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羚羊角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屑3分,桑根白皮半两(锉),独活半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酸枣仁3分(微炒),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前胡1两(去芦头),木香半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槟榔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四十五。
主治: 脚气,风毒肿满,心膈痰壅,烦躁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屑3分,细辛半两,前胡1两(去芦头),桂心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天麻3分,牡丹半两,槟榔1两,当归半两(锉碎,微炒),桑寄生半两,赤茯苓3分,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赤芍药半两,川大黄1两(锉,炒微黄),羌活半两。
出处: 《圣惠》卷七十。
主治: 妇人血风劳气盛,上攻心膈烦满,不下饮食,四肢疼痛,眼涩头昏。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薄荷3-7叶,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屑半两,黄芩半两,赤芍药半两,茯神半两,葛根半两(锉),鼠尾草半两,栀子仁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麦门冬1两(去心,焙)。
出处: 《圣惠》卷十一。
主治: 伤寒心热发狂。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豉100粒,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屑半两,木通1两(锉),桑根白皮1两(锉),大腹皮半两(锉),柴胡半两(去苗),石膏1两,川朴消半两。
出处: 《圣惠》卷十三。
主治: 伤寒不经发汗十日以上,变成狐惑,腹胀面赤,恶闻食气。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木通半两(锉),防风半两(去芦头),川升麻半两,羚羊角屑半两,桂心半两,甘草(炙)1分。
出处: 《普济方》卷三七八。
主治: 小儿痫愈,不能语。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入竹沥少许,更煎1-2沸,加减服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生地5两,羌活1两半,羚羊角8钱,防风1两半,池菊3两(去蒂),白术1两半(炒),川贝2两(去心),茯神2两(去木),钩藤5两。
出处: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主治: 孕妇中风,脉浮数者。
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煎,去滓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各家论述: 妊娠中风,遏热侵犯厥阴,木火内煽,而神明失指,故昏仆不知人,胎亦因之难安焉。生地滋阴壮水以护胎息,羌活升阳开泄以散风邪,羚羊角清厥阴之火,白池菊清伏匿之热,防风行气于元腑,白术健脾以生血,川贝清心化热痰,钩藤抑肝舒筋络,茯神渗湿以安神明也。为散煎服,使风邪外解,则遏热顿清,而肝胃无相乘之患,神明有主宰之权,何虑昏仆不知,胎孕不安乎?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屑3分,五味子3分,葳蕤3分,茯神3分,远志3分(去心),龙骨1两,沙参3分(去芦头),酸枣仁3分(微炒)。
出处: 《圣惠》卷三。
主治: 煎厥。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附注: 茯神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一)、羚羊角汤(《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3分,红花子半两,赤芍药半两,当归半两(锉碎,微炒),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1两,犀角屑半两,生干地黄1两,人参3分(去芦头),麦门冬3分(去心),槟榔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七十。
主治: 妇人客热,心神烦躁,体热,四肢疼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3分(镑),石斛3分(去根),芎?3分,知母3分(焙),山茱萸3分,薏苡仁3分,白芷3分,曲棘针3分(生用),甘草3分(炙),芍药3分,紫苑3分(去土),天雄3分(炮裂,去皮脐),防风3分(去叉),牛膝3分(酒浸,切,焙),枳壳3分(去瓤,麸炒),蔓荆实3分(去皮),石南叶3分(酒醋微炒),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麻黄3分(去根节,煎掠去沫,焙),龙骨3分(去土),黄芩3分(去黑心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六。
主治: 打击破疮,或洗头、挑齿、灸疮、狗咬等中风。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半-2钱匕,空心、午时、夜卧温酒调下。要丸,即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豆淋酒送下。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薄荷、附子、独活、白芍药、防风、川芎各等分。
出处: 《医统》卷十一。
主治: 筋痹,肢节束痛。
用法用量: 上以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7分服。
各家论述: 《法律》:按此方治筋痹之义,美则美矣,未尽善也。以七味各用等分,漫无君、臣、佐、使之法耳。盖筋痹必以舒筋为主,宜倍用羚羊角为君;筋痹必因血不荣养,宜以白芍、川芎,更加当归为臣;然恐羚羊性寒,但能舒筋,不能开痹,必少用附子之辛热为反佐;更少用薄荷、独活、防风,入风寒湿队中,而为之使可也。用方者必须识此。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屑1分,犀角屑1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百合半两,柴胡半两(去苗),地骨皮半两,木通半两。
出处: 《圣惠》卷十。
主治: 伤寒已得汗,热不除,发渴,朝暮烦热。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8分,防风8分,麦冬8分,玄参8分,知母8分,黄芩8分,牛子8分,甘草2分。
出处: 《外科正宗》卷四。 功效:清热凉血。
主治: 小儿葡萄疫初起,因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
用法用量: 上以水2钟,加淡竹叶10片,煎至6分,食远服。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升麻、细辛各等分,甘草半之。
出处: 《保命集》卷下。
主治: 鱼鳞障,色虽白而不光亮,状常斜歪者。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以米泔水煎羚羊角散送下,食后临卧服。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一半为散;一半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1两(烧灰),枳实(去瓤,炒黄色)1两,芍药1两半。
出处: 《圣济总录》卷一六○。
主治: 产后血运,心中烦闷,兼腹痛。
用法用量: 煎酒温调1钱匕,空心、日晚各1次;童子小便及汤调下亦得。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屑1两,独活2两,薏苡仁3分,防风3两(去芦头),酸枣仁1两,五加皮3分,当归3分(锉,微炒),芎?3分,蔓荆子半两,萆薢3两,海桐皮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七十四。
主治: 妊娠中风,头项强直,筋脉挛急,手足不随,言语謇涩。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屑1两,独活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出处: 方出《圣惠》卷三,名见《普济方》卷八十九。
主治: 肝中风。筋脉拘急,舌强语涩。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同煎至6分,去滓,入竹沥1合,更煎1-2沸,温服。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屑3分,石斛1两(去根,锉),白术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白前半两,独活1两,芎?半两,桑根白皮1两(锉),黄芩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桂心半两,汉防己半两。
出处: 《圣惠》卷四十五。
主治: 脚气缓弱,烦疼闷乱,不遂行履。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屑3分,黄芩3分,麦门冬3分(去心),人参3分(去芦头),赤芍药3分,木通(锉)3分,柴胡1两(去苗),黄耆半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出处: 《圣惠》卷七十四。
主治: 妊娠烦躁,体热口干,肢节疼痛,少思饮食。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屑3分,羌活3分,桂心半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防风3分(去芦头),当归3分(锉,微炒),麻黄1两(去根节,锉),薏苡仁1两,细辛半两,芎?3分,天麻3分,五加皮半两。
出处: 《圣惠》卷六十八。
主治: 手五指挛急疼痛,连臂膊拘急。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名称: 羚羊角散 别名:羚羊角散
组成: 羚羊角屑半两,赤茯苓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麦门冬半两(去心,焙),犀角屑半两,白蒺藜半两(微炒,去刺),苦参半两(锉),秦艽半两(去苗),子芩半两,川升麻半两,地骨皮半两,牛蒡子半两(微炒),桑根白皮半两(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黄耆半两(锉),柴胡半两(去苗),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玄参半两,栀子仁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
出处: 《圣惠》卷六。
主治: 肺脏风毒攻皮肤,生疮肿疼痛,心神烦热。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温浆汤水调下,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后退
顶部