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缺乏颠覆性创新

中醫在眾人眼裡,效果比西醫慢,但是在我自己臨床上,卻是相反。有些患者被西醫判了,這病不會好,我卻治好

是的,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治好了;但中医不能治的病,西医也能治好。
 
先生的这个题目我不支持。

作为中医人,其实和西医比的不是指标,比的不是速度,更不需要比,因为这是不

患者对治疗要看时间、要看指标。这不管你做为中医认不认承。
 
愿闻楼主高见。
医理只有一个,虽有很多名医观点不统一,只是阐述医理的角度不一样,并不违背唯一正确的医

为什么我们不去追求统一?
 
你的体会很深入,相信花了不少功夫!
“大自然的构建与运行,与人体的机制与运行,这二者之间为何存在、

有意思。
 
中醫治病事實上,真的很快,只是很多學醫的人,心悟少 體悟少,無法發揮出中醫醫術原本的力量。

为什么心悟 少?体悟少?就是中医深奥难懂。因此,有人能否把中医深奥的理论变为简单易懂,对绝大多数中医理论来讲,应该简单易懂。
 
中医理论要容易理解,否则不利于生存和推广。

见效快慢,不能只靠患者和医生的感觉评价。

中秋节刚过,你问问周围的人,看看他们对中秋节的理解是什么,有几个人理解是一样的?
同样是学中医,你看看有几个人理解是一样的。
你说中医要容易理解,我说你永远做不到,中医之所以有生命力,就是因为难以理解,人人都理解啦,还要医生干嘛?
你说中医见效慢,可能只是你的观点,也许你治病效果一直都慢,那是你的问题,怪不了中医本身。
只有不会运用中药的人,才会把中药的毒副作用表现在病人身上,中药,古人认为是毒药,运用的好,治病救人,运用不好,害人。现在害人的中医不少,我承认,因为他们不是好中医。
不要以为背了汤头歌就能开处方,不要认为背了《伤寒论》就是中医。古人说,医者,意也,那是什么?我说,中医,是心。这心又是什么?
 
中秋节刚过,你问问周围的人,看看他们对中秋节的理解是什么,有几个人理解是一样的?
同样是学中医,你

对中医各各的理解很正常。

我看病历来是诊不过三。

中药禁忌,中医处方也讲适之宜证。

我们中医人应该以更广的视野,更高的角度去看中医的生存和发展。
 
为什么自古中医大家不少,而他们的后代传承继承的又有几位是中医大家?传承了,又有几位的后代一直延续至今呢?难道他们不知道需要祖传吗?大概还是缘分与悟性的原因吧。
 
中医治病,普遍的观点是十人十法,但是我不赞同。其实从根源上说,最正确的治法,只有一条。且中医快与慢,在于医者的水平。至于所谓的毒副作用,正如楼上的金凤蝶朋友所言。用对了,是没有任何所谓副作用毒性的,而用错的了哈,那即便是所谓无毒的药材,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而现实情况是,很多病,是被医生越治越坏的,这里有西医,也有很多中医在做庸医。而西药,其实擅长的是控制,中药的话,能做的远比其丰富多彩。
 
为什么自古中医大家不少,而他们的后代传承继承的又有几位是中医大家?传承了,又有几位的后代一直延续至今

中医太强调悟性,既是优点,也是劣势。为什么?因为学得好坏都在悟性,悟性好就会医术高,悟性差就医术差。

为什么中医大家之后。自己子女成大家的少?我个人认为:一是中医理论太深奥,不简单化,难于家教、家传;二是中医诊治系统程序化少,不明确、不具体,使新人难于上路,难于提高医术。
 
中医治病,普遍的观点是十人十法,但是我不赞同。其实从根源上说,最正确的治法,只有一条。且中医快与慢,

为了中医的推广,现在中医治病差异性太大,因此适当的统一,才能提高中医从业人员医术和积极性。

对于中药的毒副作用,有时即使用对了,还照样出现毒副作用。
 
先继承,再谈创新。现在是继承都是问题,哪有资格谈创新呢
 
先继承,再谈创新。现在是继承都是问题,哪有资格谈创新呢

光继承,不谈创新,寸步难行。对原有的东西,要有取有舍,什么都继承,就是脱离现实的崇古。是要不得的。
 
夏老师,我想见识见识你在中医方面的创新,你的对于中医创新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最好具体讲一下,这样大家也好有个头绪,希望你能像伟人一样讲的具体细致,深入浅出,大家都能听懂,不要像专家一样讲的抽象模糊,高深莫测。
 
光继承,不谈创新,寸步难行。对原有的东西,要有取有舍,什么都继承,就是脱离现实的崇古。是要不得的。

说得很好,的确如此,我的认识也是这样,你就是说了不同的认识,对于先入为主的思想认识者,很难改变,最难改变的是思维的改变,不仅是知识的改变。
 
光继承,不谈创新,寸步难行。对原有的东西,要有取有舍,什么都继承,就是脱离现实的崇古。是要不得的。

中医现在最要紧的是疗效,要有好的疗效,必须先继承好老祖宗的东西,你还没有弄明白经典的真实意义,还没有继承好,就去谈创新,基本是痴人说梦,很不现实。古人学医,没有十几年的潜心研究,没有成大家的。不要以为读读了本、读了研,考了证,就万事大吉,学院所学内容,都是理论家编写的。编者不是临床家,只是理论家。临床家带徒弟,是不会让徒弟读教材的,先学经典才是。你可以读一读各大中医名家的传记,自然明白。好多时医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中医逐渐消亡,是中医理论不行,不够科学。其实不然,院校培养出中医生为什么没有大家、名家,根本原因是教材的问题和教师的问题。所以,有人认识到了这些,就要求医学生毕业以后再去拜师学,这就变相承认了学院教育的无效性。读了本、研,以后应该是合格的医生,却还要拜师,这是什么道理。花了父母的血汗钱,还耽搁了自己的青春,谁的责任。
 
自从张仲景编著伤寒论以来,历经一千多年,可以说,医生不计其数,为什么能够传承下来的只是寥寥几十人,或者说多至几百人,这些人当中就是继承与创新发挥很好的,有时候我会想,东汉末年医生很多,唯独张仲景看过内经难经,别人没有看过,为什么别人的书籍没有流传下来,其主要原因就是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继承的东西你会他也会,为什么张仲景的书经过战乱而能保存下来,就是很好疗效的创新书籍,经得起验证。
张仲景提出的六经(先按照六经来说)是与内经的六经思维是不一样的,张仲景也是从内经中提炼出对他有用的东西来汇总分析后,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的。这就是在继承中创新。我们不是要学习张仲景的几个方剂,而是学习他的思维。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