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内科病咨询 请问银屑病冬天皮肤痛的辩证论述

333111

声名鹊起
杏叶会员
注册
2023/02/09
帖子
215
获得点赞
374
声望
63
年龄
48
所在地
广东
看了很多书关于银屑病分型没有痛的论述和治疗案例:
本人皮肤疾病,去了很多医院,经历过很多地方治疗(广东、湖南、江西、山西、山东、内蒙等)从最早1996年广州第一人民医院说的湿疹、发展到广州空军医院说是玫瑰糠疹、再到后来说的寻常型银屑病、副银屑病,不瘙痒,冬重夏轻,冬天皮肤干痛。1997-1998年期间刚参加工作在游泳场做救生员时基本康复(室外游泳场,每天穿短裤被太阳晒),2007年10月在北京学习时喝了一次二锅头爆发了一次,当时皮肤爆裂干痛难忍,2012年之后因为条件较好可以经常泡温泉、泡澡,加紫外线光疗,控制较好。
但是书上所有的银屑病都说痒,而我的是到了冬天皮肤爆裂会痛,从来就没痒过,现在已29年,靠紫外线光疗控制,上半身已康复多年未发,现在是臀部以下到脚掌背,夏天一片片紫癍,冬天紫癍部位起屑脱屑,自己按寒湿血瘀型吃过一段时间中药,结果把慢性咽炎吃好了,查遍古今医书没有一篇关于类似牛皮癣皮肤痛的论述,哪位同道试试解析一下,谢谢!!!
个人其他特征,饮食睡眠正常,平时应酬多,喝酒喜辣,白酒为主,大便溏,皮肤面色白,舌苔正常。
 
通窍全屏好麝香,桃仁红花枣葱姜,川穹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银屑病会导致皮肤皲裂,皲裂就会痛
医书的样本不够没记载,西医有详细记载
像是wto的银屑病全球报告
银屑病最常见的症状(105)有:
皮肤鳞屑:92%,瘙痒:72%,红斑:69%,疲劳:27%,肿胀:23%,烧灼感:20%,出血:20%
另一研究显示:89%的患者在非头皮的部位有剥落和鳞屑现象,62%的患者在头皮有剥落和鳞屑。87%有瘙痒,74%有皮疹,62%皮肤疼痛,58%有出血现象,57%有红疹,49%病情加重,42%关节疼痛,39%皮肤皲裂,34%皮肤干燥,32%身体不适,28%有灼烧感,22%指甲病变(7)。

皮肤病不痒的原因个人猜测是阳气不能达到那部分的腠理,以前本人患有轻微足癣也是不疼不痒,后来吃四逆汤/辩证录的散膝汤之类的药感到热气延伸到脚底后就痒了,有时候还有血瘀问题,像是大黄蛰虫丸的肌肤甲错,需要用针灸激光之类的理疗或者虫药打通腠理的孙络(微血管)
 
通窍全屏好麝香,桃仁红花枣葱姜,川穹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这个去年10月份吃了6付,由于麝香不好搞,所以用冰片加量替代,当时用这个通窍活血汤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近几年经常在坐矮硬板凳时会导致小弟弟发麻;二是这个方有针对紫癍活血祛瘀的应用案例。从使用的效果来看,六副也看不出什么变化 ,由于小弟弟发麻的原因不是每次都这样,所以服用之后是不是产生了作用还不清楚。第2个紫斑的问题,究竟要喝多少才会有反应,所以这也是一个未知数,是持续喝还是不喝?心里没底!
IMG_20241001_174904.jpg
 

附件

楼主这种疑难症,我觉得一般的中医生看不了,为什么?因为这种疑难症,历史经验证明,单纯的套方,单纯的按照症状找方,已经没有多大的用处了。
面对这种复杂的皮肤病,个人认为必须要求中医师有比较高的辨证论治水平了,个人觉得,要跳出治皮肤病用皮肤病的方证思路了。。真正从整体辨证把握用药(但这种中医师,你遇到了,算是你的运气了)

举个例子,我听到宋老师讲座,提到好几个例子,他的有好几个女研究生,脸上长大很多疮,求医多年也没有治好,直到考上了宋兴老师的研究生,宋老师根据辨证为脾胃虚弱,利用补中益气的思路,加减用药,还了女孩子皮肤本来的面目(如果没有高的辨证水平,你会相信现代都市人,都会有脾胃虚弱??想都不敢想吧)。。。。
治愈后,研究生放暑假回家,她的父母都不敢相信,因为她女儿皮肤变的雪白,真正的白里透红(当然女研究生的基因好,家族的皮肤都非常好),简直换了一个人。。。
 
最后编辑:
转贴一篇论文,供大家开阔思路。。

===================

“ 怪证” 诊治探要
宋兴

2000 年第15卷第6期
中国医药学报


提要对表现形式离奇, 辨证用药难度较大的“ 怪证” ,其诊治要点是􀀁 临“ 怪” 不乱, 以保持清醒的认识理念讨本寻源, 以正确求取病因病机;逆向思维,以探求新的突破点,以常应变, 以坚定贯彻理法方药的正确方案;参考借鉴,以避免重复别人在诊治该病症时已经走过的弯路。切忌临“ 怪” 慌乱!尤忌以“ 怪应“ 怪。

疾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可谓变化万千。无论中医、西医,都时或可以见到一些闻所未闻的“ 怪证” 。

西医运用现代科学检查方法,对许多“ 怪证” 仍难以作出明确的诊断,治疗更是无从下手。

中医学对“ 怪证” 的诊治, 虽也有较大难度,但以其特有的认识理念和治疗方法,在诊“ 怪” 、治“ 怪” 中,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因此,探讨“ 怪证” 诊治要点,具有突出的现实临床意义。

对于“ 奇疾” 、“ 怪病” , 中医学已早有记载。《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二》专设“ 奇疾” 一篇, 列叙前人所记典型“ 奇证” 22 例

“ 钱青黎病足跟偶响, 渐至于头, 自觉其声如雷… … ” , “ 吕延充病九窍气泄,塞九窍则气自毛孔中蒸蒸而出… … ” 等症, 无不“ 奇” 、“ 怪” 异常。
1786年,沈源著《奇症汇》一书,搜罗奇疾怪病四百余例,集“ 奇” 类“ 怪” 已成规模。

1935 年,陈景歧著《奇证治法三百例》, 汇古人治“ 奇” 疗“ 怪” 验案于一体, 近乎洋洋大观。由此可见, “ 奇疾” “ 怪证” 早已引起历代医家的重视。

但遗憾的是,至今尚无探讨诊“ 奇” 疗“ 怪” 规律的资料问世,奇疾怪病的辨治要点始终未能从理论上得以阐明。

前人虽有“ 怪病多从痰治” 、‘怪病多从痕治” 等卓越经验总结,却不免过于刻板,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对“ 怪证” 的诊治,不少临床工作者仍停留在谈“ 奇” 说“ 怪” ,传为异闻;诊“ 奇” 疗“ 怪” ,凭空想象的水平上。

更有甚者, 在《内经》早已旗帜鲜明地提出“ 拘于鬼神者, 不可与言至德”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还有人把“ 奇疾” 、“ 怪证” 的发生, 归咎于鬼魅作祟、因果报应, 把身受“ 奇疾” 、“ 怪证” 之苦而求助于医学的患者推到虚幻的神灵脚下去,令其求神问卜, 吞符饮咒,惑乱心智, 延误病情。

“ 怪证” 病理本质探讨欲正确把握“ 怪证” 诊治规律,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 怪证” 病理本质。
疾病是自然界客观事物之一种, 其外在表现形式是病因作用于机体后的必然病理结果, 其病理本质是以物质改变为基础的

只有物质改变尚未弄清的病症,绝没有脱离物质改变而凭空产生的病症,更没有脱离自然事物而源于因果报应、鬼魅作祟的病症存在,这是被现代医学、现代科学以及中医学的长期实践反复验证了的真理。

因此,中医学从基础理论的形成开始, 即以“ 气” 为物质本源在研究这一事物,可见其唯物观念早已坚定不移。由于疾病这一事物多是以活的病源体作用于活的机体的复杂反应, 因而其表现形式也就必然十分复杂。
加之邪气有风、寒、暑、湿、痰、痕、虫、毒之异, 体质有男、女、老、幼、强、弱之殊, 时令有春、夏、秋、冬、昼、夜之别…
邪犯有浅深,受邪有多少, 这就更进一步决定了疾病的表现形式必然万象纷呈,莫可胜记􀀁甚至离奇古怪,莫可名状􀀁但无论多“ 奇” 多“ 怪” 的病症,其内在病理本质,总不外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发生盈、虚、通、滞的异常改变, 且互为因果数端

“ 怪” ,只不过是其表现形式特殊罢了。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就不会为“ 怪” 所惑,而迷失其本源,并因之作出荒诞的判断,错误的处理。“ 怪” 证诊断要点探讨

对于“ 怪” 证的诊断, 其要点有三􀀁 、
一是临怪不乱􀀁 二是讨本寻源 三是逆向思维。
临“怪”不乱,正因为“ 怪” 证表现形式特殊,最容易产生震撼性刺激, 使患者叙症,只言其“ 怪” , 不及其余􀀁 医者诊病,只重其怪” ,不究其余。视而不见,见而不察,造成一叶障目,蒙蔽视听, 干扰正常认识和思维的强烈效果。这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甚至掩盖其它症状的客观存在。

因此, 在面对“ 怪证” 时,切切不可慌乱􀀁一慌乱就容易丧失正常理念,使思维凝固在“ 怪异” 的局部和现象上,不自觉地陷人但见其“ 怪” ,不见其余的认识怪圈中,治疗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迷失方向而不得不以“ 怪” 应“ 怪” 了。

以“ 怪”应‘怪” 的危害不仅仅在于针对病机的特点不突出,难收预期之功,更为严重的是,以 怪” 应“ 怪” ,既带有很大盲目性, “ 怪法”“ 怪方” 所包含的内容, 往往又法非寻常, 药非平易, 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易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

因为疾病之所以以奇怪的形式表现于外,大多是正气虚极或邪气盛极, 矛盾激化或矛盾错综交织所致。

当此之时,对治疗的精确度要求更高, 稍有疏漏, 即可能变生不测。要求得精确施治, 首先必须精确辨证, 要做到精确辨证, 又必须首先做到临“ 怪” 不乱。只有这样, 才能不为“ 怪” 象所惑, 保持清醒理念, 做到冷静观察, 深人分析, 透过“ 怪” 象去求取疾病本质。

讨本寻源以“ 怪” 得出奇为临床表
现特点的病症,诊断辨证从何人手􀀁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这一关键环节里,原始病因是
矛盾的起点,是源􀀁 病机是矛盾的交点,是本。

所以讨本寻源, 就成了“ 怪证” 最首位的诊断要点。讨本寻源当抓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详问求因,
二是辨“ 怪” 析理。

详间求因患者在就诊时往往被现实一的痛苦所困扰, 忽视发病前的种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问诊, 详细了解其发病前有无特殊诱因􀀁 是否曾有过六淫外犯、饮食内伤、起居失节、劳逸失度、情志激变等方面的异常遭遇􀀁这对“ 怪证” 的性质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受冷而起者,多开合失司之证,气闭津凝是病机,寒性收引是病根􀀁

受热而起者,多气伤液耗之证,热灼阴伤是病机,火性煎迫是病根􀀁

受风而起者,多营卫失和之证,风邪阻络是病机,风性善动是病根。

受湿而起者,多营卫滞着之证,湿遏气滞是病机,湿性重浊是病根。

受燥而起者,多阴液耗伤之证,津亏失濡是病机, 燥性伤阴是病根。

受暑而起者,多兼具热、湿二邪为患的证候、病机特点,原因是暑本天地火热之气,且夏日多雨,气候氰氯,其病根也当在热、湿二邪中求之。

暴饮暴食而发者,多升降失调之证,气滞气逆是病机, 中焦积滞是病根􀀁

大饥大渴而发者,多气陷液竭之证,气虚不举是病机,中气虚损是病根。

酒色过度而发者,多下虚上实之证,阴虚阳浮是病机,精血亏损是病根,上实是假,下虚是真。

劳逸失度而发者,过劳则气耗血伤, 证多属虚􀀁 过逸则脏腑柔弱,气滞津凝,虚实参半。

情志激变而发者,考其喜、怒、忧、思、悲、恐、惊之变,察其气、血、津、液、精、神之所伤, 而知病之本,得病之源。

通过运用四诊合参的方法,去寻求疾病的原始起因,近半数‘怪证” 可揭示其寒热虚实之底蕴,明其脏腑气血之所在,作出定性、定位的诊断,为正确施治提供可靠依据。

辨“ 怪” 析理“
怪证多“ 疑” ,在“ 怪证” 中,半数以上,既表现形式离奇,又无确切原始病因可考, 寒热虚实极难分辨。对这类既“ 怪” 且“ 疑” 的病症,通过对其“ 怪” 象的深人分析,也多可准确求得病机,只要抓住了病机,治疗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吾师陈潮祖, 曾治一中年男性患者,病阵发性腹痛数年,数日一发,发无定时,发作时欲撕咬异物以助忍耐。
一次病发时偶将古钱一枚放人口中尽力咬嚼,不意铜钱立被咬破,伴随铜钱嚼碎, 痛亦迅速得解,痛解后反无力咬破铜钱。
经中西医多方检查无特殊发现,曾四处求医问药,皆不识为何病何证􀀁 无从措手。
他医多以行气止痛方药治之, 百无一效
吾师以其发病前后如常人, 且病愈后反无力咬破铜钱,断其既非外邪相侵, 又非器质受损, 也非体质特异, 而是筋肉痉挛所至􀀁 以其发病突然, 来势迅猛, 病程短暂, 断其为火热实证。并循“ 肝主筋” 这一生理线索,分析其病机为“ 木横侮土” 。予大柴胡汤剂, 得腹泻十余次而病根尽拔。
本病原属肝胆郁热之证,火热郁积日久,不得发越则暴张横逆,侮脾克土,骤攻胃肠,欲夺路以求伸达,胃肠受攻,调节不及,发为痉挛而绞痛顿作。
剧力咬铜,则火势转化为能量得以耗散,痛亦随止。强力咬嚼,虽能暂缓火热之势, 却不能拔火热之根, 故蓄积日数, 其势又成, 其症又发。
大柴胡汤既能发越郁积之气,伸达火热之性􀀁 又能釜底抽薪,拔其火热之根􀀁 还能安中解痉,以缓标证之急。上下分消, 标本兼顾, 病无再发之理。
由此可见, 某些“ 怪证” 的怪异表现, 正是探求病机本质的重要突破口。

逆向思维由于“ 怪证” 多为矛盾激化或矛盾错综交织所致, 因此,其外在的“ 怪象” 很可能和内在的病本发生背离, 这就提示我们在诊断“ 怪证” 时, 不能忽略逆向思维的必要性。
逆向思维的起点有二,
一是以临床症者, 虑其为虚􀀁 反之亦然。
二是以治疗为起点􀀁 用补而加重者,多半为实􀀁 用攻而加重者,多半为虚􀀁 寒热亦然。循着这样的思路去探求病本,往往可以使我们在“ 山穷水尽疑无路” 时,觅得“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如吾师陈潮祖教授,曾治一腹胀“ 怪证” ,每日午间必发,发时自觉有气从脐中吸人, 渐吸渐胀大,直至膨闷难忍,经年不愈
经西医多方检查,无明确诊断。
询知既往曾服行气宽中药若干,症情反日益加重,遂反其意而求之, 断为气虚失固
投补中益气汤而竟全功,堪称以逆向思维诊治“ 怪证” 的优秀范例。
这对“ 怪证” 的诊治,不无启发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在采用中医诊法之前首先采用现代医学检查方法去探究病因病性,以排除某些特异性病症的客观存在, 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单凭中医的四诊,对某些形怪而实不怪的病症, 也难明底里, 以致久久迷失于“ 怪证” 之中,找不到正确的治疗出路。

如血管变性变态或寄生虫引起的颅脑病变,结核杆菌造成的脏器损伤,肿瘤、结石形成的占位性病变,某些特殊病因引起的特殊病理反应等等,都不是单纯以望、闻、问、切能形象洞察的。而这类疾病无论表现形式多“ 奇” 、多“ 怪” ,一旦病因查明,治疗方法相对较为确定,并不受怪异现象的影响。


“ 怪证” 治疗要点探讨对于“ 怪证” 的治疗, 其要点有二􀀁
一是以常应变、二是参考借鉴。
􀀁􀀁
以常应变既然“ 怪证” 除表现形式离奇外, 其病因病机与临床常见病症并无二致,
其治疗当然也就应该是在求因辨证的基础上,以“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 “ 盛者泻之, 虚者补之” 这样一些治疗常见病的基本原则为纲,去立法、处方、用药, 才能真正做到疗“ 奇”治“ 怪” , 法明方效。
因为这些治法方药, 虽看似寻常, 但却准确针对着“ 怪证” 这一客观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故能产生以之阳” 的治疗原则, 可以说正是通过长期参考借鉴, 所提炼出的治疗学思想结晶。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在注释该条文时, 进一步阐明􀀁 “ 大寒而甚, 热之不热, 是无火也” , 当“ 益火之源, 以消阴璐” 􀀁 “ 大热而甚, 寒之不寒, 是无水也”,当“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王氏的发挥说明,参考借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而且还可以循法求实,揭示出疾病的内在病理本质。
这对于“ 怪证” 的治疗也具有同样的临床意义。前人所总结的“ 怪病多从痰治” 、“ 怪病多从癖治” 、“ 怪病多从脾治”、“ 怪病多从肾治” 等宝贵经验,也具有较大临床参考价值。
一般说来,只要掌握好上述要点,对于“ 怪证” 的认识,就能见“ 怪” 不怪, 洞察本质􀀁 对于“ 怪证” 的诊治,也就会化难为易,法明方效了。
 
转贴一篇论文,供大家开阔思路。。

===================

“ 怪证” 诊治探要
宋兴

2000 年第15卷第6期
中国医药学报


提要对表现形式离奇, 辨证用药难度较大的“ 怪证” ,其诊治要点是􀀁 临“ 怪” 不乱, 以保持清醒的认识理念讨本寻源, 以正确求取病因病机;逆向思维,以探求新的突破点,以常应变, 以坚定贯彻理法方药的正确方案;参考借鉴,以避免重复别人在诊治该病症时已经走过的弯路。切忌临“ 怪” 慌乱!尤忌以“ 怪应“ 怪。

疾病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可谓变化万千。无论中医、西医,都时或可以见到一些闻所未闻的“ 怪证” 。

西医运用现代科学检查方法,对许多“ 怪证” 仍难以作出明确的诊断,治疗更是无从下手。

中医学对“ 怪证” 的诊治, 虽也有较大难度,但以其特有的认识理念和治疗方法,在诊“ 怪” 、治“ 怪” 中,展示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因此,探讨“ 怪证” 诊治要点,具有突出的现实临床意义。

对于“ 奇疾” 、“ 怪病” , 中医学已早有记载。《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二》专设“ 奇疾” 一篇, 列叙前人所记典型“ 奇证” 22 例

“ 钱青黎病足跟偶响, 渐至于头, 自觉其声如雷… … ” , “ 吕延充病九窍气泄,塞九窍则气自毛孔中蒸蒸而出… … ” 等症, 无不“ 奇” 、“ 怪” 异常。
1786年,沈源著《奇症汇》一书,搜罗奇疾怪病四百余例,集“ 奇” 类“ 怪” 已成规模。

1935 年,陈景歧著《奇证治法三百例》, 汇古人治“ 奇” 疗“ 怪” 验案于一体, 近乎洋洋大观。由此可见, “ 奇疾” “ 怪证” 早已引起历代医家的重视。

但遗憾的是,至今尚无探讨诊“ 奇” 疗“ 怪” 规律的资料问世,奇疾怪病的辨治要点始终未能从理论上得以阐明。

前人虽有“ 怪病多从痰治” 、‘怪病多从痕治” 等卓越经验总结,却不免过于刻板,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对“ 怪证” 的诊治,不少临床工作者仍停留在谈“ 奇” 说“ 怪” ,传为异闻;诊“ 奇” 疗“ 怪” ,凭空想象的水平上。

更有甚者, 在《内经》早已旗帜鲜明地提出“ 拘于鬼神者, 不可与言至德”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还有人把“ 奇疾” 、“ 怪证” 的发生, 归咎于鬼魅作祟、因果报应, 把身受“ 奇疾” 、“ 怪证” 之苦而求助于医学的患者推到虚幻的神灵脚下去,令其求神问卜, 吞符饮咒,惑乱心智, 延误病情。

“ 怪证” 病理本质探讨欲正确把握“ 怪证” 诊治规律,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 怪证” 病理本质。
疾病是自然界客观事物之一种, 其外在表现形式是病因作用于机体后的必然病理结果, 其病理本质是以物质改变为基础的

只有物质改变尚未弄清的病症,绝没有脱离物质改变而凭空产生的病症,更没有脱离自然事物而源于因果报应、鬼魅作祟的病症存在,这是被现代医学、现代科学以及中医学的长期实践反复验证了的真理。

因此,中医学从基础理论的形成开始, 即以“ 气” 为物质本源在研究这一事物,可见其唯物观念早已坚定不移。由于疾病这一事物多是以活的病源体作用于活的机体的复杂反应, 因而其表现形式也就必然十分复杂。
加之邪气有风、寒、暑、湿、痰、痕、虫、毒之异, 体质有男、女、老、幼、强、弱之殊, 时令有春、夏、秋、冬、昼、夜之别…
邪犯有浅深,受邪有多少, 这就更进一步决定了疾病的表现形式必然万象纷呈,莫可胜记􀀁甚至离奇古怪,莫可名状􀀁但无论多“ 奇” 多“ 怪” 的病症,其内在病理本质,总不外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发生盈、虚、通、滞的异常改变, 且互为因果数端

“ 怪” ,只不过是其表现形式特殊罢了。有了这样的认识基础,就不会为“ 怪” 所惑,而迷失其本源,并因之作出荒诞的判断,错误的处理。“ 怪” 证诊断要点探讨

对于“ 怪” 证的诊断, 其要点有三􀀁 、
一是临怪不乱􀀁 二是讨本寻源 三是逆向思维。
临“怪”不乱,正因为“ 怪” 证表现形式特殊,最容易产生震撼性刺激, 使患者叙症,只言其“ 怪” , 不及其余􀀁 医者诊病,只重其怪” ,不究其余。视而不见,见而不察,造成一叶障目,蒙蔽视听, 干扰正常认识和思维的强烈效果。这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甚至掩盖其它症状的客观存在。

因此, 在面对“ 怪证” 时,切切不可慌乱􀀁一慌乱就容易丧失正常理念,使思维凝固在“ 怪异” 的局部和现象上,不自觉地陷人但见其“ 怪” ,不见其余的认识怪圈中,治疗也就不可避免地要迷失方向而不得不以“ 怪” 应“ 怪” 了。

以“ 怪”应‘怪” 的危害不仅仅在于针对病机的特点不突出,难收预期之功,更为严重的是,以 怪” 应“ 怪” ,既带有很大盲目性, “ 怪法”“ 怪方” 所包含的内容, 往往又法非寻常, 药非平易, 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易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

因为疾病之所以以奇怪的形式表现于外,大多是正气虚极或邪气盛极, 矛盾激化或矛盾错综交织所致。

当此之时,对治疗的精确度要求更高, 稍有疏漏, 即可能变生不测。要求得精确施治, 首先必须精确辨证, 要做到精确辨证, 又必须首先做到临“ 怪” 不乱。只有这样, 才能不为“ 怪” 象所惑, 保持清醒理念, 做到冷静观察, 深人分析, 透过“ 怪” 象去求取疾病本质。

讨本寻源以“ 怪” 得出奇为临床表
现特点的病症,诊断辨证从何人手􀀁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这一关键环节里,原始病因是
矛盾的起点,是源􀀁 病机是矛盾的交点,是本。

所以讨本寻源, 就成了“ 怪证” 最首位的诊断要点。讨本寻源当抓两个关键环节,
一是详问求因,
二是辨“ 怪” 析理。

详间求因患者在就诊时往往被现实一的痛苦所困扰, 忽视发病前的种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问诊, 详细了解其发病前有无特殊诱因􀀁 是否曾有过六淫外犯、饮食内伤、起居失节、劳逸失度、情志激变等方面的异常遭遇􀀁这对“ 怪证” 的性质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受冷而起者,多开合失司之证,气闭津凝是病机,寒性收引是病根􀀁

受热而起者,多气伤液耗之证,热灼阴伤是病机,火性煎迫是病根􀀁

受风而起者,多营卫失和之证,风邪阻络是病机,风性善动是病根。

受湿而起者,多营卫滞着之证,湿遏气滞是病机,湿性重浊是病根。

受燥而起者,多阴液耗伤之证,津亏失濡是病机, 燥性伤阴是病根。

受暑而起者,多兼具热、湿二邪为患的证候、病机特点,原因是暑本天地火热之气,且夏日多雨,气候氰氯,其病根也当在热、湿二邪中求之。

暴饮暴食而发者,多升降失调之证,气滞气逆是病机, 中焦积滞是病根􀀁

大饥大渴而发者,多气陷液竭之证,气虚不举是病机,中气虚损是病根。

酒色过度而发者,多下虚上实之证,阴虚阳浮是病机,精血亏损是病根,上实是假,下虚是真。

劳逸失度而发者,过劳则气耗血伤, 证多属虚􀀁 过逸则脏腑柔弱,气滞津凝,虚实参半。

情志激变而发者,考其喜、怒、忧、思、悲、恐、惊之变,察其气、血、津、液、精、神之所伤, 而知病之本,得病之源。

通过运用四诊合参的方法,去寻求疾病的原始起因,近半数‘怪证” 可揭示其寒热虚实之底蕴,明其脏腑气血之所在,作出定性、定位的诊断,为正确施治提供可靠依据。

辨“ 怪” 析理“
怪证多“ 疑” ,在“ 怪证” 中,半数以上,既表现形式离奇,又无确切原始病因可考, 寒热虚实极难分辨。对这类既“ 怪” 且“ 疑” 的病症,通过对其“ 怪” 象的深人分析,也多可准确求得病机,只要抓住了病机,治疗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吾师陈潮祖, 曾治一中年男性患者,病阵发性腹痛数年,数日一发,发无定时,发作时欲撕咬异物以助忍耐。
一次病发时偶将古钱一枚放人口中尽力咬嚼,不意铜钱立被咬破,伴随铜钱嚼碎, 痛亦迅速得解,痛解后反无力咬破铜钱。
经中西医多方检查无特殊发现,曾四处求医问药,皆不识为何病何证􀀁 无从措手。
他医多以行气止痛方药治之, 百无一效
吾师以其发病前后如常人, 且病愈后反无力咬破铜钱,断其既非外邪相侵, 又非器质受损, 也非体质特异, 而是筋肉痉挛所至􀀁 以其发病突然, 来势迅猛, 病程短暂, 断其为火热实证。并循“ 肝主筋” 这一生理线索,分析其病机为“ 木横侮土” 。予大柴胡汤剂, 得腹泻十余次而病根尽拔。
本病原属肝胆郁热之证,火热郁积日久,不得发越则暴张横逆,侮脾克土,骤攻胃肠,欲夺路以求伸达,胃肠受攻,调节不及,发为痉挛而绞痛顿作。
剧力咬铜,则火势转化为能量得以耗散,痛亦随止。强力咬嚼,虽能暂缓火热之势, 却不能拔火热之根, 故蓄积日数, 其势又成, 其症又发。
大柴胡汤既能发越郁积之气,伸达火热之性􀀁 又能釜底抽薪,拔其火热之根􀀁 还能安中解痉,以缓标证之急。上下分消, 标本兼顾, 病无再发之理。
由此可见, 某些“ 怪证” 的怪异表现, 正是探求病机本质的重要突破口。

逆向思维由于“ 怪证” 多为矛盾激化或矛盾错综交织所致, 因此,其外在的“ 怪象” 很可能和内在的病本发生背离, 这就提示我们在诊断“ 怪证” 时, 不能忽略逆向思维的必要性。
逆向思维的起点有二,
一是以临床症者, 虑其为虚􀀁 反之亦然。
二是以治疗为起点􀀁 用补而加重者,多半为实􀀁 用攻而加重者,多半为虚􀀁 寒热亦然。循着这样的思路去探求病本,往往可以使我们在“ 山穷水尽疑无路” 时,觅得“ 柳暗花明又一村” 。

如吾师陈潮祖教授,曾治一腹胀“ 怪证” ,每日午间必发,发时自觉有气从脐中吸人, 渐吸渐胀大,直至膨闷难忍,经年不愈
经西医多方检查,无明确诊断。
询知既往曾服行气宽中药若干,症情反日益加重,遂反其意而求之, 断为气虚失固
投补中益气汤而竟全功,堪称以逆向思维诊治“ 怪证” 的优秀范例。
这对“ 怪证” 的诊治,不无启发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在采用中医诊法之前首先采用现代医学检查方法去探究病因病性,以排除某些特异性病症的客观存在, 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单凭中医的四诊,对某些形怪而实不怪的病症, 也难明底里, 以致久久迷失于“ 怪证” 之中,找不到正确的治疗出路。

如血管变性变态或寄生虫引起的颅脑病变,结核杆菌造成的脏器损伤,肿瘤、结石形成的占位性病变,某些特殊病因引起的特殊病理反应等等,都不是单纯以望、闻、问、切能形象洞察的。而这类疾病无论表现形式多“ 奇” 、多“ 怪” ,一旦病因查明,治疗方法相对较为确定,并不受怪异现象的影响。


“ 怪证” 治疗要点探讨对于“ 怪证” 的治疗, 其要点有二􀀁
一是以常应变、二是参考借鉴。
􀀁􀀁
以常应变既然“ 怪证” 除表现形式离奇外, 其病因病机与临床常见病症并无二致,
其治疗当然也就应该是在求因辨证的基础上,以“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 “ 盛者泻之, 虚者补之” 这样一些治疗常见病的基本原则为纲,去立法、处方、用药, 才能真正做到疗“ 奇”治“ 怪” , 法明方效。
因为这些治法方药, 虽看似寻常, 但却准确针对着“ 怪证” 这一客观事物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故能产生以之阳” 的治疗原则, 可以说正是通过长期参考借鉴, 所提炼出的治疗学思想结晶。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在注释该条文时, 进一步阐明􀀁 “ 大寒而甚, 热之不热, 是无火也” , 当“ 益火之源, 以消阴璐” 􀀁 “ 大热而甚, 寒之不寒, 是无水也”,当“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
王氏的发挥说明,参考借鉴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而且还可以循法求实,揭示出疾病的内在病理本质。
这对于“ 怪证” 的治疗也具有同样的临床意义。前人所总结的“ 怪病多从痰治” 、“ 怪病多从癖治” 、“ 怪病多从脾治”、“ 怪病多从肾治” 等宝贵经验,也具有较大临床参考价值。
一般说来,只要掌握好上述要点,对于“ 怪证” 的认识,就能见“ 怪” 不怪, 洞察本质􀀁 对于“ 怪证” 的诊治,也就会化难为易,法明方效了。
追溯发病:95年在广州打工睡的都是拆迁楼的楼面,下雨就要收席、雨停地面没干就开铺,在这种环境下有一天醒来的时候,大腿与腹部就长了几个泡,那个时候是比较痒的,后来去越秀区的第一人民医院确诊,说是湿疹,记得当时开的内服药叫湿毒清胶囊加上一个肤康喷剂,去复诊了几次,效果不理想。后来就片发到全身,当时年龄小16岁认为带“军”字头的都比较权威,所以就去了广州的一个空军医院,这个医院确诊说什么副银屑病和玫瑰糠疹,好像开的都是西药激素类的,具体是什么已经忘记了。从地方和季节性来说的话,首发从“湿”论。
 
银屑病会导致皮肤皲裂,皲裂就会痛
医书的样本不够没记载,西医有详细记载
像是wto的银屑病全球报告
银屑病最常见的症状(105)有:
皮肤鳞屑:92%,瘙痒:72%,红斑:69%,疲劳:27%,肿胀:23%,烧灼感:20%,出血:20%
另一研究显示:89%的患者在非头皮的部位有剥落和鳞屑现象,62%的患者在头皮有剥落和鳞屑。87%有瘙痒,74%有皮疹,62%皮肤疼痛,58%有出血现象,57%有红疹,49%病情加重,42%关节疼痛,39%皮肤皲裂,34%皮肤干燥,32%身体不适,28%有灼烧感,22%指甲病变(7)。

皮肤病不痒的原因个人猜测是阳气不能达到那部分的腠理,以前本人患有轻微足癣也是不疼不痒,后来吃四逆汤/辩证录的散膝汤之类的药感到热气延伸到脚底后就痒了,有时候还有血瘀问题,像是大黄蛰虫丸的肌肤甲错,需要用针灸激光之类的理疗或者虫药打通腠理的孙络(微血管)
98年的时候回湖南老家,一个关系很好的老中医跟我是忘年交,他说这个应该可以治好,给我开了一个方子,里面有蝎子、蜈蚣、地龙之类的。今天看来应该是“全虫方”类,打成粉末灌成胶囊,吃了一个多月。回到广东之后这事就没有再持续,所以有没有起到作用呢?也不得而知。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