发热恶寒身体疼痛无汗头痛而胀,去厂保健站就医,给以解热等药治疗。午后约4时许,腹中肠鸣,时作疼痛,继而泄泻,泄下如注,无脓血,无后重滞下,时作干呕舌红苔薄白脉浮紧。此证系外感风寒,表气郁闭,表邪内迫阳明,下迫大肠,清浊不分而致泄泻。治宜发汗解表兼以和胃降逆,方用葛根加半夏汤:葛根18克,桂枝8克,杭芍8克,麻黄4克,鲜生姜3片,大枣3枚,甘草8克,半夏8克。1剂后,遍身微微汗出,表解利止呕平,其病痊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6;<5>:22)

《续名医类案》卢不远治严忍公内人,病发热无汗,(伤风亦多无汗。)呕吐不止,脉反沉弱,(伤风脉当浮,今沉故曰反。)人皆以为少阴症。卢脉之,沉弱中独右关表弦而中滑。盖风邪挟胃中水饮停积所致。用干葛、半夏、吴萸、黄连急煎缓服,呕吐遂止,而热转盛。复诊视,脉势欲浮,命其进粥,皆不敢。再三强之,呷浓米饮半杯,遂有汗而热平。再进薄粥,汗多而热退。乃问曰:风寒之邪,世俗大禁饮食,今啜粥而热退何也?曰:风之与寒,原自有别,世盖溷之耳。仲景桂枝汤治风,服已啜粥,古人之精义也。盖风者木也,木克土,脾胃受之。仲景治法,妙在不治风木,但令湿土气行,而风木之邪自散。今热转盛而脉势欲浮,是风邪欲散也。非谷气扬溢,则胃力孱弱,汗何从来。是借桂枝之义,以除风邪之不能汗者。

按:伤寒及感症,日久津液既枯,不能行汗,得大三才一气汤一服,乃蒸变为汗而愈矣。若多服风药及香燥等药,人必大作胀一二时许,然后来苏。后贤以此为内托之奇,予谓仍是仲景啜粥法耳,后人安能越古人之范围哉。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张育清医案:李某某,男,50岁,1985年3月6日初诊,自诉昨晚起腹泻,至今晨已七次,泻物如水下注,无臭秽,腹中雷鸣,脐中隐痛,微恶风,头暈,泛恶,小便量少、色清,舌苔薄白,脉弦细。肺与大肠相表里,此属风寒犯肺,致大肠传导失司之证。治拟温肺散寒,以复大肠传导之职,小青龙主之。处方:麻黄、干姜、五味子各7克,桂枝、法半夏各10克,白芍12克,细辛、甘草各5克,1剂。药后,微汗出,风寒去,泻止而愈。(新中医 1987;<11> : 46)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方四。[34]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张志民医案:陈某某,男,5岁,昨晚发烧,今晨未退呕吐二次拉稀二次,有粘液,嗜睡,抽搐昏迷舌苔微黄,脉沉数。认为均系胃肠症状,病属在里。经西医诊断为急性胃肠炎。与葛根芩连汤。经服3剂,病愈。(江西中医药1963;〈8〉:21)

刘昌建医案:赵某,女,28岁,1980年9月1日上午劳动时突然腹泻,泻下急迫,日十余次。伴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肛门灼热。本村医生给予黄连素片、扑热息痛等药,治疗三日后泻止热退。1980年9月4日凌晨起床感觉下肢软弱不用,不能站立,由其丈夫用小车推来就诊,进诊室时需他人架起双肩,双腿拖拉在地。检查:神疲倦怠,面色萎黄,双下肢肌肉松懈,感觉消失,皮肤发凉,舌苔黄腻面厚,脉滑数。此湿热壅遏阳明,津液不濡筋脉。治拟淸热燥湿,升提清阳。选葛根芩连汤:

葛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炙甘草6克,3剂,水煎早晚分服,忌油腻辛辣。

服1剂腹痛较重下肢知其痛痒,2剂腹不痛,能步行;3剂如常人。为巩固疗效,再服3剂。后几日,患者喜眉登门致谢,体健如初。(黑龙江中医药1988;<4>:7)

《岳美中医案集》黄XX,男性,3岁,于1958年8月20日入院,病历号29303,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患儿入院吋,高热达40℃,有汗,口渴,面赤,唇干,呕吐,舌苦黄而润,大便日2次,微溏。脉数,右大于左。认为暑邪已入阳明气分,予以辛凉重剂,白虎汤加味:

处方:生石膏45克 知母6克 山药9克 连翘9克 粳米9克 炙甘草3克。

21日晨二诊:热反加高到40.5℃,舌黄而腻,大便日3次,溏薄。仍进原方,石膏量加至60克。午应再诊,体温升至40.9℃,更加入人参服之,热仍如故。大便溏泄不减。

22日二诊:前后大剂白虎汤连用2天,高热不但不退,而且溏便增至4次,闻声惊惕,气粗呕恶,病势趋向恶化。何汗出口渴高热否黄脉大而数,均是白虎汤之适应证,何以服后诸证不减反有加重呢?苦思良久,忽悟到患儿人迎脉数、面赤、高热、汗出、微喘,是表有邪;舌黄不燥,呕恶上逆、大便溏泻且次数多,是脾胃蕴有暑湿,乃挟热下利证。前此屡投清阳明经热之白虎,既犯不顾表邪之错误,又犯膏、母凉润助湿之禁忌,无怪服药后高热和溏泻反有增无减。患儿既属挟热下利,纯系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因亟为处方:

葛根12克,黄芩9克,黄连1.5克,甘草3克,1剂甫下,热即减,至2剂又减至38.8℃,大便转佳,呕恶亦止,很快痊愈出院。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治表邪下陷之下利有效。尾洲医师用于小儿疫痢之下利,屡有效云。余亦于小儿之下利多经验之。此方之喘,为热势内壅之处,非主证也。

《丁甘仁医案》许 咳嗽膺痛,身热轻而复重,大便溏泄。舌苔灰腻而黄,脉滑数。风温伏邪,挟滞交阻,邪不外达,移入大肠。拟葛根芩连汤加减。

粉葛根二钱,香连丸包,一钱,炒银花四钱,酒黄芩一钱五分,淡豆豉三钱,赤苓三钱,象贝母三钱,枳实炭三钱,炒赤芍一钱五分,桔梗八分,荷叶—角。

《章次工医术经验集》席(姓)脉数右缓弱(此为温热病脉),阳根未固(温热与阳根无涉),阴液渐涸(阳邪之甚),舌赤微渴(亦阳邪也),喘促,自利,溲数(三焦大热),晡刻自热,神烦呓语(日晡所阳明王时也,初诊只有晡刻神烦),夫温邪久伏少阴(此沿喻氏之说,其误即始于此),古人立法,全以育阴祛热(古人治温热决不育阴气,以下语未了),但今见证阴分固有伏邪(阳伏于胃,病在阳分),真阳亦不肯收纳(乃阳邪之充斥,非真阳之不纳),议仿河间浊药轻投(河间从无此法)不为上焦热阻,(独此未用一药),下焦根柢自立(与下焦根柢无关),冀其烦躁热蒸渐缓(不去其热,热何由缓)

熟地炭 茯苓 淡苁蓉 远志炭 川断五味(方谬)

又(再诊),晚诊阴中伏邪(阳伏于胃),晡时而升(的是阳明),目赤羞明(睛不和也),舌绛而渴(渴为温病),与育阴清邪法(以阳邪而育阴,阴愈育阳邪愈固,而云清乎)

生地炭(生熟地之所贵在滋膏,而炒为炭则无用,亦断无先熟后生之理) 元参心 川斛炒麦冬(麦冬无炒用者) 犀角 石菖蒲(二味并开心窍,送邪入心)

又(三诊),脉左数右软(此时脉明未变),舌干苔白,小溲淋沥(腻涩之效),吸气喘促(呼气促是脱,吸气促乃是闭),烦汗(的是阳明),乃肾阴不承(非也),心神热灼蒙闭(一去胃热,蒙闭即开),议以三才汤滋水制热(岂阴虚而火炎,此时之邪热非滋水所能制)。用三才加茯神、黄柏、金箔(邪必益锢),晚进周少川牛黄清心丸一服(助犀角送邪入内)

又(四诊),昨黄昏后诊脉,较之早上左手数疾顿减(脉象陡变)惟尺中垂而仍动(阳邪内陷矣),呓语不已,若有妄见(胃热蒸心益甚矣),因思肾热乘心(胃热而非肾热),膻中微闭,神明为蒙,自属(二字何解)昏乱(全不识阳明病),随进周少川牛黄丸(领邪入心)一服,俾迷漫无质之热(热本无所为质),暂可泄降(并未一用泄降之药),服后颇安(并不能烦躁矣),辰刻诊脉濡小(脉又变矣),形质大衰(生熟地炭既立根柢,何至形质大衰),舌边色淡,下利稀水(邪下陷矣),夫救阴是要旨(撤热是要旨),读仲景少阴下利篇(太阳阳明亦有下利),上下交征(此句如何接得上),关闸尽撤,必以堵塞阳明为治(昨日犀角,昨晚牛黄,尽开诸窍,一变而为堵塞,况阳明无堵塞之理),以阳明司阖(阳明之阖不如是讲),有开无阖,下焦之阴,仍从走泄矣(生热地炭之功),何往议用桃花汤。

人参 赤石脂 干姜 粳米(此方补涩而温,适与清泄苦降相反)

又(五诊),晚服照方加茯苓(此时病巳垂危,药之出入必不在一味茯苓)。

又(两诊),脉左沉数右小数(堵塞后脉又变矣),暮热微汗时烦,辰刻神淸(只有辰刻神清矣),虚邪仍留阴分(实邪仍留阳分),议用清补(当用寒泻)

人参 茯苓 川斛 炙草 黑料豆衣(何用) 糯稻根须(何用) 金匮麦门冬汤(全与温病无涉)

陆九芝曰:温热门再有张姓一案,初仅形象畏冷,用复脉汤去参桂加甘蔗汁,及三阴液尽涸阴气欲绝(复脉汤有麦地,何以阴涸阴绝)

再有顾姓一案,初尚能饮酒纳谷,用犀角生地,再诊目瞑舌缩、神昏如醉(心开窍于舌,犀角送邪入心,故舌缩)。

再有陈姓一案,初不过夜烦无寐,不嗜汤饮,亦用犀角生地,及三诊阳升风动(用生地阳当不升,用犀角风当不动,何又升动)。若此凡此所用药后,种种变相,皆《指南》所自言,何以用其法者,皆不一问其药之取效,固有如是者乎?

《指南》温热门共四十余案。其于席姓复诊者七,初诊左数右缓弱,为温热病应有之脉,邪在阳明,是为时气,非阴虚火炎,骨蒸劳热之病;亦非上盛下虚,阳光飞越之病,与阳根未固,真阳不肯收纳,有何干涉?乃必日久伏少阴,而欲育阴以立根柢,此在劳怯病中,尚为下乘,岂可以之论温热时邪哉?及复诊者再,而吸气喘促,心神蒙闭,非熟地生地炭腻膈留邪,犀角石菖蒲送邪入内之效耶?再于天冬地黄人参之三才,加以牛黄协犀角之力,脉之数疾顿减,一变而为濡小,或并外热之不见,病于是乎内陷矣。牛黄之服后颇安者,并烦躁之不能也,所以形质大衰,而即下利稀水。温病不撤阳邪,种种变相已露,尚曰救阴是要旨,而一任其阳邪之伤阴,以致关闸尽撤,有开无阖,即用桃化汤以堵塞之;此在痢疾门中,尚是未传之治,而始之仅为晡刻神烦者,至此而仅有辰刻神清矣。其人之终日昏沉,内风煽动,粒米不进,举室惊惶,已可想见。六诊七诊,只剩得稻根、料豆敷衍成方,而终之以一服麦门冬,嗟乎?

此病之初,人迎数盛,气口濡弱,伤寒成温之的候也;此时一用仲景之葛根芩连汤,辛凉解散,病即外达,一汗而解,热退身凉,神清脉静矣。即不然,而须专清里,则仲景之白虎汤、栀子豉汤,辛寒泄热,里气一清,外邪自解,亦无不热退身凉,神清脉静矣。

余为治三十年,凡遇温热病,无人不如此,无时不如此,无地不如此,无不于十日内贻之以安。惟尚未能起床出门,往往受人促迫耳。

今观此案,初诊之议,邈若山河,及四诊而一路之病随药变者,败坏至此,事巳不可为矣。独有下利一证,或尚是热结旁流,为挟热之利,非燥屎即胶闭,若一投仲景之大小承气,尚能起死回生。乃华玉堂从未梦见,反谓见闻甚广,不肯胶柱鼓瑟,辄投石脂干姜,温之涩之,病到如此不堪地步,一味人参,聊以塞责,此外则料豆之衣也,糯稻根之须也,一筹莫展,剩有麦门冬一方,如不欲战于此而云此病尚有活理,谁其信之!(温热治法从此失传,可恨哉!)


《宝山县老中医经验选编》葛根黄芩黄连汤是解表清里之剂,原主治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干作渴,或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者。历代医者以此方加味治挟热下利及其兼征,疗效显著。尝闻日本汉医用此方治鼻渊之说,余细忖此病常有鼻塞、流涕腥臭,或呈脓性,鼻頞部有辛酸胀痛等症。此乃《内经》所谓“辛頞”是也。曾用苍耳子散,淸肝保脑丸治此病,但疗效不甚满意。乃参阅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认为葛根芩连汤确可治此病。鉴于所见病员都有前额疼痛,遂取都梁丸,意在止痛排脓,再入苦桔梗以载诸药上浮,且亦有排脓作用。因此,把葛根芩连汤、清肝保丸脑、都梁丸、苍耳子散合成一方,并根据现代药理作用筛选调整后,组成下方:

葛根15克 黄芩15克 黄连3克 苍耳子10克 白芷10克 藿香10克 桔梗6克

加减法:

急性发作体温在38℃以上者加银花15克 连翘15克 野菊花15克

头痛甚者加川芎10克 赤芍10克 蜈蚣一条

慢性阶段加 生黄芪15克。

病案举例

颜XX,女,40岁,盛桥公社友谊四队社员。

鼻渊十余年,常鼻塞流黄色脓性涕,前额胀痛,记忆力减退,每于感冒后加重。在我院五官科诊断为慢性鼻炎合并额窦炎,用药后有好转,因多次发作而要求用中药试治。观其前额二攒竹穴处皮肤色微红而薄亮,压痛明显,语声鼻音重浊,苔薄黄,脉右寸浮滑带数。用上方加银花、连翘五帖。二诊头额痛已减轻,脓涕减少。效不更章,原方续进五帖,病情明显好转,再服此方十帖而愈。以后余以此方治愈十余人,其中最多的服至25帖而痊愈。

《续名医类案》聂久吾治卢陵尹之岳,素以善医名,患伤感泄利,自治不效。脉之,知其原感风寒,未经发汗,久则入里,郁为温热。又内伤饮食,脾胃不和,是以下泄。乃先与清解,涤其入里之邪。前胡、甘草、麦冬、连翘、赤芍、赤茯苓、花粉、广皮、山楂、浓朴、枳壳、干葛、黄芩、黄连、生姜。次日再诊,知其热郁已去,脾胃虚滑,用补脾药,一剂而安。

《续名医类案》外有时行疫痢一症,往往夏末初秋,沿门阖境患此。其症大都发热头痛,口渴烦躁,下痢溺涩。甚者,一日夜行百次,或兼发斑疹,势甚危迫。世医妄指为漏底,殊不知此是时气使然。治法当清热解毒表散为急,如升麻、葛根、柴胡、黄连、黄芩之类。或热甚渴甚,前药中可加寒水石。更有别证,以意加减。切忌下行破气收涩,如大黄、芒硝、槟榔、枳实、乌梅、粟壳等。犯此者,多致不救。

《孙文垣医案》族嫂汪氏,发寒发热,头疼遍身痛,眼珠疼,小腹痛,里急后重,赤白脓血,日夜三十余度,口渴,此疟痢并作也。以柴胡、葛根、甘草、青蒿、枳壳、酒芩、酒连、当归,白芍、桂枝、防风、羌活、川芎,水煎服之,外与神授香连丸。其夜痢减十之九,但遍身尚疼,略恶寒,不发热,头略晕而已。改以川芎、川归、白芍、木香、桂皮、陈皮、酒连、酒芩,调理三日全安。

《章次工医术经验集》2.李幼。平素人工营养,消化最易障碍。今便溏日十数行,色绿质粘。色绿当予葛根芩连汤,质粘,当与痛泻要方。

葛根9克,姜连1.2克,炒白芍12克,黄芩6克,陈皮6克,炒防风9克,焦白术12克,陈红茶6克。

《章次工医术经验集》27.夏小。热与泻将及两月,腹部既不胀硬,则鉴别诊断在肺病与肠炎,病者虽咳,其外观不类结核,作肠炎论治。

葛根9克,川连1.2克,黄芩6克,干荷叶1角,白槿花9克(包),升麻3克,生地榆9克,北秦皮9克。

《经方实验录》我所谓“病所”云者,有异于西医之“病灶”也。西医所称之病灶,精而详;我所说之病所,略而约。夫约略者无如精详者美,此尽人所知也。然而精详者有时而穷;约略者乃可泛应万病。故二者高下之分,似尚未可以片言折之。今姑置此而勿论,桂枝汤证之病所,言其里,则偏于胃;麻黄汤证之病所,言其里,则偏于肺;葛根汤证之病所,言其里,则偏于血脉神经,而项背为脑脊髓神经分布之地,故患葛根汤证者,其项背独强几几。

白虎汤证之病所同桂枝汤,偏于胃;麻杏甘石汤证之病所同麻黄汤,偏于肺;葛根芩连汤证之病所同葛根汤,偏于血脉神经。故白虎汤证与麻杏甘石汤证之病所发有定处,若葛根芩连汤证之病所则发无定处。诚以血脉神经本周布于一身,而一身之血脉神经未必尽病,不过病其一部。《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血脉神经较为脆弱之部,则受邪而病之谓。发于肠部,则为下利;发于舌部,则为口疮;发于眼部,则为目赤;发于脑部,则为痉或脑膜炎之类。观此,葛根芩连汤之所以得泛应诸病者,实以本证之病所本无定处故也。

《难经》曰:“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与所谓中风、伤寒、湿温、热病之脉有定象者独异,而与我所谓葛根芩连汤证发无定处者,隐约中若合符节。我不敢据此以通释《难经》、《伤寒》,然其义至足长思也。(《难经》中所谓五种伤寒,依鄙见,大论中皆有主方,详第二集)。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方五。[35]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曹颖甫医案》云左 形寒发热,头痛项背强,无汗,虽在炎暑司令,而病机属伤寒,近世医家辍谓江南无伤寒,此真谬说,但见脉象弦紧而浮,即太阳伤寒之确证也。

生麻黄三钱 川桂枝三钱 光杏仁一钱半 炙甘草二钱

王慎轩记:今之时医,多谓江南无伤寒,夏月无伤寒,然此方系六月前日所开,连服二剂,病即豁然,七月中旬,天气骤冷,病人甚众,师均用是方,莫不即愈。慎轩七月二十一日亦患此证,承师书此方,一服即瘥,可见仲师伤寒诸方不仅为北方严冬而设也。特志之与研究其道者一商榷焉。

范左 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强痛,两脉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


《刘渡舟验案精选》刘某某,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热,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方用麻黄汤.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邵氏医案》风湿外乘,身热恶寒,身酸楚,脉两寸关浮滑,呛咳,姑宜辛凉轻解,防剧。

淡豆豉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前胡二钱五分 荆芥穗一钱五分 连翘三钱 光杏仁三钱 象贝三钱 广橘红一钱 蝉衣一钱 广郁金三钱,生杵 引鲜竹肉一丸 二帖


《邵氏医案》风湿外乘,头疼,发热乍寒,脉浮数,呛咳不寐,身疼,肢楚,姑宜轻解化痰。

川栀子三钱 淡豆豉一钱五分 前胡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五分 牛蒡子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五分 广郁金三钱 冬桑叶三钱 橘红一钱 光杏仁三钱 象贝三钱

呛咳未除,头晕目暗,脉虚右弦滑,苔滑微灰,便结,宜淸肺安神为主。

南沙参三钱 冬桑叶三钱 广橘红一钱 炒枣仁三钱 夜交藤三钱 麻子仁三钱 茯神四钱 蕤仁一钱五分 谷芽四钱 川贝一钱五分 白前一钱五分 鲜枇杷叶五片 三帖

前药已效,寒热较轻,脉弦细,苔滑白,呛咳不已,腿跗酸楚,宜建中汤加减治之。

当归二钱 桂枝七分 炒白芍一钱五分 仙半夏一钱五分 光杏仁三钱 茯苓四钱 紫苑一钱五分 白石英三钱 广橘红一钱 豨莶草三钱 炙甘草五分 引老姜三片 红枣四枚 四帖

大腹已润,头晕呛咳未除,脉小数,右寸关弦,苔白根微黄,子后寐不安,仍遵前法,加减为妥。

生玉竹三钱 紫苑一钱五分 夜交藤三钱 巨胜子三钱 抱木茯神四钱 甜杏仁三钱 川贝—钱五分 炒枣仁三钱 白蒺藜三钱 炒谷芽四钱 广橘红一钱

血舍未淸,呛咳较减,舌心灰黄,脉小数,腹痛便下滞,仍遵前法加减为妥。

瓜蒌皮三钱 炒淡芩一钱 泽兰一钱 藿梗二钱 炒莱菔子三钱 广木香八分 广橘红一钱神曲四钱 枳壳一钱五分 前胡一钱五分 象贝三钱 二帖


《章次工医术经验集》1.魏男。壮热骤然而起,无前驱症,腰腿剧痛,苔白薄满布。非温散不可。

生麻黄3克,川桂枝5克,羌独活各6克,秦艽、西河柳、六神曲各9克,杏仁泥12克,粉甘草3克。

2.侯男。热6日,未得畅汗,腰部酸楚不可耐,头为之痛。

生麻黄3克,杏仁泥9克,杭白芍5克,羌活6克,蔓荆子9克,桂枝5克,香白芷9克,川芎5克,甘草3克。

【按】先生对感冒一类病证,如突然头痛、发热、恶寒、骨节疼痛者,或此等症状持续不超过1周者,恒用麻黄汤加味温散而取效。又麻、桂合用,作为辛温解表时,其用量常不如麻黄用于平喘,桂枝用于通络为大。这是“轻可去实”之意。

6.何男。有表证,以剧烈之头痛、腰痛为苦,兼有便秘,溲少而痛。木香槟榔丸、九味羌活汤主之。

防风、羌活各6克,细辛3克,苍术5克,白芷9克,川芎、黄芩各5克,生地9克,甘草3克,生姜3片,葱白5茎。另:木香槟榔丸9克,1次吞服。

7.张女。骤然而热,恶寒,无汗,头痛,一身酸楚,胸中苦闷,苔薄白而腻,脉不数。感冒之象毕露,一般非一候不能解。

荆芥、防风各6克,大川芎5克,薤白头9克,春砂壳3克,生枳实6克,粉甘草3克。

【按】先生于此案,初用辛温解表轻剂2剂,效果不显,进而加重辛温之剂,改用加味麻黄汤。所谓加味麻黄汤者,即加用羌活、藁本以助麻、桂温散之力。患者胸中苦闷,苔白腻,得砂壳、薤白头、枳实等辛香宣化之品而症情改善;继以佩兰、砂壳、神曲等芳香化浊、理气消导之药,以奏全功。先生应用辛温解表药,或麻、桂,或荆、防,每叮嘱病人温服、覆被,以助发汗。此是张仲景“温服”、“复取微似汗”之意。病人经依法服加味麻黄汤2剂后,果然汗出身凉,诸症悉解。


《丁甘仁医案》姜左 外寒束于表分,湿痰内蕴中焦,太阳阳明为病。寒热无汗,头疼,胸闷,泛恶,纳谷减少。脉浮滑,苔白腻。拟汗解化滞,重用表药。《经》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淡豆豉三钱,净麻黄四分,青防风一钱,生姜二片,姜半夏二钱,广陈皮一钱,炒枳壳一钱五分,赤茯苓三钱,六神曲三钱,炒麦芽三钱,炒赤芍一钱五分。

《丁甘仁医案》张左 寒邪外束,痰饮内搏,支塞肺络,清肃之令不行,气机窒塞不宣。寒热无汗,咳嗽气喘,难于平卧。胃有蕴热,热郁而烦躁,脉浮紧而滑,舌苔薄腻而黄。宜疏外邪以宣肺气,化痰饮而清胃热,大青龙加减。

炙款冬一钱五分,旋覆花包,一钱五分,蜜炙麻黄四分,川桂枝六分,杏仁三钱,象贝母三钱,半夏二钱,橘红八分,云苓三钱,石膏三钱,生甘草六分。

《丁甘仁医案》王左 肾阴本亏,寒邪外受,太阳少阴同病,发热微寒,遍体痠楚,腰痛如折。苔薄腻微黄,脉象尺弱,寸关浮紧而数。太阳主一身之表,腰为少阴之府,风寒乘隙而入,营卫不能流通,两感重症。姑拟阳旦疏达表邪,以冀速解为幸。

川桂枝五分,苏梗叶各一钱五分,北细辛三分,葱头三枚,酒炒黄芩一钱,厚杜仲一钱五分,丝瓜络一钱五分,淡豆豉三钱,炙甘草五分,晚蚕沙三钱,生姜两片。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吴光烈医案:吴某,男,36岁,1984年2月15日就诊。患者以捕捉鱼虾为生,经常涉水淋雨,三日前突然畏冷发热,无汗,咳嗽声重,痰白而稀,伴小便点滴不畅,小腹胀急疼痛不可按,痛苦难以言状,而延余诊治。脉浮,舌苔薄白。此乃风寒犯肺,肺气郁闭而致尿闭不畅。方用麻黄汤加味:

麻黄15克,桂枝、杏仁各9克,甘草6克,怀牛膝30克,葱白3茎,水煎温服。

1剂尽而小便通畅。((福建中医药;<1>: 27)

《刘渡舟验案精选集》刘某某,男,48岁。

夏日酷热,夜开电扇,当风取冷,而患发热(39.5℃)与头痛,气喘等证。急送医院治疗,西医听诊肺有啰音,诊断为感冒续发肺炎。经用抗炎退热等法,五日后发热与喘已退,而体温恢复正常。惟头痛甚剧,病人呼天喊地,不能忍耐,须注射“杜冷丁”方能控制,但止痛时间很短。不得已,邀刘老会诊。切脉浮弦,无汗,苔白,舌润。刘老辨为风寒之邪,伤于太阳之表,太阳经脉不利其头则痛,所谓不通则痛也。

为疏:荆芥10克,防风10克,川芎10克,羌活6克,细辛3克,薄荷3克,白芷6克,清茶6克。

此方服至第二剂,头痛全止。医院主治医某君指方曰:“中草药的止痛作用,比西药杜冷丁为上,值得研究与开发。

《医学衷中参西录》天津张××,年三十八岁,于季冬得伤寒证,且无脉。

病因

旬日前曾感冒风寒,经医治愈,继出门作事,又感风寒遂得斯病。

证候

内外俱觉寒凉,头疼,气息微喘,身体微形寒战,六脉皆无。

诊断

盖其身体素弱,又在重感之余,风寒深入阻塞经络,是以脉闭。拟治以麻黄汤,再重加补气之药,补其正气以逐邪外出,当可奏效。

处方

麻黄(三钱)生箭芪(一两)桂枝尖(二钱)杏仁(二钱去皮)甘草(二钱)先煎麻黄数沸,吹去浮沫,再入余药同煎汤一大盅,温服,被复取微汗。

效果

服药后周身得汗,其脉即出,诸病皆愈。

帮助

按此证或疑系少阴伤寒,因少阴伤寒脉原微细,微细之至可至于无也。而愚从太阳治者,因其头疼、微喘、寒战,皆为太阳经之现象,而无少阴证蜷卧、但欲寐之现象也。是以于麻黄汤中,重加生黄芪一两,以助麻、桂成功,此扶正即以逐邪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天津李姓童子,年十四岁,得伤寒脉闭证。

病因

其左肋下素有郁气,发动时辄作疼,一日发动疼剧,头上汗出,其汗未解,出冒风寒,遂得斯证。

证候

头疼、身冷、恶寒、无汗、心中发热,六脉皆闭。

诊断

因其素有肋下作疼之病,身形羸弱;又当汗出之时感冒风寒,则风寒之入者必深,是以脉闭身寒;又肋下素有郁气,其肝胆之火必然郁滞,因外感所束激动其素郁之火,所以心中觉热。法当以发表之药为主,而以清热理郁兼补正之药佐之。

处方

麻黄(二钱)玄参(六钱)生怀山药(六钱)野台参(二钱)生鸡内金(二钱)天花粉(五钱)甘草(钱半)先煎麻黄数沸,吹去浮沫,再入诸药同煎一大盅,温服取汗,若不出汗时,宜再服西药阿斯匹林一瓦以助其汗。

效果

服药两点钟,周身微发热,汗欲出不出,遂将阿斯匹林服下,须臾汗出遍体,翌日复诊,其脉已出,五至无力,已不恶寒,心中仍觉发热,遂去麻黄,将玄参、山药皆改用一两,服至三剂后;心中已不发热,遂将玄参、天花粉各减半,再服数剂以善其后。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人年近四旬,身体素羸弱,于季冬得伤寒证,医者投以麻黄汤汗无分毫,求为延医,其脉似紧而不任重按,遂于麻黄汤中加生黄芪、天花粉各五钱,一剂得汗而愈。

一人亦年近四旬,初得外感,经医甫治愈,即出门作事,又重受外感,内外俱觉寒凉,头疼气息微喘,周身微形寒战,诊其脉六部皆无,重按亦不见,愚不禁骇然,问其心中除觉寒凉外别无所苦,知犹可治,不至有意外之虑,遂于麻黄汤原方中为加生黄芪一两,服药后六脉皆出,周身得微汗,病遂愈。


一人,年过三旬,身形素羸弱,又喜吸鸦片。于冬令得伤寒证,因粗通医学,自服麻黄汤,分毫无汗。求为诊视,脉甚微细,无紧象。遂即所用原方,为加生黄芪五钱。服后得汗而愈。此二证皆用麻黄汤是不宜加知母,宜加黄芪者也。

尝治一少年,于季冬得伤寒证,其人阴分素亏,脉近六至,且甚弦细,身冷恶寒,舌苔淡白。延医诊视,医者谓脉数而弱,伤寒虽在初得,恐不可用麻黄强发其汗。此时愚应其近邻之聘,因邀愚至其家,与所延之医相商。愚曰∶“麻黄发汗之力虽猛,然少用则无妨,再辅以补正之品,自能稳妥奏功矣。”遂为疏方∶麻黄钱半,桂枝尖一钱,杏仁、甘草各钱半,又为加生怀山药、北沙参各六钱。嘱其煎汤服后,若至两点钟不出汗,宜服西药阿斯匹林二分许以助其出汗。后果如此服之,周身得汗而愈矣。

麻黄汤证,若遇其人素有肺劳病者,宜于原方中加生怀山药、天门冬各八钱。

《一得集》一柴客体本强壮,只手能举百钧,冬月得伤寒太阳症,恶寒无汗,头痛项强,毛孔痛如针刺,气急脉紧,余用麻黄汤治之,一剂未汗,再剂又未汗,乃取彼舟中造饭缸灶,左右前后各置其一锅,内盛水纳以麻黄、羌、防等气性雄烈发表之药烧之,令滚,去其锅盖,再烧半时许,窗门皆令密闭,使病患口鼻皆受其气,蒸之既久,始得汗出甚臭,病遂霍然,盖其邪入既深,腠理固密,故汤药不能发汗,必用蒸法始效,此古人之巧妙,非余之杜撰也,观名医类案及本事方释义自知。

《冷庐医话》吴郡某医,得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奉为秘本。见其屡用麻黄汤,适治一女子热病无汗,谓是足太阳表证,投以麻黄服之,汗出不止而殒。盖南人少真伤寒,凡热病无汗,以紫苏、葱白、豆豉、薄荷等治之足矣,岂可泥古法乎?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