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医理探讨 有缘的进

把中医跟哲学/易经挂钩就是糊弄人,什么时候中医生理病理变成哲学问题了;古文也沒那么重要,正经读完高中的古文底子就够了,有没有足够的逻辑思维更重要,沒逻辑就是一堆零碎
逻辑也很重要,国人普遍缺乏逻辑思维,你可以推荐一下看那些书,
 
学易经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变通,他不但对学中医有很大的帮助,在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的,比如儒、释、道等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医一定要经常接触病人,有得临床,没有这些就不要想学了。再多理论都是纸上谈兵。没用。自学养生那是另外。
 
温病的三焦我们临床常用,如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不论民间中医还是医院的,只要有用的我们就学。我花了四年学会温病学,有些人不会就讲没用,这个不在争论了,没意思,像倪海厦不会,你跟他讨论啥
 
我举个例子,伤寒用麻黄汤,风热就用薄荷代麻黄,连翘代桂枝,风热必有痰,甘草辛甘化阳,我们用浙贝母替代甘草。薄荷杏仁连翘浙贝母,就这么简单。为什么杏仁替代不了?
 
很多人会用,真会用吗?这里有人能一口喊出麻黄九忌,能的点个赞看一下
 
把中医跟哲学/易经挂钩就是糊弄人,什么时候中医生理病理变成哲学问题了;古文也沒那么重要,正经读完高中的古文底子就够了,有没有足够的逻辑思维更重要,沒逻辑就是一堆零碎
把中医跟哲学/易经挂钩就是糊弄人,什么时候中医生理病理变成哲学问题了;古文也沒那么重要,正经读完高中的古文底子就够了,有没有足够的逻辑思维更重要,沒逻辑就是一堆零碎
别人的话我都会怀疑,但是我不说,有条件我就去验证,看别人开草药,太神奇了,怎么搭配的,我去学,看到痞症,我去把易经看了一边,新冠来了,我又把温病拿起来了,对未知的事我不评价,我西医主治,不会看心电图,不会就是不会,科室讨论我就听着
 
肺气以降气为主,无论风热还是风寒袭肺都影响了肺的正常运行,杏仁苦辛降肺,明白了,就懂得治咳喘。
 
学伤寒,首先学禁忌,这才是大道,理法方药,理在前,经方及用药不要过多解读,熟记就可以了,看书多了自然就懂了,中医是持续进步的。
 
学伤寒,首先学禁忌
请问老师,太阴病误下后,胸下结硬,根据条文分析,应该用太阳病误下脉促胸满的桂枝去芍药汤,还是心下支节的苓桂朮甘汤?
另外,能请老师列举些像麻黄九禁那样必须学的纲目吗?
 
应是理中汤吧,刚学中医时,有个患者患热淋,吃中药后形成关格(肠梗阻),没敢用药。温病倒是碰见多利,肺气不降,多日不大便,同事常规用大承气汤,先成痞,接着胸痹,死了2个。
 
治热淋那个大夫开的龙胆泻肝汤,量挺大的,吃了半个月,把腹部气机冰住了。
 
请问老师,为何是理中汤而非四逆汤?
经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或者是因为此处乃误下后形成阴结,故为冷秘而非下利?那附子理中丸或治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的大建中汤是否更适合?
 
如果是下利不止就宜用四逆辈,
太阴病误下后心下痞硬是脾虚+水气+结于心下,
四逆辈甘草剂量太大,甘生湿满;同时无术(汉代白术苍术混用),不利于运脾散湿。
 
要与时俱进,汉朝天寒加物资不足,现在是热加食物充足,伤寒患者不足,你熟读伤寒就够了,我刚行医是还有十二指 肠溃疡,现在多少年不见一个了,所以现在的临床伤寒大家不是了教学理论大家都是神棍,有一个算一个。有位黄老师,我伤寒就是学他的,网上看了几次他开方,我联系患者,一言难尽
 
寒和热是一对镜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哪里有刺激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压抑哪里就有暴发,
哪里有左偏哪里就有右偏,哪里有伤寒哪里就有发热。

《伤寒论》是集寒热诸证治则治法于一身,并守中焦以为本的中医临床基石。
【扶阳气】+【保胃气】+【存阴液】,为《伤寒论》的三大支柱,精髓所在。

古代寒证多就多用其【扶阳气】+【保胃气】
现代温病多就多用其【保胃气】+【存阴液】
 
明清温病学在应对【急性温热病】和【慢性湿热病】等方面有不少拓展建树。
以《伤寒论》为基础,取[温病学]之所长,能更好应对当今流行的代谢病。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