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 yu78518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3/02/26 帖子 125 获得点赞 20 声望 18 年龄 47 所在地 山东省 2025/07/08 #21 平人求本 说: 把中医跟哲学/易经挂钩就是糊弄人,什么时候中医生理病理变成哲学问题了;古文也沒那么重要,正经读完高中的古文底子就够了,有没有足够的逻辑思维更重要,沒逻辑就是一堆零碎 点击展开... 逻辑也很重要,国人普遍缺乏逻辑思维,你可以推荐一下看那些书,
平人求本 说: 把中医跟哲学/易经挂钩就是糊弄人,什么时候中医生理病理变成哲学问题了;古文也沒那么重要,正经读完高中的古文底子就够了,有没有足够的逻辑思维更重要,沒逻辑就是一堆零碎 点击展开... 逻辑也很重要,国人普遍缺乏逻辑思维,你可以推荐一下看那些书,
3 333111 声名鹊起 杏叶会员 注册 2023/02/09 帖子 216 获得点赞 375 声望 63 年龄 48 所在地 广东 2025/07/08 #22 学易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变通,他不但对学中医有很大的帮助,在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的,比如儒、释、道等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wowangyuan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0/03/02 帖子 345 获得点赞 14 声望 18 2025/07/09 #23 学医一定要经常接触病人,有得临床,没有这些就不要想学了。再多理论都是纸上谈兵。没用。自学养生那是另外。
平人求本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15/07/13 帖子 811 获得点赞 294 声望 63 所在地 上海 2025/07/09 #24 yu78518 说: 逻辑也很重要,国人普遍缺乏逻辑思维,你可以推荐一下看那些书, 点击展开... 数理化锻炼的就是逻辑思维,理科不行学中医上限有限,当然有名医悉心教导还可以往上提点
Y yu78518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3/02/26 帖子 125 获得点赞 20 声望 18 年龄 47 所在地 山东省 2025/07/09 #25 温病的三焦我们临床常用,如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不论民间中医还是医院的,只要有用的我们就学。我花了四年学会温病学,有些人不会就讲没用,这个不在争论了,没意思,像倪海厦不会,你跟他讨论啥
Y yu78518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3/02/26 帖子 125 获得点赞 20 声望 18 年龄 47 所在地 山东省 2025/07/09 #26 我举个例子,伤寒用麻黄汤,风热就用薄荷代麻黄,连翘代桂枝,风热必有痰,甘草辛甘化阳,我们用浙贝母替代甘草。薄荷杏仁连翘浙贝母,就这么简单。为什么杏仁替代不了?
Y yu78518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3/02/26 帖子 125 获得点赞 20 声望 18 年龄 47 所在地 山东省 2025/07/09 #27 怎么学伤寒?麻黄汤大家都知道,会用不?
Y yu78518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3/02/26 帖子 125 获得点赞 20 声望 18 年龄 47 所在地 山东省 2025/07/09 #28 很多人会用,真会用吗?这里有人能一口喊出麻黄九忌,能的点个赞看一下
Y yu78518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3/02/26 帖子 125 获得点赞 20 声望 18 年龄 47 所在地 山东省 2025/07/09 #29 平人求本 说: 把中医跟哲学/易经挂钩就是糊弄人,什么时候中医生理病理变成哲学问题了;古文也沒那么重要,正经读完高中的古文底子就够了,有没有足够的逻辑思维更重要,沒逻辑就是一堆零碎 点击展开... 别人的话我都会怀疑,但是我不说,有条件我就去验证,看别人开草药,太神奇了,怎么搭配的,我去学,看到痞症,我去把易经看了一边,新冠来了,我又把温病拿起来了,对未知的事我不评价,我西医主治,不会看心电图,不会就是不会,科室讨论我就听着
平人求本 说: 把中医跟哲学/易经挂钩就是糊弄人,什么时候中医生理病理变成哲学问题了;古文也沒那么重要,正经读完高中的古文底子就够了,有没有足够的逻辑思维更重要,沒逻辑就是一堆零碎 点击展开... 别人的话我都会怀疑,但是我不说,有条件我就去验证,看别人开草药,太神奇了,怎么搭配的,我去学,看到痞症,我去把易经看了一边,新冠来了,我又把温病拿起来了,对未知的事我不评价,我西医主治,不会看心电图,不会就是不会,科室讨论我就听着
Y yu78518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3/02/26 帖子 125 获得点赞 20 声望 18 年龄 47 所在地 山东省 2025/07/10 #30 肺气以降气为主,无论风热还是风寒袭肺都影响了肺的正常运行,杏仁苦辛降肺,明白了,就懂得治咳喘。
Y yu78518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3/02/26 帖子 125 获得点赞 20 声望 18 年龄 47 所在地 山东省 2025/07/10 #31 学伤寒,首先学禁忌,这才是大道,理法方药,理在前,经方及用药不要过多解读,熟记就可以了,看书多了自然就懂了,中医是持续进步的。
A allen1002 声名鹊起 杏叶会员 注册 2018/10/21 帖子 225 获得点赞 1560 声望 93 所在地 中华台北 2025/07/10 #33 yu78518 说: 学伤寒,首先学禁忌 点击展开... 请问老师,太阴病误下后,胸下结硬,根据条文分析,应该用太阳病误下脉促胸满的桂枝去芍药汤,还是心下支节的苓桂朮甘汤? 另外,能请老师列举些像麻黄九禁那样必须学的纲目吗?
yu78518 说: 学伤寒,首先学禁忌 点击展开... 请问老师,太阴病误下后,胸下结硬,根据条文分析,应该用太阳病误下脉促胸满的桂枝去芍药汤,还是心下支节的苓桂朮甘汤? 另外,能请老师列举些像麻黄九禁那样必须学的纲目吗?
Y yu78518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3/02/26 帖子 125 获得点赞 20 声望 18 年龄 47 所在地 山东省 2025/07/11 #34 应是理中汤吧,刚学中医时,有个患者患热淋,吃中药后形成关格(肠梗阻),没敢用药。温病倒是碰见多利,肺气不降,多日不大便,同事常规用大承气汤,先成痞,接着胸痹,死了2个。
Y yu78518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3/02/26 帖子 125 获得点赞 20 声望 18 年龄 47 所在地 山东省 2025/07/11 #35 治热淋那个大夫开的龙胆泻肝汤,量挺大的,吃了半个月,把腹部气机冰住了。
A allen1002 声名鹊起 杏叶会员 注册 2018/10/21 帖子 225 获得点赞 1560 声望 93 所在地 中华台北 2025/07/12 #36 yu78518 说: yu78518 说: 应是理中汤吧 点击展开... 点击展开... 请问老师,为何是理中汤而非四逆汤? 经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或者是因为此处乃误下后形成阴结,故为冷秘而非下利?那附子理中丸或治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的大建中汤是否更适合?
yu78518 说: yu78518 说: 应是理中汤吧 点击展开... 点击展开... 请问老师,为何是理中汤而非四逆汤? 经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或者是因为此处乃误下后形成阴结,故为冷秘而非下利?那附子理中丸或治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的大建中汤是否更适合?
梦回杏林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5 帖子 18674 获得点赞 11673 声望 113 所在地 2025/07/12 #37 如果是下利不止就宜用四逆辈, 太阴病误下后心下痞硬是脾虚+水气+结于心下, 四逆辈甘草剂量太大,甘生湿满;同时无术(汉代白术苍术混用),不利于运脾散湿。
Y yu78518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23/02/26 帖子 125 获得点赞 20 声望 18 年龄 47 所在地 山东省 2025/07/13 #38 要与时俱进,汉朝天寒加物资不足,现在是热加食物充足,伤寒患者不足,你熟读伤寒就够了,我刚行医是还有十二指 肠溃疡,现在多少年不见一个了,所以现在的临床伤寒大家不是了教学理论大家都是神棍,有一个算一个。有位黄老师,我伤寒就是学他的,网上看了几次他开方,我联系患者,一言难尽
要与时俱进,汉朝天寒加物资不足,现在是热加食物充足,伤寒患者不足,你熟读伤寒就够了,我刚行医是还有十二指 肠溃疡,现在多少年不见一个了,所以现在的临床伤寒大家不是了教学理论大家都是神棍,有一个算一个。有位黄老师,我伤寒就是学他的,网上看了几次他开方,我联系患者,一言难尽
梦回杏林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5 帖子 18674 获得点赞 11673 声望 113 所在地 2025/07/13 #39 寒和热是一对镜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哪里有刺激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压抑哪里就有暴发, 哪里有左偏哪里就有右偏,哪里有伤寒哪里就有发热。 《伤寒论》是集寒热诸证治则治法于一身,并守中焦以为本的中医临床基石。 【扶阳气】+【保胃气】+【存阴液】,为《伤寒论》的三大支柱,精髓所在。 古代寒证多就多用其【扶阳气】+【保胃气】 现代温病多就多用其【保胃气】+【存阴液】
寒和热是一对镜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哪里有刺激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压抑哪里就有暴发, 哪里有左偏哪里就有右偏,哪里有伤寒哪里就有发热。 《伤寒论》是集寒热诸证治则治法于一身,并守中焦以为本的中医临床基石。 【扶阳气】+【保胃气】+【存阴液】,为《伤寒论》的三大支柱,精髓所在。 古代寒证多就多用其【扶阳气】+【保胃气】 现代温病多就多用其【保胃气】+【存阴液】
梦回杏林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13/11/15 帖子 18674 获得点赞 11673 声望 113 所在地 2025/07/13 #40 明清温病学在应对【急性温热病】和【慢性湿热病】等方面有不少拓展建树。 以《伤寒论》为基础,取[温病学]之所长,能更好应对当今流行的代谢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